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中腸腺白濁病

該病主要危害幼體及仔蝦,尤其是糠蝦幼體。感染病毒的幼體8~9天的累計死亡率可高達90%。

病原,症狀,流行及危害,診斷,防治方法,

病原

病原是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BMN),屬桿狀病毒科。

症狀

該病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病蝦常在近表層水中遊動,活力差,對刺激反應遲鈍,不時迴旋轉動。厭食、不能正常發育,發病池蝦大小相差顯著。病蝦中腸腺上皮細胞排列凌亂、崩潰,並從基膜上脫落;核肥大,是正常狀況下的2~3倍(大小為10~14微米×12~16微米,正常為4~6微米×4~8微米)。核質被破壞,分泌細胞減少,肥大的核內有許多病毒顆粒。中腸腺呈不透明白濁狀,嚴重時白濁程度愈發明顯,腸道有時也變混濁。

流行及危害

帶病毒的親蝦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中腸腺上皮細胞的壞死而被排出體外,釋放於水中而成為新的傳染源。健康蝦攝食病蝦後即被感染。該病主要危害幼體及仔蝦,尤其是糠蝦幼體。感染病毒的幼體8~9天的累計死亡率可高達90%。

診斷

1.可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尤其是中腸腺出現白濁現象是該病的重要特徵;2.中腸腺組織切片,若見上皮細胞排列凌亂、核肥大、細胞崩潰並從基膜上脫落,分泌細胞減少,超薄切片見病毒粒子,可判斷為該病;3.新鮮中腸腺暗視野觀察法。將病蝦苗完整的中腸腺取出,用蓋玻片將其壓成薄片,通過暗視野顯微鏡觀察患病蝦,可見到大小10~30微米、白色、輪廓清晰的圓形或長橢圓形的、感染了病毒而肥大的中腸腺上皮細胞核。福馬林固定的標本也可用此法觀察診斷;4.葡萄球菌A蛋白協同凝集試驗(SPACOA)、螢光抗體技術等均可對該病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

防治方法

1.選健壯的親蝦進行繁殖;
2.對受精卵、沉澱池、育苗池及工具進行認真清洗和消毒;
3.加強飼養管理:量少、次勤地投餵優質飼料,以增強幼體抗病能力;保持良好水質,控制適宜及穩定的溫度和鹽度;
4.育苗時如發現該病,立即殺滅全池所有的蝦苗;
5.用二氧化氯和聚碘溶液可防此病。
6.周書珩等用中草藥治療白濁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