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

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

《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是2010年6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亞新。本書主要講述了就在於構築上述有關民事訴訟基本結構的理論模型,並試圖利用此模型來對日本畏事訴訟制度做出某種整體上的統一說明。

基本介紹

  • 書名: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
  • 作者:王亞新
  • ISBN:9787302227328
  • 頁數:318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日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在《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第2版)》中試圖用“對抗”和”判定”兩個基本要素來把握、歸納淵源於西歐法律傳統,並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為背景的民事訴訟所共通的深層結構。日本民事訴訟被視為體現這種結構的制度樣本之一。《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第2版)》就是通過對其各領域程式設計與運作的描繪分析,較完整而又具體地例示這一可稱為“對抗·判定”結構的理論模型。
作者認為,我國目前的比較民事訴訟法研究所面臨的一個很難做到兩拿的課題是,如何既能夠完整而深入地把握理解作為參照的國外資料,同時又提供真正可能切合我國現實情況的參考。《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第2版)》為了克服這一難題而在方法上做出努力:作者希望通過這種雖然間接卻可能發掘至深層的比較方法,為進一步深入把握我國民事訴訟的現狀及審判方式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提供反思的材料或新的切入視角。
《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第2版)》適應於法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司法實務部門的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王亞新,1954年生於貴州省,考進大學之前曾工作八年。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1985年公派赴日留學。在京都大學分別獲得法學碩士與博士學位。自1991年起在日本幾家大學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到清華大學工作,現任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序章 本書的方法、內容構成及意義
第一章 日本民事訴訟案件處理流程的實例
一、訴的提起
二、被告的答辯
三、第一次口頭辯論期日
四、原告的書面準備與被告的證據提出
五、用於準備的口頭辯論期口
六、文書提十命令的申請
七、現場的實地查看與準備程式的繼續
八、被告的準備書面與裁判所的正式釋明
九、最後——次用於準備的口頭辯論
十、鑑定的申請與鑑定結論
十一、第二次口頭辯論期日
十二、和解期日
十三、裁判所做十判決之前的內·郎協定
十四、判決書
第二章 案件處理流程的程式法背景
一、訴狀的記載內容
二、受理起訴的程式
三、案件系屬於訴訟後的裁判所活動
四、答辯方式與第一次口頭辯論的功能
五、準備程式的種類
六、審理對象的形成
七、證據的收集與證據申請
八、審查證據的方式
九、主要開庭期日與證人證言的聽取
十、和解與判決
第三章 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
一、“對抗·判定”的訴訟結構
二、”對抗·判定”結構與糾紛的妥善解決
三、“對抗·判定”結構下訴訟的糾紛解決機制
四、“對抗·判定”結構作用的複雜性
第四章 審判對象的形成:程式與實體
一、審判對象形成的基本問題及一般原理
二、訴訟標的理論
二、作為審判對象的多種“案件事實”
四、辯淪主義原則與案件事實的分類
五、案件“實體形成”的整體結構和意義
第五章 一審程式的展開過程
一、程式進行樣式的分類及意義
二、門頭主義原則與外庭審理的口頭辯論期日
三、早期終結的案件流程及其程式進行樣式
四,日本民事訴訟程式進行樣式存在的問題與改善的努
五、新民事訴訟法中的程式進行樣式,
六、程式的職權進行主義原則與法官裁量的限界
第六章 證據制度與證明
一、理論視角與基本概念
二、關於收集證據的制度
三、證據的提出與審查證據的法定程式
四、作為法官心證形成過程的證明
五、證明度與舉證責任
第七章 調解制度與訴訟上的和解
一、日本調解制度的一般情況
二,民事調解制度的位置及其程式特徵
二、“調審分離”的制度設計與職權調解
四、調解與訴訟上和解的關係
五、訴訟與凋解及訴訟上和解在規範適用上的差異
第八章 判定的形式:判決書與判例制度
一、作為“判定”的判決
二、判決書內容的分析
三、日本民事判決書的新動向
四、判決書與抗訴制度
五、上告審判決書與判例制度
六、附:判決書樣本(長期以來通用的傳統樣式)
第九章 判定的終局性:既判力與再審
一、有關判定終局性的概念
二、既判力
三、判決終局性的程式基礎與既判力根據論
四、判決的終局性與再審制度
五、既判力的客觀範圍
六、結語
第十章 少額訴訟制度
一、少額、簡易程式的概念與功能
二、兩種思路與不同少額、簡易程式的比較
二、口本的新少額訴訟程式
四、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