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反思與展望

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反思與展望是由葉廷芳在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主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反思與展望
  • 主講人:葉廷芳
  • 講座地點: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 講座時間:20034.13
基本信息,主講人簡介,內容摘要,

基本信息

主講人
葉廷芳
講座地點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講座時間
20034.13
講座時長
160 分鐘
講座類別
建築
關鍵字
建築 傳統建築
組織單位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國家圖書館分館)

主講人簡介

葉廷芳 男,研究員,1936年生,浙江衢州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並留任助教。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德語文學和文藝理論的研究,先後任該所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歐文學研究室主任、本所學術委員、博士生導師。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全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殘聯評審會副主任、中國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起)。多次赴德語國家考察,多次參加在國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主要學術專著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隨筆集《美的流動》、《生命的禮讚》等,以及論文近百篇;編著有《論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卡夫卡選集》、《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卡夫卡散文選》、《卡夫卡隨筆集》、《卡夫卡書信日記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合編)、《20世紀藝術精神》(合編)、《德語國家散文選》、《外國名家隨筆金庫》、《德國書話》等十餘部,以及譯著《迪倫馬特喜劇選》、《溺殤》、《假尼祿》(合)、《卡夫卡全集》一、七、九、十卷(合)等多部。此外有相當數量的散文、隨筆和有關戲劇、建築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字。

內容摘要

一、縱向承襲的慣性思維習慣於以前人為坐標;而不敢超越前人;創造意識不活躍;鮮見圖變革新;理論總結和理論建設滯後。二、技術傳授方式的狹隘性與局限性師徒傳授經驗有限;知識單一;師徒傳授缺乏橫向參照;容易“坐井觀天”;師徒傳授不易激發競爭意識。三、建築的藝術意識薄弱重實用輕審美;對建築的藝術屬性缺乏強烈的追求——A、建築具有詩意的美;B、建築具有雕塑的美; C、建築具有結構的美;D、建築具有裝飾的美;關於建築美學的理論缺乏探索和著述。四、建築師的地位不受尊重建築師的專家或藝術家性質被定位在“工匠”的位置上;低下的地位束縛了建築師的才能的發揮;因為:“家”的天性是創造、而“匠”的天性是重複;“家”強調的是自由;而:“匠”習慣的是服從。五、中國“牆文化“的強大及其負面效應中國的“牆文化”反映了中國歷代統治者“一勞永逸”的苟安思想;中國的“牆文化”造成國民心理的單純防守性;中國的“牆文化”造成國民心理的自我封閉性;封建性的“牆文化”只適應封建時代統治者的需要;勞民傷財建造的牆與作為歷史文物的牆必須分開。六、“繼承傳統”的誤區 “繼承”成為對前人的形式和風格的單純模仿和重複;“繼承傳統”成為抵製革新的擋箭牌;傳統具有二重性;傳統的生命是流動;繼承傳統的實質是學習前人的創造精神;“反傳統”是一種創造思維。七、突破重圍、鳳凰涅槃走出“工匠心態”;走進“現代思維”;放眼世界高標;接受對話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