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

《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是習近平的一篇文章,收錄於著作《擺脫貧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
  • 作者:習近平
  • 作品出處中國經濟網 
作品原文
《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
(一九八九年一月)
●記者:據我所知,你從廈門來閩東任職的半年中,都沉在下面調查研究,你對閩東的基本區情已相當了解了,聽說你很注重“農”字,能否談談?
●習近平:閩東的經濟建設問題,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民問題。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這是基本區情。農業是閩東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優勢。當然,我們所說的農業,不是小農經濟,而是商品經濟意義上的大農業。這幾年閩東的經濟實力有較大的提高,其中重要的表現就是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地發展,農業內部從單一結構向多元化發展。
●記者:我注意到你的“大農業”提法,其中包含了你的工業思想,能否請你具體談談?
●習近平:大農業的思路是離不開以工補農和以工促農的。首先,沒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就沒有一定的財政實力,農業的更多投入就成為一個問題。其次,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調整,農副產品消費市場的形成都需要工業作為催化劑。閩東的工業當然也應當有自己的路子,就是要處理好資源開發與行業結構的關係,著眼於本地資源的加工利用,發展產品適銷對路、本地又有相當生產優勢的工業。閩東工業的發展前途在於建立穩固的原料供應的基礎,不能搞“無米之炊”。
●記者:說到貧困地區工業不能搞無米之炊問題,使我聯想到閩東的三大熱門話題:開發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溫鐵路和建設中心城市。請問,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習近平:我認為有這三個話題是件好事,表明閩東人民認識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當然,改造自然還需要具備客觀條件。像港口、鐵路等的開發建設有賴於國家的巨觀決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閩東財政收支不平衡,靠我們自己一時還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所謂“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讓外界認識這三件事的意義是必要的,但我們的立足點不能放在這上面。可能性和必要性不等於就是必然性。事關地區發展戰略全局的決策,要充分考慮到國情、省情,區情,不要把近期內難以實施的發展目標超前化。當前重要的是抓好中、短期的工作。
●記者:你對於治理經濟環境有何想法?
●習近平:治理經濟環境實際上是給閩東提供了一次機遇。中央精神(而不是有的人所片面理解的急剎車)是有利於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的。攀比速度、規模,閩東是承受不了的。中央精神使閩東能夠揚長避短,利用治理、整頓的好機會,促使我區經濟穩步協調地發展。中央提出要保的農業、能源、交通、通訊、科技、教育、人民生活必需品、原材料工業恰好是閩東的薄弱環節,也是閩東需要加強的方面。我們正好借治理、整頓的機會,促進生產要素的最佳化組合,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記者:你是從廈門開放地區來的,對於閩東這樣一個貧困地區的開放,你認為廈門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鑑?
●習近平:一個地方的開放程度,受制於軟、硬環境的完善。這幾年不少地方的開放實踐證明,減免稅不是那么吸引人,外商不僅要省錢,更關心的是賺更多的錢,要求事好辦、辦得利索。閩東地區可以大有作為的是軟環境的建設,比如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列入開放縣的寧德霞浦應當成為全區開放的試驗區。我特別感受到,有一個開放的觀念是重要的。同時,我們還要避免開放上的“馬太效應”,弄得不好,開放的地區會越開放,不開放的地區會越不開放,因為開放是要有條件的,而貧困地區就是缺乏條件。所以,要防止“馬太效應”,就得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的條件。貧困地區的軟環境建設,將為貧困地區的開放創造條件,對於軟環境建設的緊迫性,較之其他地區,貧困地區的幹部民眾肯定感受更為深切,肯定會在這方面狠下功夫,從而積累出建設軟環境的經驗。因為這幾乎是貧困地區在創造開放條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貧困地區在開放態勢下免於落伍的有力保證。我們當然要阻止“馬太效應”出現在貧困地區。
●記者: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廉潔的政治,廉潔的政治具體到一個地方、一個部門,就是黨政幹部的廉政問題,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習近平:黨政機關是否保持廉潔,關係到黨的存亡和人心的向背,也關係到社會主義經濟的命運。現在民眾對廉政建設呼聲很高。有四句話,我想可以作為警鐘長鳴。第一句話,“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我想這是作為黨員幹部的起碼要求;第二句話,“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要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這一條恐怕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國總統的收入遠不如許多大實業家、大企業家,富裕的工人、農民、個體勞動者的收入也肯定比我們各級官員要高。有所追求,必有所喪失。第三句話,“寸心不昧,萬法皆明”,貪污受賄,魚肉鄉民,這是黨紀國法所不容的;第四句話,“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當幹部的宗旨就是奉獻,利益問題上,“拿來主義”要不得,不能圖實惠,謀私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