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性腦病是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其主要臨床表現是在原發病為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疾病的過程中,突然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臨床表現類似腦炎,如出現意識障礙、昏睡或昏迷、抽搐和病理反射等,但腦脊液檢查除壓力增高外,常無其他的異常發現。本病多見於嬰幼兒。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症狀:高熱、頭痛、嘔吐、驚厥和昏迷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併發症,預後,預防,
病因
在小兒時期,很多感染性疾病都可能伴有與腦炎相似的症狀,其中以肺炎、痢疾、膿毒症、敗血症較為多見,其他如猩紅熱、白喉、百日咳、傷寒、霍亂、腎盂腎炎、流感、肝炎(暴發性)、瘧疾等亦可伴有顯著的腦症狀。此外一些藥物和毒物如鉛、砷、一氧化碳、汞、錳、苯、酒精以及霉變甘蔗等也能引起類似症狀。
臨床表現
大多侵犯0~3歲的小兒,而且病情較嚴重。大腦損害症狀多在原發病後幾天或1~2周出現,一般在原發病最嚴重時出現,並多數病例神經系統症狀在24小時內消失,不留後遺症,但有的病例昏迷可持續數天或數周,昏迷時間愈長留下後遺症的可能性愈大,後遺症如智力低下、失明、癱瘓、反覆驚厥發作等。臨床表現為在原發病的基礎上出現高熱、頭痛、嘔吐、驚厥和昏迷,亦可見腦膜刺激征,但並不明顯。腱反射可增強、減弱或消失。
檢查
除原發病實驗室檢查特點外,本症腦脊液檢查透明,壓力明顯增高,細胞一般不增高,蛋白僅偶見輕度增加。其他輔助檢查:依原發病不同做不同的輔助檢查,如重症肺炎做X線胸片檢查。本症腦CT檢查早期表現腦水腫,後期表現腦萎縮、腦溝增寬與腦室擴大。
診斷
在有原發病的基礎上,突然出現高熱、頭痛、嘔吐、煩躁不安、譫妄、驚厥及昏迷等症狀,及腦脊液壓力明顯增高而不伴有其他變化,即可診斷為急性中毒性腦病。
鑑別診斷
應與高熱驚厥、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及瑞氏(Reye)綜合徵等鑑別,此外,腦症狀還可在先天性遺傳代謝病中出現,如第Ⅶ型糖原貯積病及Leigh病等亦須鑑別。
治療
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對高熱、驚厥、脫水、缺氧及血生化學改變(如低血糖、低鈉血症、酸血症)及呼吸衰竭,進行適當處理,對昏迷患兒應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長期供氧,促使腦水腫減輕。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和人工呼吸。
1.抗驚厥藥
如靜脈注射苯二氮卓類藥物(地西泮、咪唑安定)、苯巴比妥類藥物(不作為一線用藥)等。尤其是癲癇持續狀態時必須及時控制發作病情穩定後此類藥物應逐漸減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2.抗高熱藥
如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類等均可,可同時套用物理降溫。
3.抗腦水腫藥物
宜反覆套用於顱壓增高患者,以防止腦疝,同時還可加用快速利尿藥以增強脫水劑作用。但已有脫水症狀的患者則忌用。
4.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酌情使用,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甲基強的松龍等,均有減輕炎症反應及降低顱內壓的作用,宜短期使用,一般不超過1周。
5.抗氧化劑
如維生素E、維生素C及葉酸等,對本病代謝障礙有好處,宜加重視。
6.恢復腦細胞及腦功能
使用單唾液四已糖神經節苷脂、胞二磷膽鹼、鼠神經生長因子等。
併發症
缺血、缺氧可致腦水腫、腦出血等改變,發生驚厥和昏迷,肢體癱瘓,重者發生腦疝、腎功能損害、多臟器功能損害等,後遺症包括智慧型不全、失明、耳聾、肢體強直、癱瘓、癲癇、呼吸衰竭等。
預後
多數患兒的腦症狀經適當治療後,可在24小時內消失,沒有後遺症,如果昏迷時間持續較久,長達數天至數周,則發生後遺症的可能性很大,後遺症包括智慧型不全、失明、耳聾、肢體強直、癱瘓、癲癇等,少數嚴重病例可因呼吸衰竭在較短時間內惡化。
預防
積極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做好各種預防接種工作,講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營養,增強小兒體質,不吃不潔和腐敗變質食物,避免藥物和毒物對小兒的傷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