罈子是舊時中國農村貯存穀物的一種容器。據傳,古代農民在豐收時,忍不住拿起陶製的罈子拋向空中,再用手接住,以抒發內心的喜悅心情。這種純樸的舉動,便是後來的雜技節目《耍花壇》的雛型。所以,漢代有《弄瓶》,隋朝有《弄甏》,宋代有所謂“踢弄家”的稱呼。現代《耍花壇》的道具是瓷罈子和瓷缸,基本動作是各種花式的扔和接。 中文名稱: 對傳花壇 責任者演出單位: 中國雜技團主創人員表演者:中國雜技團 董睿波、沙寶亮演出介紹1987年2月在巴黎第一屆世界《未來》雜技節獲金獎。本世紀五十年代,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佫樹旺將單人獨弄花壇發展為雙人對耍,互拋互接,豐富了耍弄內容,增加了難度,形成了現在的《對耍花壇》。參加比賽的董睿波、沙寶亮都是13歲。他們完整而創造性地繼承了前輩的技藝,在表演時又將許多高難動作融於兒童嬉戲之中,表現出兒童的天真活潑。只見那花壇一會兒在演員的腰間飛速旋轉,一會兒又被腳踢起,輕輕落在頭頂。一演員站在另一演員的肩頭,將罈子拋向空中後,一個空翻跳在地上。他擠眉弄眼地逗著他的小夥伴,看他怎么接住即將落地的罈子,那小演員毫不示弱挺胸迎上去,頭一低罈子穩穩地落在他的後脖上。觀眾們為他們高超的技藝和風趣幽默的表演忍俊不禁,鼓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