基本介紹
村莊概況,經濟建設,經濟概況,種養業,文明建設,特色產品,制度建設,村民代表大會,團支部,婦代會,村委會,村民理財小組,地圖信息,
村莊概況
該村主要以農業為主,主產棉花和桑蠶。 小孫村兩委創新思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主要種植棉花,發展了桑園,農業經濟發展成績顯著。村名由來
明洪武年間,孫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官府推行圖制行政區劃,編為十圖村,清乾隆年間更名小孫村。
據歷史資料考證,明太祖朱元璋為恢復元明之交戰後的農業經濟,他獎勵墾荒移民屯田。在洪武永安年間(1368---1424年)從山西洪洞、河北棗強等縣移民至黃河淤積退海之地上墾荒使移民得到實惠。此舉影響各地受災民眾來墾荒,小孫始祖因水災由沂州府(現臨沂市)莒州縣(現莒縣)水牛孫家莊遷至武定府(原惠氏、濱縣、蒲台縣範圍)蒲邑東鄉(原蒲台縣東部)立村命名十圖孫家莊後簡稱小孫家沿用之今。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小孫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兩委成員齊心協力、開拓創新和全體村民的辛勤努力下,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該村種植桑園220畝,通過養蠶農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條件有了新的改善。
種養業
小孫村創新思路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業。全村種植棉花500畝、桑園220畝。發展養殖小區一處,建起了養雞大棚2棟。大力發展新型農村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壯大了集體經濟。2006年該村被評為計畫生育先進單位。
文明建設
小孫村在上級有關部門協助下和兩委班子努力下於2006年建起了文化大院一處。投資8萬元安裝了自來水,24小時晝夜有水,極大地方便了民眾。全村閉路電視入戶率90%,農村合作醫療達到了100%。
特色產品
該村根據市場經濟,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確認該村主要特色產品為棉花、桑蠶兩大塊為主導產業,做強經濟的發展。
棉花:該村以優勢、高產、高效地抗蟲棉為主,省工、少投入,效益高的特點,產量高、棉色好、好摘收、皮棉高、纖維長、價格高。該村1850畝棉花,平均畝產200公斤左右,年平均價格每個籽棉21元左右,年收主270萬左右,民眾經濟收入非常可觀。
桑蠶:該村桑蠶始建於1994年,建州2006年,有桑園面積300畝,桑樹的特點是一年種植多年受益,勞動強度低,益管理。大棚養蠶省工又省力,蠶好,產量高。桑園每畝可以養蠶2.5張蠶,2006年,年每張蠶平均產量80餘斤,每斤蠶繭價格14元左右,畝桑園收入萬元左右。
制度建設
村民代表大會
發布時間:2008年7月10日
該村會議制度,村民代表大會由村委會召集召開,每季度召開一次。凡是關係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規民約等重大問題,都要由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方可實行。
2006年以來的主要活動有:
2006年7月20日在該村會議室召開村民代表大會,12名村民代表參加。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研究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要增加的桑園如何落實,村民代表發表了各自看法,一致認為桑蠶是一個好產業,比種植其他作物收入高,並且旱澇保收。村委會主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大家以表決的形式通過。
團支部
小孫村團支部有團員27名,小孫村團支部由全體團員選舉產生。團支部共有3人,孫防防擔任團支部書記,委員有孫旭兵、韓小兵三人組成。小孫村團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在各級團委的領導下,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發展經濟,在該村的發展中起到了先進帶頭作用。
婦代會
小孫村共有590人,其中婦女248人。該村婦代會成立於2004年12月,婦代會主任常曉傑,委員李段、楊秀霞。該村婦代會在上級黨委政府以及婦聯的領導下,在村委的支持下,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如“美德在農家”、“三個一”、好婆婆好媳婦評比等。
村委會
小孫村村委會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共有3人組成。孫守輝擔任主任,村委會委員有孫立忠、孫勝斌。其主要職能是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帶領民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搞好社會治安治理。努力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呈現村美、民富、風正的良好局面。
2006年4月5,在村委辦公室召開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如何使我們村的環境變得更加優美。大家都發表了看法,制定了具體措施,對中心街兩側的住戶提出了嚴格要求:不準在街道兩邊堆積柴草;以自家的院落為準,公路的衛生要定期打掃。
2006年8月12日,在村委辦公室召開會議。就產業結構調整制定具體方案,落實地塊、畝數、分解到各生產小組、訂出村民的承包協定等準備工作。
村民理財小組
發布時間:2008年7月10日
小孫村村民理財小組由3人組成,組長由孫明山擔任,成員有孫立忠、趙建民。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東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