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尋芳習家池
- 作者:李春雷
- 創作年代:2014.11.12
- 作品出處:人民日報
-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簡介,作品鑑賞,文學評論,
作者簡介
李春雷,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作品鑑賞
尋芳習家池
作者:李春雷
盈盈一池泉水,宛若明淨的眼睛,看著秦嶺,看著巴山,看著漢江,看著襄陽,看著南北中國。
蜿蜒千里的秦嶺和巴山,猶如一對不棄不離的夫妻,簇擁著自己的女兒——漢江,款款東行。行至襄陽,駐足不前。而他們的美麗女兒,則心繫遠方,嫁與長江。分手之際,雙方淚眼凝眸。這一汪深情的凝眸,便是習家池。
秦巴余脈綰結於襄陽城南五公里,仿佛孔雀的一根尾羽,名曰鳳凰山。而習家池,又像這根尾羽末梢的一面晶瑩的圓鏡,鑲嵌在山之陽,江之濱。
習郁,字文通,東漢初年人,因功被光武帝封為襄陽侯。習郁富且貴,儒而雅,涉水跋山,法眼堪輿,遂擇此寶地,鑿池引流,“依范蠡養魚法作大陂。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中起釣台。”其後,植佳木,築華屋,聚靈石。習家池漸成宴遊名園。
三百年後,習氏世孫鑿齒在此隱居。鑿齒少有奇志,博學能文,名播天下,曾任滎陽太守。後因腳疾,解職返鄉。惟大才不廢,敕命編修國史。他在釣台上增建書亭,周匝雕花石欄,賞荷觀魚,聽風品香。斯時斯地,鑿齒筆下生花,司馬再世,著就《漢晉春秋》五十四卷。書成,舉家遷居江西,遠離塵囂。
白駒過隙,倏爾三百春秋。孟浩然生於習家池附近的澗南園村。在池塘的映照下,孟氏悄然長成,漸悟經詩堂奧。“習公有遺坐,高在白雲陲。樵子不見識,山僧賞自知。以余為好事,攜手一來窺。”據統計,孟浩然留存作品中,直接讚美習家池的詩作竟達十首。彼時,李白、杜甫、皮日休、賈島等一乾魁星迤邐而至,臨水賦詩,且觴且詠,縱心宇宙,快哉快哉。
烏飛兔走,又三百載。歐陽修、米芾、曾鞏等人頻頻造訪。尤其米氏嗜書如痴,以山為硯,臨池而墨,心摹手追,探幽索微,成就絕代行草。蘭亭之後,天下獨步。
宋元以降,直至民國,習家池疊次修葺,終成佳構。雖由人工,宛自天開。《襄陽縣誌》載:“全楚十八九處勝跡,名流人士流連而慨慕者,習家池為最。”
習家池何以如此興盛?除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意蘊,還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暗脈。
這裡,是茫茫秦巴余脈的末端,又是浩浩江漢平原的起首,更是楚文化的核心發源地。早期楚人以鳳凰為圖騰,“辟在荊山,篳路藍縷”,置都城於襄陽境內達三百餘年。楚文化融華夏和蠻夷文化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化體系的龍頭,啟蒙和發酵了廣袤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巫文化元素,尤為中國浪漫主義精神的濫觴。
習家池門臨漢江。不言而喻,漢江流域是漢民族的發祥地,漢語、漢學、漢文化,這是一個國家最鮮明的胎記。我們現在擁有和享用的一切物質文明,精神圖騰,乃至國家缽盂,民族袈裟,均肇始於這條龍形水脈。漢江無語,卻蘊含著多少民族精神的密碼,那是引子,那是歸依,那是未來,那是宿命;漢江無語,卻是大道,是大德,是大善,是大美。
習家池背後的襄陽,更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在中國地理版圖和物候分布圖上,秦嶺淮河是最明顯的南北分界線,而襄陽正處於兩者之中心,南方的靈秀,北方的雄壯,東方的文儒,西方的渾穆匯聚一身。在襄陽的舌尖上,既流行南方的甜食、米酒,又時興北方的麵條、白饃;既歡喜西部的羊肉、漿水,又嗜好東部的海鮮、炒粉。植物、農稼、飲食、風情,凡此種種,東西包容,南北薈萃,中庸方正,儀態雍睦,恰如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性格,中國的態度,中國的立場。
無疑,習家池就是這一方水土的文心和慧眼。
公元2014年夏天,我來到這裡踏訪尋芳。
穿過鳳凰山,走進鳳林關,沿石板路覓行,漸次進入一個幽邃世界,儼然桃花源中。路兩側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間或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歐陽修等人詩詞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飽滿的漢字,好似聖哲先賢們的一顆顆瞳仁,靜謐、肅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臥石和簇簇青蔥之間,荷葉田田,萼紅灼灼,一池晶瑩,笑容可掬。
習家池約三四畝,澄澈寧靜,碧玉溫潤,映照著青山綠樹,藍天白雲,日月沉浮,宛如一個安詳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脈絡,那是歷史的記憶。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聳,恰似魏晉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圍是一叢叢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動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池塘西南側,依偎著兩個造型別致的副池,小如戲台。一個滿圓似日,芳名濺珠;一個半圓如月,雅號半規。山風拂過,兩池漣漪,表情各異,一面蛾眉憂戚,一面笑靨如花。哲人言,養數盆花,探春秋訊息;蓄一池水,窺天地盈虛。千百年來,此間主人,以大池為心髓、小塘為耳目,坐臥台上,靜觀水面,枯榮更替,盛衰化變,參悟萬物,叩問天機,真高士也。
池畔四旁遍植雜樹,扁扁圓圓的葉片們,像手掌,像旗幡,向人類表達著親情與善意。樹下是紛紛繁繁的花草,奼紫嫣紅,葳葳蕤蕤。幾株茯苓、蒼朮和天麻也伴生其間,暗吐藥香,氤氤氳氳,似乎在試圖療救憂患的人間。不是嗎?池邊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都是一個鮮活的愛心生命,莖脈里的汁液都是漢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細細諦聽,仿佛有一陣陣驚雷般“隆隆”的聲響。那是大地的耳語,那是自然的節律,那是時間的腳步。
是的,夏天是永遠的快節奏,風雨雷電,雲蒸霞蔚,潮漲潮落,花發花謝,大開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長,一切都在爭鳴,一切都有可能!
獨坐幽篁里,處處聞啼鳥。那是孟浩然的鳥吧。孟氏故園,就在近旁。儘管一生漂泊,八方宦遊,但他最眷戀的還是故鄉。五十二歲的時候,夜來風雨聲,悄然花落了!他,永遠春眠在這裡。
我輕輕地徜徉來回,小心翼翼,躡手躡腳,惟恐驚擾了熟睡的先生。但敏感的腳步,猶如叩開了一扇扇塵封的門扉,又如同踩響了一枚枚歷史的琴鍵。過去的歲月如煙似霧,撲面而來,那些睡眠在書頁間的人們又歡活起來。我似乎影影綽綽地看到了一張張形色各異的面孔,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他們的歌聲、笑聲、吟誦聲和嘆息聲……
駐足北望,高崗之上,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習家祠堂,古色古香,深邃典雅。襄陽習氏南遷江西之後,開枝散葉,人丁繁茂,四處流徙,遍布全國,早已與整個民族融為一體了。
我正與池水凝視,一隻魯莽的黑黿猛然探出頭來,惡作劇般“嘭”地一躍。剎那間,天空破了,漣漪亂了,一片驚恐,滿池碎影,整個池塘頓時成為一個振盪世界,分不清是幻境,還是現實。但是,轉眼間,便又恢復了原來模樣,麗日藍天,風清氣朗,祥靜安泰,江山穩固。
是的,風清氣朗,江山穩固,一如這千萬年的秦巴,千萬年的漢江!
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2日24 版
文學評論
讀到著名作家李春雷的散文《尋芳習家池》,第一感覺:真好!仿佛喝了一掬漢江水,清冽可口,從舌尖一直甜潤至心底。我相信,讀了春雷的文章,不管是到過襄陽的讀者或尚未來過襄陽的遊客,都會對襄陽有一個比較全面又不失深刻的認識。
來源:《湖北日報》2015年02月06日 口述:王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