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那些紅色記憶》由王君所著,《尋訪那些紅色記憶》採訪了六位老紅軍,記錄了他們口述親歷,記錄了六個從延安來到甘肅的紅孩子的革命回憶,記述了紅軍後代子女對父輩經歷的回憶,記錄了親歷抗戰的老戰士口述對革命戰爭的回憶,記錄了紅色延安的教育家吳燕生、南梁列寧國小的首任教師張景文,從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走來的景泰水電工程的開拓者李培福的革命奉獻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尋訪那些紅色記憶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3頁
- 開本:32
- 作者:王君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尋訪那些紅色記憶》由王君所著,本選題為甘肅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重點選題。作品以當事人自己口述、子女回憶,或他人追憶的文學藝術形式,展現紅軍、紅孩子時期的革命歷史,以及他們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以獨特的視角再現波瀾壯闊的紅色中國的革命歷史,是一部適應時代要求,寓教於史,貼近讀者的好作品。
作者簡介
王君,祖籍山東肥城,先後擔任蘭州大學《科學·經濟·社會》《西北人口》編輯、甘肅文史編輯與研究工作。迄今已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報告文學及學術理論文章二百餘萬字。出版有《王君西部文學作品選》《走鄉》《人類生態景觀》(與留英學者邸雅楠先生合著)等文學、理論著作。其中《人類生態景觀》獲2008年中國人口文化獎,話劇《幫扶情》獲2008年優秀劇本獎,一些作品被報刊選載和連載。
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甘肅作家協會會員。
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甘肅作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卷一
親歷長征的老紅軍
懸掛在“太和堂”門口的信
二郎山下當紅軍
井岡、烈馬和軍刀
縋著馬尾過雪山
硝煙里走來的老軍醫
他成為了雪山
卷二
他們從延安走來
陝北的紅軍,陝北的兵運
我是一個老文藝兵
革命熔爐里長大的我們
倒下,就要站起來
在廣闊天地里奮進
鑽著山溝大轉移
附錄延安的革命教育
我們父輩的紅色歲月
紅旗插上延安城
輾轉南北的紅軍將領
奔向抗日軍政大學
她從延安女子大學走來
那些刻在心頭的記憶
一路打到皋蘭山
跨過黃河,跨過鴨綠江
火紅的旗幟,赤誠的心
紅色延安的教育家吳燕生
南粱列寧國小的女教師張景文
邊區走
親歷長征的老紅軍
懸掛在“太和堂”門口的信
二郎山下當紅軍
井岡、烈馬和軍刀
縋著馬尾過雪山
硝煙里走來的老軍醫
他成為了雪山
卷二
他們從延安走來
陝北的紅軍,陝北的兵運
我是一個老文藝兵
革命熔爐里長大的我們
倒下,就要站起來
在廣闊天地里奮進
鑽著山溝大轉移
附錄延安的革命教育
我們父輩的紅色歲月
紅旗插上延安城
輾轉南北的紅軍將領
奔向抗日軍政大學
她從延安女子大學走來
那些刻在心頭的記憶
一路打到皋蘭山
跨過黃河,跨過鴨綠江
火紅的旗幟,赤誠的心
紅色延安的教育家吳燕生
南粱列寧國小的女教師張景文
邊區走
文摘
7月19日下午,我們來到西固區塑膠製品廠家屬院一幢普通的居民樓中。86歲的老紅軍趙俊茂和他的老伴親切地接待了我們。趙老是一位不善言辭的慈祥長者,也是一位易動感情的老人,說起那些難忘的歲月,常常熱淚盈眶。
老紅軍趙俊茂說:
我是甘肅隴南人。我的家鄉,在隴南山區的上趙山村,父母親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家裡很窮。當時甘肅軍閥馬步芳掌權,他的軍隊對待老百姓很兇惡,常常在打仗,禍害老百姓。我七八歲那年,軍閥馬步芳的軍隊和川軍在我們那裡打起仗來,還要抓壯丁。為了抓壯丁,他們把不少村子殺的雞犬不留,我的父親和二爸(二叔)也被他們抓起來,給殺害了。我是家裡唯一成活的男子,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天折了。父親死後,我就承擔起供養母親的責任,上山種地千活。
1936年,紅軍來到了隴南的成縣。這支隊伍不打人,不罵人,不搶東西,對老百姓很親熱,還給大家講革命道理,號召我們年輕人參加紅軍,跟上隊伍鬧革命。我心裡很是喜歡,就對媽媽說:“我要當紅軍!”媽媽起初不同意,可是看我很堅決,也就沒堅持,默默同意了。於是,我就在母親忙著下地搬苞谷的時候,獨自跟著從城門西走來的一支百十人的紅軍隊伍離開了家鄉。這一走就是17年。17年,每當我想起走的時候連個招呼也沒給媽打,心裡就難過,就愧疚。17年,我都沒有見過媽媽的面,也不知道她一個人這些年都是怎么過來的。
我跟隨的這支紅軍隊伍是鄧小平率領的部屬。那時我年紀小,被編入新兵連。行軍的那天是個下雨天,路上很不好走。但是要求我們必須連夜急行軍,過了紅川,經徽縣,再到天水麥積山。由於年紀小,又是新兵,參加的第一次戰鬥發生在哪裡都模糊不清了。只記得有一次,大股敵人追到了南山,我們就上了北山和他們乾。還有一次,我們被馬鴻逵的隊伍追了七天七夜,才到了寧夏的禹王城。禹王城,實際上是個小村莊。這時候已經到了天寒地凍的季節,又碰上下雪天。我們的紅軍,當時已經是有槍沒子彈,吃沒吃,穿沒穿,戰士們坐在地上睡覺,互相依靠著脊背來取暖。夭明,我站起來,可是卻走不動了。但是仍然掙扎著跟著部隊往前走,到了張家山,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暈暈乎乎一頭栽在了地上,還好被老鄉救了。後來才知道,紅軍過了張家山,在山城堡打了勝仗,而我卻掉隊了。這時,我發現我的身上出了很多白疹子,生病了,只好在老百姓家住下來。然後,便沿途要飯去追趕隊伍,可是尋找了很久還是沒趕上,只好在附近村莊留下來等待。
第二年,紅軍又經過這裡,我才又跟上隊伍來到陝甘寧邊區的環縣。到了這裡,我被編入保全大隊,留在了大隊長身邊,當了警衛員。我們保全大隊打過土匪,在延安開展邊區大生產,開荒種地,但是沒有上前線打日本。前方戰鬥很激烈,我向組織上要求上前線殺鬼子。首長說:“年輕人要求上前線,殺鬼子,是好樣的。但是後方也很需要你們,前方後方都是千革命,要服從組織的決定。”因此,我沒有參加過大的戰鬥,也沒有負過傷,掛過花。比起其他的紅軍戰友,我沒有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罪,是非常幸運的。
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我已經32歲了。想起離家多年,此時此刻特別想家,可是一連給家裡發了三封信,都沒有回音。由於心裡不安,就要求組織上批准我回家探親,組織上同意了。
我15歲離家,32歲得回,越走近家門,心裡越不是滋味,腳步就越走越慢了。給我背行李的老鄉,發現我有心事,就問我去哪一家?我告訴了他。他直愣愣地看著我,停住腳,不走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這時候怦怦亂跳,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他這才告訴我說,那個村莊有兩個婆婆,她們多年住在一起.前些天死了一個,一個現在還活著。我心裡忽然“咯噔”一下。我知道是我的母親死了。她等我等了一輩子,只要再等上21天,她就能看到她的兒子,可是到死,她還是沒有等到活著的我,沒等到她活著的兒子,這實在是太悲慘,太淒哀了。
想到這裡,我一下子坐到山坡上放聲大哭。哭完,我從老鄉手裡拿過行李,轉身就要回部隊去。我朝思暮想的母親死了,沒有人再想著我,盼著我,念著我,我還回去千什麼,千什麼!那個老鄉緊緊地拉住我,再三地勸說:“你走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遠的路,今天才回到家鄉來,都走到這裡了,還不到村里看一看,又怎么知道你的媽媽到底是死還是活呢?”
聽了他的話,我懷著悲傷的心情走進村子,抬手推開了那扇破破爛爛的家門。只見一位滿頭白髮的瘦老太婆蜷曲在小院裡。聽見有人走進來,慢慢地抬起頭朝我看,我也朝她看。她,不是我的媽媽,而是和我媽媽一樣孤寡一生的姑母。我抱著可憐的姑母哭了,傷心痛哭,姑母也哭了,悲慟地哀號。
這肘候,村裡的人們都來了。我這才知道,1953年,我在抗美援朝勝利以後寄來的那三封信,很長肘間都被懸掛在·t太和堂”中藥鋪的門口,沒有人敢拆開來看。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收信人的兒子一我,很早很早就已經被敵人打死了。據說,有人還看見我死的時候,穿著紅軍的草鞋,血淋淋地倒在山溝里,灰頭土臉的。
可是,我母親始終不相信。待到聽說寫有她名字收的三封信,久久沒人取,就懇請家族裡的大伯和姑父,一起去“太和堂”藥鋪,把那封存放了很久的三封信取出來,拆開,給她念。大伯一字一句地把信念了,沒等念完,我母親就悲痛地號啕大哭,邊哭邊說:“這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兒子!我兒子,他沒死,還好好地活著,活著!我要等我的兒子回來看我,我還不能死啊……”
P3-6
老紅軍趙俊茂說:
我是甘肅隴南人。我的家鄉,在隴南山區的上趙山村,父母親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家裡很窮。當時甘肅軍閥馬步芳掌權,他的軍隊對待老百姓很兇惡,常常在打仗,禍害老百姓。我七八歲那年,軍閥馬步芳的軍隊和川軍在我們那裡打起仗來,還要抓壯丁。為了抓壯丁,他們把不少村子殺的雞犬不留,我的父親和二爸(二叔)也被他們抓起來,給殺害了。我是家裡唯一成活的男子,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天折了。父親死後,我就承擔起供養母親的責任,上山種地千活。
1936年,紅軍來到了隴南的成縣。這支隊伍不打人,不罵人,不搶東西,對老百姓很親熱,還給大家講革命道理,號召我們年輕人參加紅軍,跟上隊伍鬧革命。我心裡很是喜歡,就對媽媽說:“我要當紅軍!”媽媽起初不同意,可是看我很堅決,也就沒堅持,默默同意了。於是,我就在母親忙著下地搬苞谷的時候,獨自跟著從城門西走來的一支百十人的紅軍隊伍離開了家鄉。這一走就是17年。17年,每當我想起走的時候連個招呼也沒給媽打,心裡就難過,就愧疚。17年,我都沒有見過媽媽的面,也不知道她一個人這些年都是怎么過來的。
我跟隨的這支紅軍隊伍是鄧小平率領的部屬。那時我年紀小,被編入新兵連。行軍的那天是個下雨天,路上很不好走。但是要求我們必須連夜急行軍,過了紅川,經徽縣,再到天水麥積山。由於年紀小,又是新兵,參加的第一次戰鬥發生在哪裡都模糊不清了。只記得有一次,大股敵人追到了南山,我們就上了北山和他們乾。還有一次,我們被馬鴻逵的隊伍追了七天七夜,才到了寧夏的禹王城。禹王城,實際上是個小村莊。這時候已經到了天寒地凍的季節,又碰上下雪天。我們的紅軍,當時已經是有槍沒子彈,吃沒吃,穿沒穿,戰士們坐在地上睡覺,互相依靠著脊背來取暖。夭明,我站起來,可是卻走不動了。但是仍然掙扎著跟著部隊往前走,到了張家山,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暈暈乎乎一頭栽在了地上,還好被老鄉救了。後來才知道,紅軍過了張家山,在山城堡打了勝仗,而我卻掉隊了。這時,我發現我的身上出了很多白疹子,生病了,只好在老百姓家住下來。然後,便沿途要飯去追趕隊伍,可是尋找了很久還是沒趕上,只好在附近村莊留下來等待。
第二年,紅軍又經過這裡,我才又跟上隊伍來到陝甘寧邊區的環縣。到了這裡,我被編入保全大隊,留在了大隊長身邊,當了警衛員。我們保全大隊打過土匪,在延安開展邊區大生產,開荒種地,但是沒有上前線打日本。前方戰鬥很激烈,我向組織上要求上前線殺鬼子。首長說:“年輕人要求上前線,殺鬼子,是好樣的。但是後方也很需要你們,前方後方都是千革命,要服從組織的決定。”因此,我沒有參加過大的戰鬥,也沒有負過傷,掛過花。比起其他的紅軍戰友,我沒有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罪,是非常幸運的。
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我已經32歲了。想起離家多年,此時此刻特別想家,可是一連給家裡發了三封信,都沒有回音。由於心裡不安,就要求組織上批准我回家探親,組織上同意了。
我15歲離家,32歲得回,越走近家門,心裡越不是滋味,腳步就越走越慢了。給我背行李的老鄉,發現我有心事,就問我去哪一家?我告訴了他。他直愣愣地看著我,停住腳,不走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這時候怦怦亂跳,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他這才告訴我說,那個村莊有兩個婆婆,她們多年住在一起.前些天死了一個,一個現在還活著。我心裡忽然“咯噔”一下。我知道是我的母親死了。她等我等了一輩子,只要再等上21天,她就能看到她的兒子,可是到死,她還是沒有等到活著的我,沒等到她活著的兒子,這實在是太悲慘,太淒哀了。
想到這裡,我一下子坐到山坡上放聲大哭。哭完,我從老鄉手裡拿過行李,轉身就要回部隊去。我朝思暮想的母親死了,沒有人再想著我,盼著我,念著我,我還回去千什麼,千什麼!那個老鄉緊緊地拉住我,再三地勸說:“你走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遠的路,今天才回到家鄉來,都走到這裡了,還不到村里看一看,又怎么知道你的媽媽到底是死還是活呢?”
聽了他的話,我懷著悲傷的心情走進村子,抬手推開了那扇破破爛爛的家門。只見一位滿頭白髮的瘦老太婆蜷曲在小院裡。聽見有人走進來,慢慢地抬起頭朝我看,我也朝她看。她,不是我的媽媽,而是和我媽媽一樣孤寡一生的姑母。我抱著可憐的姑母哭了,傷心痛哭,姑母也哭了,悲慟地哀號。
這肘候,村裡的人們都來了。我這才知道,1953年,我在抗美援朝勝利以後寄來的那三封信,很長肘間都被懸掛在·t太和堂”中藥鋪的門口,沒有人敢拆開來看。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收信人的兒子一我,很早很早就已經被敵人打死了。據說,有人還看見我死的時候,穿著紅軍的草鞋,血淋淋地倒在山溝里,灰頭土臉的。
可是,我母親始終不相信。待到聽說寫有她名字收的三封信,久久沒人取,就懇請家族裡的大伯和姑父,一起去“太和堂”藥鋪,把那封存放了很久的三封信取出來,拆開,給她念。大伯一字一句地把信念了,沒等念完,我母親就悲痛地號啕大哭,邊哭邊說:“這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兒子!我兒子,他沒死,還好好地活著,活著!我要等我的兒子回來看我,我還不能死啊……”
P3-6
序言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是震驚世界氣吞山河的非凡事件,她經久不衰,垂範後代。其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其敢於奮鬥,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勇於戰勝各種艱難困苦,贏得勝利的大無畏精神,既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革命精神的具體寫照。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它向十一個省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紅軍長征勝利的事實證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是我中華民族文化中璀璨瑰麗的寶貴財富,燦爛四射的革命光芒。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自1934年11月起,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結束,歷時兩年。期間,在甘肅的長征活動就達1年半之久,足跡幾乎遍及甘肅全境。之後,幾大主力紅軍跟隨毛主席奔向革命聖地延安。紅軍所經之處,無不受到各族人民民眾的熱誠擁戴,許多甘肅子弟懷抱著翻身解放的信念,踴躍加入紅軍行列,並在革命隊伍里得到了鍛鍊和考驗,成為堅定的革命戰士、共產黨員。其中也有些長征的紅軍,由於種種原因,留在甘肅落地生根,成為甘肅的老紅軍。
許多紅軍將士輾轉坎坷,途徑甘肅到達延安,隨即將自己的子女交給延安,便立即奔赴抗日前線。他們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有的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有的隨軍南北轉戰,他們的子女在延安的革命大熔爐里鍛鍊成長,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紅孩子”。這些“紅孩子”,是革命的後代,未來的希望,他們從小生活在延安,戰鬥在延安,接受革命洗禮和文化教育仍然是在延安。延安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延安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延安的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於犧牲,敢於勝利,延安的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延安的自強不息,延安的革命精神,在這些“紅孩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和傳承。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他們始終信念堅定,赤膽忠心地為黨為民真誠工作,默默奉獻,做著共和國一代青年應該做的事情,無怨無悔,勇往直前。
如今“天涯靜處無爭戰,兵氣銷為日月光”。當年那些親歷長征的老紅軍,健在的委實不多了,即便是延安的那些最小的“紅孩子”,而今也已年過古稀,大多都在“丟七望八”了。所以,走近他們,聆聽他們的講述,搶救真實可信的歷史,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實在是迫在眉睫。作為甘肅作家、從事甘肅文史研究、延安精神研究工作的王君同志,多年來不辭勞苦,默默做著這方面的工作。作者不計勞碌繁瑣,親自上門悉心訪問老紅軍、“紅孩子”,創作了這部《尋訪那些紅色記憶》,為我們近距離地認識了解老紅軍、“紅孩子”,溫故知新,堅定信念,高舉黨的十八大旗幟,建成小康社會,無疑大有裨益。
是為序。
2013年春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自1934年11月起,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結束,歷時兩年。期間,在甘肅的長征活動就達1年半之久,足跡幾乎遍及甘肅全境。之後,幾大主力紅軍跟隨毛主席奔向革命聖地延安。紅軍所經之處,無不受到各族人民民眾的熱誠擁戴,許多甘肅子弟懷抱著翻身解放的信念,踴躍加入紅軍行列,並在革命隊伍里得到了鍛鍊和考驗,成為堅定的革命戰士、共產黨員。其中也有些長征的紅軍,由於種種原因,留在甘肅落地生根,成為甘肅的老紅軍。
許多紅軍將士輾轉坎坷,途徑甘肅到達延安,隨即將自己的子女交給延安,便立即奔赴抗日前線。他們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有的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有的隨軍南北轉戰,他們的子女在延安的革命大熔爐里鍛鍊成長,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紅孩子”。這些“紅孩子”,是革命的後代,未來的希望,他們從小生活在延安,戰鬥在延安,接受革命洗禮和文化教育仍然是在延安。延安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延安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延安的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於犧牲,敢於勝利,延安的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延安的自強不息,延安的革命精神,在這些“紅孩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和傳承。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他們始終信念堅定,赤膽忠心地為黨為民真誠工作,默默奉獻,做著共和國一代青年應該做的事情,無怨無悔,勇往直前。
如今“天涯靜處無爭戰,兵氣銷為日月光”。當年那些親歷長征的老紅軍,健在的委實不多了,即便是延安的那些最小的“紅孩子”,而今也已年過古稀,大多都在“丟七望八”了。所以,走近他們,聆聽他們的講述,搶救真實可信的歷史,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實在是迫在眉睫。作為甘肅作家、從事甘肅文史研究、延安精神研究工作的王君同志,多年來不辭勞苦,默默做著這方面的工作。作者不計勞碌繁瑣,親自上門悉心訪問老紅軍、“紅孩子”,創作了這部《尋訪那些紅色記憶》,為我們近距離地認識了解老紅軍、“紅孩子”,溫故知新,堅定信念,高舉黨的十八大旗幟,建成小康社會,無疑大有裨益。
是為序。
2013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