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天主教堂建於1916年,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後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周村教區陽信小劉堂區天主堂
簡介
在陽信縣小劉村坐落著一所頗有年頭的教堂,直刺雲天的十字架不但見證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也接納著無數善男信女們的虔誠,儘管翻新後的教堂已經褪去昔日的歷史光環,但那份源自世人內心的虔誠仍舊讓它傲然矗立,每當星期天的時候這裡仍舊是教友們匯集一堂的聖地。小劉天主教堂建於1916年,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後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 1925年,教會開設教會學校,初設兩個班,以宗教課為主,外加算術、國文。1934年改稱道德學校,全部招收女生,設高級班10個,初級班1個,每班學生定額50名。2名修女講宗教課,5名教師分講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公民等。1935年,高神父創辦磐石學校,設高級班2個,初級班1個,全部招收黃河以北各縣的男生,兩學校分別於1939年、1940年停辦。 1935年,開設教會醫院門診,由3名美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全部為西藥,一年後改換中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1941年停診。小劉天主教堂,90餘年歷史,幾經返修,神韻猶存。現在仍是陽信縣天主教的活動中心。小劉村,城北5公里處,解放初曾是陽信縣政治、文化中心。他不競爭,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聖經》馬竇福音十二章十八至二十一節耶穌憐憫眾人,不拋棄不放棄一切可救之生命。19世紀中葉,大批傳教士沿著古驛道來到了中國,他們不僅將耶穌的愛和福音傳播給眾人,還帶來了西方式的唯美建築。在濱州市陽信縣金陽街道辦事處小劉村,屹立著一宗占地16000平方米的哥德式建築,它就是陽信小劉天主教堂。遠遠望去,十字架巍然矗立,門額上“世海耀星”四個大字。1.1961年,來自美國的兩位神父在陽信縣小劉村傳教時出資修建了教堂。由於教眾和條件的限制,歷時七年時間,小劉天主教堂才呈現出完整的模樣。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塔、屋頂、牌坊、垂花門等構成要素,與西方教堂建築中的塔樓、穹頂、柱式、拱券、玫瑰窗、十字架等隨意組合,形成各種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建築形式,構成中國近代中西建築文化交融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2.教堂頂端建有小閣樓寫著“天主堂”三個字,南門兩旁各有兩根石柱,兩邊對聯分別寫著“為亞當孫獨無原罪,乃救聖母卒世童貞”。3. 小劉天主教堂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後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4.愛是基督的誡命,愛是天主教千百年的優良傳統,愛是基督福音發揚光大的精神動力。不管是在風雲突變的歷史變革中,還是在勇立潮頭的社會建設中,天主教文化的傳承都從未停止過。每周都會有許多教友來到天主教堂參與彌撒,感恩於天主的恩賜,懺悔自己的過失。5.建築是世界的年鑑,從1916年始建至今,小劉天主教堂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歲月,從建立、閒置又到重新修葺,信徒們的祈禱之聲從未停止過,這座歷經滄桑的教堂風雨無阻的堅守著大地的安寧,溫暖著虔誠的信仰。歷史發展:小劉天主堂始建於1916年,據說是來自美國的兩位神父在陽信縣小劉村傳教時出資修建了教堂。當時不少教眾主動出工參與建設,由於客觀條件所限,光建教堂就用了七年多的時間。教堂初建成時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共占地十餘畝。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後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有修女樓2座,經言堂17間,昔日的整齊房屋如今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建成後的小劉天主教堂歸屬周村教區,陽信縣、無棣縣、惠民縣北部、霑化縣西部等地的教友都匯聚於此。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長20米,東西寬8米。東側門額上端寫有“世海耀星”四個大字,南門兩旁各有兩根石柱,頂端建有小閣樓,上寫“天主教堂”四個大字。在院中央立有一木製十字架,直刺雲天,室內北端寫有“天主享受,榮福於天,良人受享,太平於地”十六字。教堂主體保存良好。2011年11月被陽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25年,小劉天主教堂開設教會學校,初設兩個班,以宗教課為主,外加算數、國文。1934年改稱“道德學校”,全部招收女生。1935年又開設了磐石學校,全部招收黃河以北各縣的男生。兩學校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停辦。1935年,小劉天主教堂還開設教會醫院門診,由3名美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全部為西藥,一年後改換中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1941年停診。據了解,由於醫院內有多種西藥,抗日戰爭開始後,曾有樂陵地區的八路軍傷員藏在此處治病,渤海日報社、陽信縣中醫院都曾駐紮在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對在華的美國人包括男女傳教士實施突然襲擊,將小劉天主教堂的全部美國人拘留,小劉天主教堂教務處於完全停頓狀態。1945年陽信縣解放,中國神父宗懷德來到小劉天主教堂,不久離開了,此後的50年裡,小劉天主教堂一直處於閒置狀態。2000年,神父宗學水來到這裡,一待就是十年。宗神父來後出資修繕了鐘樓,又蓋起了北面的四間神父住房。到2010年宗神父離開時,周邊來過瞻禮的教友每次達500人以上。2010年,現任神父李玉訓來到這裡。目前,小劉天主教堂仍舊是眾多教友趨之若鶩的禮拜聖地。歷任坐堂神父簡介:第一位,胡神父,(名不詳) 籍貫:中國 1916-1920年冬 ;修建情況:初來只有幾間土房,以後在路北建起神父住房。 大事記:由勞店鄉代家鎮遷來 第二位,王神父(名不詳) 籍貫:中國 ,1921年春-1923年冬 ;修建情況:在北院建了十幾間土房。大事記:成立了教會學校兩個班計90餘人,由於遇上三年大旱,放賑救災,進教人數多了起來。 第三位,李神父(名不詳)籍貫:中國 ,1924年春-1927年十月 ;大事記:成立了音樂會。 第四位,顧神父(名不詳)籍貫:美國, 1935年十月-1930年冬;修建情況:在東院修建了40間土房。 第五位,高宏道神父 籍貫:美國, 1930年冬-1935年十月;修建情況:在院西修建了磚瓦結構的大教堂,1931年聖堂即現在本教堂,距今已有81年歷史。大事記:東院設女校兩個班,計100人,南院為男校計50餘人,並建起一座修女住房。 第六位,萬毓琴神父 籍貫:美國, 1935年十月-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調回國) ;修建情況:增建了路南修女院及女校。大事記:此時堂內有馬車一輛騾馬四匹,木工組一個,助理先生一名,勤雜人員四名,並成立保守學校、短期培訓傳道員,結業後,分配全縣傳教,教友四千人,也是教會最興盛時期。 第七位,穀神父(名不詳) 籍貫:德國 ,1942年-1945年; 大事記:1945年秋,八路軍野戰醫院住進教堂南北院,1947年6月,國民黨飛機掃射,渤海日報社遷走,從各村調集40輛馬車(一輛美式大卡車),把教會財產運往濟南。 第八位,鄭德清神父 其他:不詳。第九位,宗懷德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1945年-1946年11月 ;大事記:1946年春野戰醫院四所遷走,渤海日報緊接住進教堂內,又大約2年時間。第十位,宗學水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1999年-2009年1月18日 ;修建情況:對本教堂維修一新,又新建神父住房四間。 第十一位,李玉訓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2009年1月18日至2017年11月。 第十二位,宗學水神父2017年12月又從淄博高青調回至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對在華的美國人包括男女傳教士實施突然襲擊,將小劉天主教堂的全部美國人拘留,小劉天主教堂教務處於完全停頓狀態。1945年陽信縣解放,中國神父宗懷德來到小劉天主教堂,不久離開了,此後的50年裡,小劉天主教堂一直處於閒置狀態。2000年,神父宗學水來到這裡,一待就是十年。宗神父來後出資修繕了鐘樓,又蓋起了北面的四間神父住房。到2010年宗神父離開時,周邊來過瞻禮的教友每次達500人以上。2010年,現任神父李玉訓來到這裡。目前,小劉天主教堂仍舊是眾多教友趨之若鶩的禮拜聖地。歷任坐堂神父簡介:第一位,胡神父,(名不詳) 籍貫:中國 1916-1920年冬 ;修建情況:初來只有幾間土房,以後在路北建起神父住房。 大事記:由勞店鄉代家鎮遷來 第二位,王神父(名不詳) 籍貫:中國 ,1921年春-1923年冬 ;修建情況:在北院建了十幾間土房。大事記:成立了教會學校兩個班計90餘人,由於遇上三年大旱,放賑救災,進教人數多了起來。 第三位,李神父(名不詳)籍貫:中國 ,1924年春-1927年十月 ;大事記:成立了音樂會。 第四位,顧神父(名不詳)籍貫:美國, 1935年十月-1930年冬;修建情況:在東院修建了40間土房。 第五位,高宏道神父 籍貫:美國, 1930年冬-1935年十月;修建情況:在院西修建了磚瓦結構的大教堂,1931年聖堂即現在本教堂,距今已有81年歷史。大事記:東院設女校兩個班,計100人,南院為男校計50餘人,並建起一座修女住房。 第六位,萬毓琴神父 籍貫:美國, 1935年十月-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調回國) ;修建情況:增建了路南修女院及女校。大事記:此時堂內有馬車一輛騾馬四匹,木工組一個,助理先生一名,勤雜人員四名,並成立保守學校、短期培訓傳道員,結業後,分配全縣傳教,教友四千人,也是教會最興盛時期。 第七位,穀神父(名不詳) 籍貫:德國 ,1942年-1945年; 大事記:1945年秋,八路軍野戰醫院住進教堂南北院,1947年6月,國民黨飛機掃射,渤海日報社遷走,從各村調集40輛馬車(一輛美式大卡車),把教會財產運往濟南。 第八位,鄭德清神父 其他:不詳。第九位,宗懷德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1945年-1946年11月 ;大事記:1946年春野戰醫院四所遷走,渤海日報緊接住進教堂內,又大約2年時間。第十位,宗學水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1999年-2009年1月18日 ;修建情況:對本教堂維修一新,又新建神父住房四間。 第十一位,李玉訓神父 籍貫:中國山東, 2009年1月18日至2017年11月。 第十二位,宗學水神父2017年12月又從淄博高青調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