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墩村村民委員會,以其轄區內原村莊名稱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墩村村民委員會
- 羅馬字母拼寫:Xiǎodūn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設立年份:1984年
- 廢止年份:2007年
小墩村村民委員會,以其轄區內原村莊名稱而得名。
小墩村村民委員會,以其轄區內原村莊名稱而得名。地名含義因境內原有自然村“小雙墩”(1975年劃歸園藝村),取其首尾二字,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小墩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1949年10月,為高塘集鄉小墩初級合作社。195...
九里墩村村民委員會,2010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有一土墩,距縣城九里,得名九里墩,且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九里墩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時屬陳家埠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五一公社,1961年公社和大隊均劃小,屬五一公社,1969年撤區並社時屬五一公社,1972年恢復區委建制分設區,屬五一...
小官莊村村民委員會 小官莊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由小官莊大隊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該村小,隨竇官莊取名小官莊。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小官莊大隊,1983年改為小官莊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大窪村村民委員會併入墩前村村民委員會。至此,小官莊村村民委員會消失。
前小山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由前小山大隊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後有一小山,且村北面又有一落位上小山遜,故命名為前小山。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前小山大隊,1983年改為前小山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墩上村村民委員會與河東尚莊村村民委員會合併為河墩村村民委員會。至此,前小山村村民委員會消失。
壕墩村村民委員會,2010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有一土墩,因古代挖過戰壕,取名壕墩村,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名壕墩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時屬長塘稍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五四公社,1961年公社和大隊均劃小,屬五四公社,1969年撤區並社時屬五四公社,1972年恢復區委建制分設區,屬五四...
清代屬矬峒都;民國年間為第八區墩寨鄉;1953年為十八區墩寨鄉;1957年分為墩寨一社、墩寨二社;1958年11月墩一社改為紅鋒大隊,墩二社改為墩二大隊,1963年合併為墩寨大隊;1983年8月改為墩寨鄉;1987年1月改為墩寨村民委員會;1988年9月改稱墩寨管理區,1998年11月復稱墩寨村民委員會。2004年7月...
水口寺村村民委員會 水口寺村村民委員會是2004年10月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此處的小河邊曾有個土墩,墩子上有一座寺廟,又因原村委會駐地,故名水口寺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0年建水口寺鄉,屬下符橋區,1956年撤銷。1983建水口寺村,時屬三尖鋪鄉。2004年10月,村級規模調整時併入三尖鋪村。
下古墩村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政府駐地西北約4公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吳姓由山西省遷至建村,原名興隆莊,因村南有一古老大土堆,綠樹成蔭,行人常在此休息,眾稱古墩,藉以名村,為區分重名的二鄰村,冠以“下”字,故名下古墩,隸屬古墩村民委員會。下古墩墓群位於村西亓家林地,占地東西長約...
該村年前興建的新村委辦公大樓已經竣工,辦公樓除了提供村雙委良好的辦公場所,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外,還準備增設黨員活動室,閱覽室,體育活動室,現代化遠程教育教室等,供黨員民眾平時學習、活動使用。其中,閱覽室將訂購報刊,並新添書籍數千冊,內容包括黨政知識教育書籍、農業種植知識讀本、文化歷史類書籍、文學...
1958年為湖墩生產隊,1961年設湖墩大隊,1983年改設為村。1992年有10個村民小 組,330戶,1350人。水田面積1024畝,桑地511畝,內塘28畝。有4家村辦企業。是個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蠶桑等的多種經營地區。湖墩村黨支部自1985年以來,年年被評為縣、市級先進黨支部。湖墩村1986年被德清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
勤勞村位於南潯區菱湖鎮正西面,東與菱湖鎮隔河相對,南與盧家莊村相接,西臨勤儉村,北與王家墩村隔河為界,我村現有14個村民小組,共464戶,總人口為1676人。村域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52畝,園地面積約166畝,魚塘面積464畝。地理位置 村域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52畝,園地...
西臨金峰社區,南靠九龍江,北與西洋坪社區隔路相望。2012年全村總人口1207人,389戶,分為6個村民小組;社區現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南宮庵廟一座、陳氏宗祠一座和楊氏大厝一座。2008年興建上墩村文體活動中心。曾先後獲得市級文明村、省級文明村鎮榮譽稱號;2020年6月,上墩撤銷村民委員會設立社區居委會。
石墩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設立,2001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取當時的自然村“石墩”之意得名。歷史沿革 1953年,石墩村建立民主、勝益2個初級社。1955年,石墩村民主、勝益2個初級社合併為民主高級社。1958年,民主高級社併入淀東公社第四大隊。1960年,淀東公社第四大隊分成民主、塘涇2個大隊。1962年,調整...
民主村簡介 南與甘棠鎮鳳凰村交界,北與太平湖鎮共幸村接壤。浦溪河由南向北流經全村,境內植被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6.6%,茂林修竹,景色迷人,環境優美,一九九五年被安徽省政府評為“十佳生態村”和“十里山自然保護區”。轄有4個村民小組,270戶,875人,黨員44名,全村總面積19.1平方公里,07年全村經濟社會...
從便於日常工作管理和便於村民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實際出發,使合併後的村在地域上保持整體性。第三是整建制撤併原則。以村為單位,實行整建制撤併,實現各項立作的較快銜接。四是依法辦事原則。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程式進行,嚴禁違法操作。五是尊重民意原則。在充務...
廟墩鎮位於翁源縣西南部,距縣城39公里,毗鄰英德、新豐兩縣。轄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10266人,其中農業人口9965人,總戶數2200戶,總面積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770畝,林地10515畝。翁源縣進行區劃調整後,撤銷廟墩鎮,併入官渡鎮。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51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06萬元,...
2003年7月,區劃調整將原來的燕子墩鄉與西永固鄉合併為燕子墩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燕子墩鄉轄燕子墩、外西河、汪家莊、路家營、上寶閘、簡泉、西永固、黃渠拐子、蛟龍口、雁窩池1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6個村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燕子墩鄉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簡泉社區、燕子墩村、外西河村、汪家莊村...
1983年5月更名為分水嶺村民委員會,屬泗店鄉。地理環境 分水嶺村地處江淮流域的分界處,因域內水流北向新縣小潢河、南向麻城市順河而得名。一代名將張吉厚將軍就誕生在這裡。境內山清水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種植水稻、花生、油菜、大豆等。主要養殖水牛、黃牛、淮南豬、雞、鴨、鵝等。土地肥沃,是發展新興農業的...
1990年代全村基本通電話。90年代末基本全村通網路。1999年至今2015年稱劉厝村民委員會,村書記等由民主選舉產生,一任三年。2001年全村村道基本實現水泥硬底。2003年建“聚德園”(殯葬改革,村民放置骨灰地方)約占地5畝左右。2014年初實現全村治安監控安裝。八、 土地資源 劉厝村耕地多屬粘土,透水性差,建國後經...
村莊依山傍水,山上果樹成林,水庫下有良田萬畝;村人民風淳樸、勤勞善作。種植農業和外出打工、經商,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田,主要以耕種水稻為主,輔以栽種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麥、玉米、圓椒、玉豆、木薯、番薯、芋頭等等。山,主要種植荔枝、龍眼、黃皮等,村里還種植樹鳳梨(鳳梨蜜)、...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五豐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墩郎張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墩郎張村為水網平原地帶,原為糧食主要產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廣植絡麻,現以種植單季晚稻為主,仍保持家庭養殖副業,並有掘塘養蟹、水面養殖魚類和蚌珠等多種...
2011年末,東聯鎮轄毛橋、玉樓、聯合、合興、水滸、蓮湖、蓮西、復興、墩上、郎豐、新河、長河、永豐、西埂、東埂15個村民委員會。截至2020年6月,東聯鎮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毛橋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聯鎮地處銅陵市東北部,東瀕黃滸河與蕪湖市繁昌區隔河相望,南與順安鎮、鐘鳴鎮接壤,...
1987年6月,惠農縣恢復建置,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大武口鄉大部分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1989年,轄惠農縣和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靈...
為了紮實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組織實施整體推進土地整治項目,涉及六個片點、四個行政村、八個自然莊。先期對墩集村周、劉、王三個自然莊實施整體搬遷,該項目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實施。復墾出土地290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218畝,新復墾的土地正在協定用來發展杭白菊特色種植。目前,墩集村安置點152戶民眾已搬進新居,...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建立村民主政權,陳會祥任村長。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卞立法任社長。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小辛莊生產隊。1966年設生產大隊,王中新任大隊長。1968年建立新村革命委員會,曹現春任主任。1984年建新村村民委員會,設委員3人,王中新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新村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
小艾家墩子 小艾家墩子,自建村以來就命名 的 地 名。地名含義 該村地勢較高,艾姓較多,但規模較小,故得名小艾家墩子。歷史沿革 村莊原屬韓廟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由於區劃調整、鄉鎮村居合併,陸續被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