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針療法

外科治法。即皮膚針療法。因刺激輕微,適用於小兒,故名小兒針療法。是指用皮膚針刺激機體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針療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即皮膚針療法,是指用皮膚針刺激機體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解讀

皮膚針療法是指用皮膚針刺激機體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針、淺刺及刺激面廣的特點,是由《內經》中的“毛刺”、“揚刺”和“半刺”發展而來。因所用的針具不同,又分別有“七星針療法”、“梅花針療法”、“滾刺療法”等名稱。臨床操作時,選定適宜針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後,手持針柄以腕力進行彈扣或使滾筒來回滾動,先輕後重,著力均勻,由上而下,自內向外,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有微量出血為止。每日或間日一次,7~15次為一療程。本法適應範圍較廣,對頭痛、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痛經、近視、神經性皮炎等效果更佳。

中醫套用

1、常用皮膚針療法
最常用的針具為梅花針、電梅花針及滾筒式皮膚針。治療時先用75%酒精消毒針具和針刺部位。
(1)梅花針治療法:術者用右手握針柄,以無名指、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於小魚際處,一般針柄末端露出手掌後約2~5cm,以拇、中二指夾持針柄,食指置於針柄中段上面。然後用手腕力量靈活、均勻而有節奏地彈刺。彈刺時落針要穩、準,針尖與皮膚呈垂直接觸,發出短促而清脆的“噠”聲。如此反覆操作。彈刺時一定要平刺,不能慢刺、壓刺、斜刺和拖刺,頻率不宜過快或過慢,每分鐘70~90次。刺激弧度分輕、重、中等刺法三種。輕刺腕力輕,針具低抬,節奏輕快,患者稍有疼痛,局部皮膚略有潮紅,適用於頭面部、老人、兒童和身體虛弱及對疼痛敏感的患者;重刺腕力重,針具抬高,節奏較慢,患者有明顯疼痛,局部皮膚明顯發紅和微量出血,多用於胸背部、四肢和青壯年及對痛覺不敏感的患者,中等刺介於輕、重刺之間,被叩刺部位的皮膚發紅,但無出血,適用於一般常見病。
(2)電梅花針療法:用電晶體治療儀,以兩根輸出線,一根接在梅花針組上,另一根接在銅棒上,輸出峰值電壓為100~120V,輸出鋸齒波頻率為16~300次/min,電源電壓用9V,電流小於5mA,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套用時打開電源,調好頻率(或波型)及輸出,讓病人一手握住連線導線的銅棒,其餘操作方法同不通電梅花針。
(3)滾刺筒療法:治療時,術者右手握筒柄,輕刺時筒柄和皮膚平行,重刺時筒柄與皮膚成45°角以上,使滾筒在皮膚一定部位上來回滾動。
2、皮膚針叩刺法
皮膚針的叩刺通常分為四大類,即按部位叩刺法、循經叩刺法、辨證取穴叩刺法、陽性反應物或敏感點叩刺法,另外,還有整體叩刺法,即先刺脊柱兩旁,由背至骶,後刺項部及病變部位,其叩刺順序如下:
(1)頭部:按督脈、膀胱經、膽經各經循行,由前髮際至後髮際之腦戶、玉枕、風池穴。兩側顳部由上向下叩刺。
(2)項部:由腦戶刺至大椎穴之上;由風池穴、天柱穴刺至第六頸椎棘突兩旁。
(3)頸部:第一線刺胸鎖乳突肌後緣;第二線由胸鎖乳突肌前緣向下刺,第三線從下頜角後向前刺。
(4)肩胛部:先由肩胛骨內緣向上向下刺;其次在肩胛崗上緣由內向外叩刺;最後由肩胛崗下緣,從內向外叩刺。如舉肩困難,可重刺腋窩後上方和前上方的肩關節周圍處。
(5)脊背部:第一行刺脊柱兩旁,膀胱經第一側線(後正中線旁開4cm);第二行刺脊柱兩側膀胱經第二側線(後正中線旁開8cm)。
(6)骶部:由尾骨尖向外上方叩刺,每一側刺三行。
(7)上下肢:按三陰經、三陽經循行叩刺,在關節周圍可進行環形叩刺。
(8)面部:按局部叩刺。
①眼部:第一行從眉頭沿眉毛向眉梢叩刺;第二行由目內眥經上眼瞼,刺至瞳子髎;第三行由目內眥經眶下緣刺至瞳子髎。
②鼻部:以兩側鼻翼上方軟骨部為重點。
③耳部:以耳垂和耳前為重點。
3、皮膚針療法特點
皮膚針療法具有多針、刺激面大、疼痛輕微等特點,可通過刺激皮部、孫絡、絡脈,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節臟腑功能,適應範圍較廣,主要用於頭痛、胸脅痛、失眠、痹證、口眼斜、呃逆、痿證、胃脘痛、嘔吐、腹痛、哮喘、咳嗽、遺尿、遺精、陽痿、心悸、眩暈、痛經、小兒驚風、目疾、鼻塞、鼻淵、瘰癧、頑癬、斑禿、神經性皮炎等。
4、使用注意
使用皮膚針時,要隨時檢查針具、發現針尖有缺損、毛刺、帶鉤等須及時修理或更換。同時要嚴格消毒,尤其是重刺之後,以防感染;皮膚局部有外傷及潰瘍者不宜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