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過程理論是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而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立過程理論
- 外文名:opponent-process theory
內容簡介,理論內容,理論支持,
內容簡介
對立過程理論:
The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color vision outlines how receptor cells for color vision are linked in pairs.即:色覺的相對歷程論概述了受體細胞對色覺的感受是如何成對聯繫的。
理論內容
黑林(Hering,1874)提出了四色說,這是對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它們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黑林稱之為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和異化作用(disassimilation)。例如:在光刺激時,黑-白視素異化,產生白色經驗;在沒有光刺激時,黑-白視素同化,產生黑色經驗。按同樣的道理,在紅光的刺激下,紅-綠視素異化,產生紅色經驗;在綠光刺激下,紅-綠視素同化,產生綠色經驗。在黃光作用下,黃-藍視素異化,產生黃色經驗;在藍光作用下,黃-藍視素同化,產生藍色經驗。
理論支持
行為實驗和電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黑林的觀點。例如:注視藍色一段時間再注視黃色,這時會覺得黃色比平時更黃。按對立過程理論,這種現象是由於延長注視藍色的時間,使黃藍系統中的藍色分子消耗殆盡,因而在注視黃色時,黃藍系統中的黃色分子能充分發揮作用。 從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生理學家先後在動物的視神經節細胞和外側膝狀體細胞內,發現了編碼顏色信息的對立機制。例如:斯瓦特金(Svatichin,1956)發現,在魚眼視網膜中存在兩種水平細胞,一種對紅光作出最大的正電位反應,對綠光作出最大的負電位反應,它們是+紅、-綠細胞;另一種對黃光作出最大的正電位反應,對藍光作出最大的負電位反應,它們是+黃、-藍細胞。這兩種細胞在功能上是對立的。德瓦洛伊(Devalois,1960)也發現,短尾猴的外側膝狀體細胞在功能上具有對立性質。其中有些細胞對光譜一端的光產生興奮性反應,即提高細胞的自發放電水平,而對光譜另一端的光產生抑制反應,即降低細胞的自發放電反應。例如,+藍、-黃細胞對450nm的光的的反應,表現為激活率上升,而對580nm的光,細胞的自發活動受到抑制。又如:+綠、-紅細胞對510nm的光,表現為激活率上升,而對600nm的光,激活率下降。 由於這些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的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視網膜水平上,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在視覺系統更高級的水平中,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信息加工表現為拮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