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偶故事法

這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偶故事法
  • 發明人:皮亞傑
  • 套用學科:心理學
含義,典型故事,

含義

對偶故事法:通過向被試講述包含著道德價值內容的故事,它們以對偶道德故事為主,成對出現,來讓被試判斷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為類型。這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
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典型故事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 家裡人叫他去吃飯, 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里拿出一些果醬。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兩個問題: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通過被試的反應,皮亞傑發現,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