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膿窠瘡

小兒膿窠瘡,又名小兒膿窩瘡,是中醫病名,是一種皮損部位較深的化膿性皮膚病,癒合較慢,愈後留有瘢痕。西醫稱之為深部膿皰瘡、癰。多因素體氣虛,脾虛不運,則濕濁內停,兼之濕熱邪毒外襲所致。也有因蚊蟲、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癢性皮膚病,搔抓損破染毒所致。

基本介紹

  • 別稱:小兒膿窩瘡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腿
  • 常見病因:多因素體氣虛,脾虛不運,則濕濁內停,兼之濕熱邪毒外襲所致
  • 常見症狀:皮損處可見水皰、膿皰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多因素體氣虛,脾虛不運,則濕濁內停,兼之濕熱邪毒外襲所致。也有因蚊蟲、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癢性皮膚病,搔抓損破染毒所致。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是鏈球菌。

臨床表現

膿窠瘡好發於皮膚較厚的部位小腿,其次為大腿、臀部和腰部。皮疹初起為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變為膿皰。皰壁較厚,不易潰破,膿皰周圍繞以紅暈。皮損繼續向外圍及深處發展,數日後結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脫落後,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徑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膿性火山口狀潰瘍,繞以紅色硬實邊緣。一般經2~4周癒合,留有瘢痕。往往反覆化膿結痂,有的可形成蠣殼樣厚痂。皮疹數目不等,常為數個至數十個。自覺灼熱疼痛,也可有癢感。一般無全身症狀,較重者可伴有發熱、口渴、疲乏不適等全身症狀。附近淋巴結常腫大。病程常可持續數周以上,積極治療可縮短病程。

診斷

根據以上症狀及體徵可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1.丘疹性蕁麻疹
在風團樣紅斑上出現丘疹或水皰,好發四肢、軀幹,成批出現,反覆發生,瘙癢症狀突出。
2.水痘
發疹時常伴發熱等全身症狀;皮疹在1~2天內散發全身,主要為綠豆至黃豆大小水皰,同時見紅斑、丘疹、水皰、結痂各時期的皮疹;口腔黏膜常受累。
3.濕疹
皮損為多形性,瘙癢較明顯,易反覆發作。
4.皮下壞疽
急性皮下組織的化膿性感染。絕大多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發病後皮下組織廣泛壞死,進展迅速,冬季和潮冷地區發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皮膚有局限性紅腫,觸之硬,指壓時變白,進而紅腫區擴展迅速,或皮膚紅硬的中央呈暗紅色,或有漂浮感。多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偶為綠膿桿菌或綠色鏈球菌,氣性壞疽由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生孢子梭狀芽胞桿菌及溶組織梭狀芽胞桿菌等厭氧菌,通常數種細菌混合感染更為常見。特別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

併發症

發熱、口渴、疲乏不適等全身症狀,附近淋巴結腫大。

治療

本病多因素體氣虛,脾虛不運,則濕濁內停,兼之濕熱邪毒外襲所致。也有因蚊蟲、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癢性皮膚病,搔抓損破染毒所致。臨床見證多以濕熱為主,故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清熱利濕解毒;如兼以脾虛氣弱者,宜酌加健脾益氣之品。本病宜結合採用外治法。
1.膿窠瘡的辨證論治
(1)濕熱型  皮疹為膿皰、膿痂及膿性潰瘍,自覺灼熱疼痛,可伴有發熱,疲乏不適,口乾渴等,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2)功能主治  主要以清熱利濕解毒。
2.中成藥物治療
魚腥草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清開靈口服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