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人類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尋求和開發新的導航技術。最初是天文導航,後來出現了慣性導航、無線電信標、測距儀、羅蘭C等方法。直到20世紀50年代航天技術的出現,才開始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導航。20世紀60年代美國子午儀衛星(TRANSIT)問世,開創了人類導航技術的新紀元。70年代初開始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如GPS, GLONASS)採用無線電測距技術和其他先進的通信編碼技術,提高了衛星導航系統的精度和無線電信號抗干擾性。以GPS為代表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為空間大地精密測量、航天(特別是太空飛行器定軌和導航)、全球精密時間傳遞和比對等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這是人類導航技術的一場劃時代革命。2003年5月25日,我國使用“長征-3A”火箭成功發射了第3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
由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所提供的精確位置、速度和時間信息(簡稱PV T信息),對現代戰爭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它在戰前的部隊調動與部署中,在戰時的指揮控制、機動與聯合作戰中,在全空間防衛以及綜合後勤支持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美國
GPS是套用效率和經濟效益最高的一種航天技術成果。它是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製的第二代軍用衛星導航系統,設有一個專門負責實施GPS計畫和管理的聯合辦公室。GPS系統的目的,主要是為美國及其盟國的陸海空三軍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並用於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試驗表明,不僅GPS系統能夠達到上述目的,而且用GPS衛星傳送的導航定位信號(簡稱為GPS信號)能夠進行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精度的靜態定位,米級甚至亞米級精度的動態定位,亞米級甚至厘米級精度的速度測量和毫微秒級精度的時間測量。
GPS衛星是1977年6月開始發射的。1978年一1985年間,發射了GPS - 1衛星,1989年2月開始發射GPS一2衛星,GPS - 2衛星訂貨28顆。後來又採購了20顆GPS一2R,並於1997年開始發射標準的UPS星座。該星座由21顆衛星加上3顆軌道熱備份星組成,這3顆備份衛星,或處於檢查試驗狀態,或處於待開機狀態。軍事部門於1995年1月提出了招標研製後續系列衛星的計畫,即GPS一2F。
GPS的24顆衛星分布在軌道高度為20200km的六個軌道面上,衛星運行周期為11小時58分。信號採用碼分多址。衛星靠偽隨機碼區分。粗碼易捕獲,定位精度30m。目前對非授權用戶施加有人為干擾(SA)技術,精度下降為100m。精碼另行加保密(AS)技術,精度高,且可用雙頻接收機測量解算並消除電離層傳播誤差(約幾米),定位精度達1m。粗碼幫助精碼捕獲,使捕獲時間縮短為2s。目前民用和軍用用戶比為3:1。到2000年估計可達8:1。在軌的每顆GPS衛星都不斷地向地面或空中用戶發射一對L波段的偽碼擴頻信號。載波分別為Ll :1575. 42MHz, L2:1227. 60MHz。它們載有導航信號和導航電文。導航信號分為C/A碼和P碼兩種。C/A碼的碼速率為1. 023Mbps,每毫秒重複一次,用來快速捕獲導航信號,故稱捕獲碼。利用C/A碼的實時單點定位精度在100m左右。P碼又稱精確碼,P碼的碼速率為10. 23Mbps,碼長7天,P碼結構複雜不易捕獲,但實時單點定位精度可優於lOm。導航電文信號同時以SObps的速率加在P碼和C/A碼上。電文內容包括GPS衛星星曆,時鐘修正及大氣傳播修正數據,每幀電文播發30秒,共1500bit。有了電文信息,接收機便可通過觀測GPS衛星接收導航信息,實現定位。美國在70年代末設計GPS信號格式時,L1攜帶有兩個導航信號:一個是容易被捕獲的C/A碼和一個高精度的P碼,當時認為P碼比較安全,不能被敵方破獲。但隨著計算機微處理器能力的提高,L1P碼不再絕對安全,便開發了加密的Y碼,加在L2上發射。然而,GPS接收機要捕獲Y碼,首先必須捕獲L1P碼。如果美國決定干擾L1信號不讓敵軍使用,便使自己也無法獲得Y碼。這促使國防部不得已研究另一種方法,直接獲取Y碼,或在下一代GPS星(GPS2F)上增加第三個頻率,供軍事部門使用。第三代GFS衛星由波音公司設計製造(第一代也是由該公司設計的)。GPS聯合計畫辦公室已要求該公司就增加第二個民用GPS信道提出建議。同時國防部正在深人研究GPS用於軍事目的的安全性。現在具體情況還不得而知,但據猜測現有L2頻率將用來傳播第二個GPS民用信號,加密的Y碼信號將移至同一頻段內的另一頻率上。加密過程稱為“反欺騙”,這樣可防止敵方利用偽信號來干擾GPS。
1996年3月29日美國公布了一項總統批准的關於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和美國政府的相關擴展系統的未來管理和使用的綜合政策。其有關要點如下:
1)制定該項政策目標是在滿足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對外政策利益的前提下,尋求更多民用用戶的支持和提高GPS系統經濟競爭能力和利用效率;
2)確保向一般用戶繼續免費提供標準定位服務(SPS),不直接收取用戶使用費用;
3)承諾在10年內停止使用GPS選擇可用性(SA)干擾措施,但其前提是要使美國國家軍事力量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完全準備好在沒有SA的情況下完成作戰任務;
4)倡導以GPS和美國政府擴展系統作為國際使用的標準;
5)國防部制訂防止敵方使用GPS及其擴展系統的措施,以確保美國保持軍事優勢,保證在非戰爭狀態下,不會不適當地中斷GPS信號或降低民用GPS使用精度;
GPS原為軍民兩用技術,今後的趨向、是軍民分離。C/A碼專作民用,更大規模地與GLONASS爭奪和控制全球市場,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軍方對其國內和國際民航組織的廣域差分系統力求加以干預和控制,以防止潛在的敵方軍用。其軍用系統P/Y碼將進一步保密和提高抗干擾性能,開發提高不依賴C/A碼獨立快速捕獲P/Y碼的能力。軍事上必要時可局部、暫時關閉,干擾民用GPS系統。
同時美國現正在論證下一代導航衛星系統中增加覆蓋靜止軌道的後向天線和星間通信鏈路的構想。
1998年3月,美國政府副總統戈爾正式宣告,將在下一代GPS衛星BLOCK IIF的L2頻率上載入C/A碼的偽距信號。估計到2007年,將有1/2一2/3的GPS衛星帶有L2頻率上載入C/A碼的偽距信號。這樣普通民用GPS接收機在偽距定位時,不僅能夠大大削弱電離層影響,而且其偽距的等效距離精度也將得到很大提高。這些措施將對實時定位和導航精度有較大的改善。
近期國外有文獻報導,為進一步提高民用精度,美國政府將開發第三民用頻率,例如為滿足廣域(差分)增強GPS定位,相應的一些差分信號也可以直接載入到GPS衛星射頻上去。
目前在天空中運行的GPS衛星都是n型衛星中的第一代,即B和IIA型衛星。從1997年開始,發射了n型的第二代衛星中的第一顆IIR型衛星。IIR型衛星較n和BA型衛星的優點是:它備有新的鉚原子鐘,其頻率穩定度要高一個數量級;用戶所能收到的信號的功率增益加大;並能夠通過星上UHF天線傳送和接收其他GPS衛星的導航數據,以形成GPS衛星間互相定位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系統定位精度。
目前美國正在開發n型GPS衛星的第三代,即IIF型衛星。IIF型衛星總總計劃建造33顆,第一顆IIF衛星將於2002年3月發射。IIF型衛星最主要的性能改善是增加了衛星的有效負載,增大了太陽能電池板,因而能夠支持引進更多的功能和完成更多的任務(4)0
近幾年,美國政府對GPS監控系統作了一系列的改進,其名稱為“精度改進倡議”計畫(AII)。比如增加跟蹤站個數,改善WGS一84的常數以力求與ITRF保持一致,改善了衛星廣播星曆的精度及更換了衛星運行中心繫統的設備,提高監控接收信息系統的處理能力等等。
在GPS接收機的改進方面,GPS接收機套用模組化(GRAM)的新概念,即未來的GPS接收機必須按照這個統一的標準生產能適應多種用途的基礎集成片。GRAM提倡製成一種通用的GPS標準件,把GPS接收機的生產從整機時代,帶人到外掛程式時代;把接收機設計從非標準的專用技術型設計階段帶人到非專用技術型的標準化設計階段。這是一次GPS接收機生產方式的飛躍。美國政府和GPS工業界主要廠家一起,從1995年開始研究製造GRAM,作為新一代GPS接收機研製開發的規範。這些標準的執行和其中包含的信息將使任何人都能設計和製造UPS接收機套用模組,任何人都能組裝、集成和試驗新的GPS接收機。美國政府保證,除了軍用接收機中抗SA和AS模組(SAASM)外,其餘GPS接收機技術將是完全公開化;除上述SAASM模組外,軍用和民用的接收機都是通用的。
抗干擾技術目前已成為接收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GPS接收機往往要在惡劣的工程環境中,如高電壓、強電流、劇烈震動環境和高電磁干擾環境中正常工作,這都要求GPS接收機必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的能力。GRAM定義了抗干擾濾波模組的基本功能,規範了相應的硬軟體技術標準等。
俄羅斯
GLONASS的24顆衛星分布在軌道高度為19100km的三個軌道面上,衛星運行周期為11小時15分。衛星信號採用頻分多址,衛星靠頻率不同來區分,每組頻率的偽隨機碼相同。粗碼易捕獲,定位精度3Um,沒有施加人為干擾(SA)技術。前蘇聯在全面總結CICADA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優劣的基礎上,認真地吸收了美國GPS系統的成功經驗,自1982年10月開始研製第二代導航衛星,以便建成自己的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GLONASS系統從1989年開始發射第一顆衛星,在1991年完成了系統24顆工作星的完整配置。該星座及信號特性在諸多方面都與UPS相似,當然也有一些不同。從用戶角度來講,GLONASS與GPS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同。一是導航信息,GPS傳送用於電離層延遲模型的確定參數值,可粗略地將電離層延遲誤差降低一半,GLONASS系統目前無此項技術。這一誤差在偽距測量時可能很大,但典型值為幾米。不過,當組合使用時可用GPS的模型來修正GLONASS測量。二是GPS故意將其信號精度降低,這一特徵就是眾所周知的選擇可用性(SA)政策。然而SA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精度的降低是連續的或為一個常值。信號精度的降低可能被設定成幾個等級。根據1990年夏測量的結果得出:正常的SA等級引人的偽距誤差符合GPS對民間用戶精度規範,即水平為100 m(二維均方根),垂直為156m。而GLONASS系統不進行人為降低精度[CS - 6)。但是,由於俄羅斯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作為世界上兩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GLONASS系統,目前正處於瀕臨瓦解的危險之中,只有迅速注人資金方能使其繼續保持生存。由於缺乏發射補網衛星的資金,目前的GLONASS星座已減少至15顆工作衛星。
GLONASS衛星設計壽命均為3年。在1997年7月,為進行系統修改,所有GLONASS衛星都停止工作一天,自此後,衛星的性能就越來越不穩定。即使按最樂觀的估計,GLONASS星座也可能會在2001年瓦解。因此,俄羅斯人需要立刻進行3一4次發射,每次把3顆衛星送人軌。
出於經濟原因,俄羅斯願意與歐洲人談判共同享有GLONASS系統的問題,包括聯合研製和聯合管理衛星的問題。作為回報,俄羅斯希望得到有助於維持GLONASS系統的經費支持。
同美國的GPS系統一樣,GLONASS系統一直是由俄羅斯國防當局經營並為國防部門服務的,它受俄羅斯軍方的嚴格控制。但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一年多來,俄羅斯航天系統官員們(特別是GLONASS系統製造廠的官員)一直在討論如何使GLONASS系統同歐洲計畫中的衛星導航系統進行協調。
歐洲
作為有較強獨立意識的歐盟,近年來制定了一項新戰略,正奮力爭取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據說,這項戰略兼顧了軍、民兩用目的。由於美國已明確表示拒絕民間組織利用GPS的全部功能,同時又反對與任何國家或組織聯合開發相似的民用衛星,因此歐盟將轉向俄羅斯尋求合作或自行研製開發。然而,美國卻對歐盟的財政表示懷疑,因為那將是耗資巨大的項目。目前歐盟估計僅民用GPS的衛星網路部分就需40億歐元(約42.8億美元),而這還未包括用於接收信號的地面站的費用。歐洲將集中發展民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ASS— 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計畫,首先用少量衛星去增強GPS,考慮利用INMARSAT一3轉發器作為臨時的解決辦法。
有跡象表萌,目.歐洲此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是建立一個與美國GPS、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以及各種區域增強系統均能相容的第一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ASS一1);第二步是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於GPS和GLONASS系統之外的第二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ASS一2)。
(1) GLASS一1
GLASS一1是歐盟委員會、歐洲空間局和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民航管理局三家合作的計畫。GNSS - 1系統的目的是要把美國GPS系統、俄羅斯GLONASS系統的信號與以下三種區域性衛星增強網路的重疊信號綜合在一起,以便為商業飛機提供精確的定位數據。這三種區域衛星增強網路是:
①歐洲地球靜止衛星導航增強系統(Egnos)o Egnos系統將使地基的區域增強系統與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相結合。這3顆衛星是:2顆Inmarsat一3衛星,它們已部署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1顆Artemis試驗通信衛星,它將於2000年初發射。
②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廣域增強系統(WAAS— 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 )。這是一個由24個地面基準站組成的網路,地面站與GPS衛星接口,網路由民用機構管理。
③日本的多功能傳輸衛星(MTSAT 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s)增強系統。
GNSS - 1系統需要在整個歐洲建立約30座地面站和4個主控制中心,預計,系統將在2002年部署完畢,2004年完成運營試驗。
GNSS一1具有三種功能的服務:a.測距服務(把GEO作為附加的導航星);b.完善性廣播(向用戶廣播完善性電文);。.差分修正服務(向用戶廣播差分修正數據)。GNSS一1計畫在1999年實現初始運行能力(IOC), 2002年實現全運行能力(FOC)。計畫中的GEO衛星首先利用INMARSAT - 3衛星,1996年4月3日發射的首顆 INMARSAT - 3衛星上已載有這種轉發器。
( 2 ) CNSS一2
歐洲的長遠目標是部署一個全新的、獨立於GPS和Glonass系統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 2,它將完全由民用機構負責管理。建立此系統有三種途徑可供選擇:與美國合作;或與俄羅斯合作;或建立純歐洲的系統。
歐洲認為雖然與美國合作建立GNSS一2的成本效益最高,但在導航這個如此重要的領域,不能永遠依賴美國。1998年6月23一24日,在歐空局管理委員會會議上,批准了4100萬美元用於GNSS一2系統的初步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對歐洲航天計畫歷來不太熱心的英國成為第二大投資者。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支持這項計畫。法國航天負責人C. Allegre最近稱GNSS - 2是“歐洲頭號優先航天項目”。廣泛的支持是系統獲得投資的關鍵,預計大部分資金將通過歐盟來提供。
應歐盟的要求,一些公司正在提出GNSS一2的實施方案。例如,法國Alcatel公司最近宣布了一個方案,稱為“歐洲創新導航系統”(INES)。該系統共有63顆低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可提供極精確的星上實時定位和時間同步。其定位精度為5一lOm。除了63顆衛星的星座外,還有9顆在軌備份星。據Alcatel公司稱,INES系統的總成本只需7.7億美元。如果計畫和經費獲得正式批准,INES系統的衛星可在2003年開始發射,有可能在2005年提供完全的服務。法國宇航公司的衛星分公司提出了一個稱為Cheops的方案,此系統將與俄羅斯合作,是個較昂貴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方案。
圍繞這一計畫構想,歐洲將和俄羅斯共同維持CLONASS系統。有了一個穩定維持和發展的GLONASS星座,歐洲可以放心地發展和占有GLONASS用戶設備市場。
ESA在發展未來GNSS計畫中偏向於首先形成區域性系統和漸進地擴展成全球系統的思想,因而提出了基於模組式結構的“空間模組”概念。採用局部地區能見性好的大偏心橢圓軌道(HEO)模組或地球同步軌道(IGSO),後者既用地球靜止軌道(GEO)模組,也用傾斜地球同步軌道(GSO)模組。ESA重點考慮歐洲區域性系統的建設,併兼顧全球系統的國際民間要求。對全球區域劃分上按地域分成歐非、亞澳、南北美三個區域,在分區建設、分區服務的前提,兼顧其可擴展性和在全球系統中的作用。
中國
第一代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我國分別發射了3顆“北斗”導航衛星,構成了中國自主研製、自行建立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系統的工作原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該系統由2個經度上相距60。的地球靜止衛星對用戶雙向測距,由1個配有數字,高程圖的地面中心站定位,另有幾十個分布於全國的參考標校站,以及大量用戶機.在國際電信聯盟登記的頻段為衛星無線電定位業務(RDSS)頻段,上行為L頻段(1610一1626.5兆赫),下行為S頻段(2483.5一2500兆赫);登記的衛星位置為赤道面東經80。、140。和110.5。(最後一個為備份星星位)。該系統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和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世界上主流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採用的是雙星定位原理:以2顆衛星的已知坐標為圓心,以自測定的本星至用戶機距離為半徑,形成2個球面,用戶機必然位於這2個球面交線的圓弧七數字高程地圖提供的是1個以地心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為半徑的非均勻球面;求解圓弧線與地球表面交點即可獲得用戶位置。通俗地說,在三維立體空間需要3個條件才能惟一地確定一個點;但如果這個點在已知高程的地球表面,則在空中只再需要2顆定位衛星就夠了。
美國的靜止星(Geostar)公司和歐洲的定位星(Locstar)公司曾從事RDSS系統的研製工作,但都失敗了。中國首先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創新工程RDSS系統。該工程投資很少,並將導航定位、雙向數據通信和精密授時結合在一起,系統自身包含廣域差分標校以提高定位精度。當用戶提出申請或按預定間隔時間進行定位時,不僅用戶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且調度指揮中心和其他有關單位也可得知用戶所在位置。
“北斗”是一個初級起步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白主建設並不排斥國內民用市場對GPS的廣泛使用;相反,在該系統的基礎上,還能建立中國的GPS廣域差分系統,使受“選擇可用性措施”干擾的GPS民用碼接收機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級修正至米級,從而更好地促進GPS在民間的利用。目前,衛星運行正常,系統調試與試運行表明,“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在國內及周邊服務區的定位精度是很好的,簡短數據的雙向傳輸很正常,滿足了對系統的預定要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尤其適合於同時需要導航定位與移動數據通信的場所,如交通運輸、調度指揮以及有關地理信息系統的實時查詢等。其正式運行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導航套用市場的快速發展,刺激了用戶機的大量需求。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研製成功解決了中國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有無問題,是一個成功、實用、投資很少的初級起步系統。但既然是初級起步系統,自然有它的缺點。該系統需要中心站提供數字高程圖數據、需要用戶機發上行信號,因而使得系統用戶容量、導航定位維數以及用戶位置的隱蔽性等受到限制,而且在體制上不能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及歐洲未來的“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兼容。因此,中國需要在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基礎上發展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以滿足今後國家對衛星導航套用和長遠經濟發展的需求。
第二代
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體制
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與第一代系統在體制上的主要差別應該是:第二代系統的用戶機可免發上行信號,不再依靠中心站數字高程圖處理或由用戶提供高程信息,而直接接收衛星單程測距信號自己定位;系統的用戶容量不受限制,並可提高用戶位置的隱蔽性。其代價是測距精度要由高穩定度的星載原子鐘來保證,所有用戶機可使用穩定度較低的石英鐘,而系統的時鐘誤差作為未知數和用戶的三維未知位置參數一起,由4個以上的衛星測距方程來求解.顯然,用戶在每一時刻至少要對4顆以上幾何位置合適的可見衛星進行測距,這使得星座所需衛星數量大大增多,系統投資顯著增加.建立高精度衛星軌道基準和衛星時間基準是新衛星導航系統技術的核心,需要開展深人的研究工作。另外,為了獲取對中國未來的導航頻率的國際保護,還需要加快向國際電聯申請和協調。
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將非常複雜.我們雖然對衛星的測控已有一定技術基礎,但對全系統的設計、研製、運行和管理尚缺少經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廣域差分系統的研發和運行為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研製鍛鍊了技術隊伍、積累了經驗,各地面台、站設施等可在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已有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擴建,衛星平台、運載火箭和雙向數據移動通信等均可以繼承或採用成熟技術.國內GPS的廣泛套用為中國未來的衛星導航提供了套用基礎和廣闊市場。發展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技術、經濟上也是可行的。
充分保證民用導航精度
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應能提供雙頻信號以消除電離層引起的誤差,不實施“選擇可用性措施”來降低導航精度,民碼(C/A)用戶可自由使用並與國際格式兼容;為授權用戶提供雙頻和廣域差分信息,以進一步提高導航精度和提供準實時完好性信息。它可參考GPS,廣泛開發民間套用,積累產業經驗。由於民用接收機的普及、批量生產和商業競爭,大大提高了民用產品的性能及數位化、小型化程度,價格顯著下降。所以根據美國的經驗,發展GPS民用市場會反過來促進軍事套用,更大程度地滿足作戰需求。相反,俄羅斯沒有開發民用市場,軍用接收機只生產了2000部,並且價格昂貴、性能不高。因此,中國在建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同時,應發揮其民碼情度高、含有亞洲地區加強系統的優勢,首先普及國內套用、拓展民用市場,開發出能批量生產的廉價國產導航接收機,逐步取代進口產品、形成產業進而開發兼容中外導航信號、可接受區域加強信息的高精度、高可用性雙模式接收機,進一步拓寬高安全性系統在亞洲的套用市場,逐步建立中國衛星導航系統今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將來開拓全球性的國際市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