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書系:天天見面》隨著吃麵的次數增加,也就對各種麵條有了感受。有時,也忍不住自己動手,做一碗麵,這多半是想突發奇想,創造出新的吃法。雖也有失敗,可還是能夠從中總結做面的得失,這是另外一層意義上的面之體驗了。
基本介紹
- 書名:尋味書系:天天見面
- 類型:天天系列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21820
- 品牌:北京中青人
- 作者:朱曉劍 月光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曉劍編著的《天天見面》是一本飲食文化類讀本,收錄美食散文70多篇,包括《該怎樣向陌生的事物致敬》、《我收藏著他們的一些片刻》、《請吃老北京炸醬麵》、《不必去蘭州,也可吃拉麵》、《假若開一家涼麵館》、《來一碗宋嫂魚面》、《打望美女的餘韻》、《跟閱讀有關的記憶》等。
作者簡介
朱曉劍,專欄作家,天涯社區千萬博主。曾任報刊雜誌編輯、主筆等職。著有《舌尖風流》(繁體版、簡體版)《杯酒慰風塵》《閒言碎語》《書店病人》等書。被推薦為首屆全國“書香之家”。現居成都。
月光,插畫師、裝飾繪畫專業,《innerlight心探索》電子雜誌專欄作者《南方都市報》城市筆記繪生活專欄作者。
月光,插畫師、裝飾繪畫專業,《innerlight心探索》電子雜誌專欄作者《南方都市報》城市筆記繪生活專欄作者。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曉劍談吃的文字頗得港台名家董橋之神韻。據說,董橋讀馬克思,居然能夠讀出心旌蕩漾的感覺來;而曉劍說飲食,卻也帶著幾絲風流的悵惘來,讓人不禁莞爾。
——詩人黃涌
有時,人生也會有很多轉彎處,有意外,這才會讓生活生出更多的精彩。《天天見面》以成都的麵館為基礎,探尋麵條這種流傳千年的奇妙飲食,那是一道道風景。偶然在街頭相遇不同的麵館也是尋找不同的風景。這裡所倡導的麵條哲學是,在日常中見出性情:在不同的麵食中,我們同樣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詩人黃涌
有時,人生也會有很多轉彎處,有意外,這才會讓生活生出更多的精彩。《天天見面》以成都的麵館為基礎,探尋麵條這種流傳千年的奇妙飲食,那是一道道風景。偶然在街頭相遇不同的麵館也是尋找不同的風景。這裡所倡導的麵條哲學是,在日常中見出性情:在不同的麵食中,我們同樣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名人推薦
曉劍談吃的文字頗得港台名家董橋之神韻。據說,董橋讀馬克思,居然能夠讀出心旌蕩漾的感覺來;而曉劍說飲食,卻也帶著幾絲風流的悵惘來,讓人不禁莞爾。
——詩人黃涌
——詩人黃涌
圖書目錄
我的煮義
一面世界
地道的面
手工活計
今天
面之道
人間有面是清歡
一碗麵
面是小吃,還是主食
江湖一碗麵
面友會
一日閒
該怎樣向陌生的事物致敬
打開味蕾
我收藏著他們的一些片刻
好日子壞日子
春天的小邪念
歲末的意思
小品
牙尖食說
我的隱秘地圖
吃有意思的面
到石人西街去吃麵
跟閱讀有關的記憶
跑到西安去吃麵
吃情不改
藏面的滋味
逛一個小鎮
內牛滿面和其他
請吃老北京炸醬麵
撻撻面憶舊
勾魂面
打望美女的餘韻
自力麵店
尋味三聖面
蒜面
東遊西逛
一碗牛肉麵
如此而已
老牛王廟的味道
世界美如斯
大蒜就蕎面
百年老店煎蛋面
不必去蘭州,也可吃拉麵
……
面史記
一面世界
地道的面
手工活計
今天
面之道
人間有面是清歡
一碗麵
面是小吃,還是主食
江湖一碗麵
面友會
一日閒
該怎樣向陌生的事物致敬
打開味蕾
我收藏著他們的一些片刻
好日子壞日子
春天的小邪念
歲末的意思
小品
牙尖食說
我的隱秘地圖
吃有意思的面
到石人西街去吃麵
跟閱讀有關的記憶
跑到西安去吃麵
吃情不改
藏面的滋味
逛一個小鎮
內牛滿面和其他
請吃老北京炸醬麵
撻撻面憶舊
勾魂面
打望美女的餘韻
自力麵店
尋味三聖面
蒜面
東遊西逛
一碗牛肉麵
如此而已
老牛王廟的味道
世界美如斯
大蒜就蕎面
百年老店煎蛋面
不必去蘭州,也可吃拉麵
……
面史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臊子:讓口感更多元
要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的話,就麵條而言,最離不開的就是臊子了(麵條的製法總是大同小異的)。臊子在麵條中的作用不亞於佐料,臊子的差異性間接地造就了麵條不同的口味。比如雜醬面和炸醬麵的臊子看上去相差不是太大,但在細節上卻還是有著些微的差別:炸醬麵所使用的臊子是五花肉,切成肉丁,而雜醬面則是豬後臀尖肉為佳,肉丁如黃豆般大小。
做牛肉麵也更講究牛肉的選擇,不同部位的牛肉,口感也有著差異,在做紅燒牛肉時,也得講究火候,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而是以肉爛為標準。即使是這樣,時常去麵館吃飯,吃到地道的牛肉麵,也是難事(食客太多,總需要去應對)。這多半是因為店家對牛肉的選擇可能草率了些,在紅燒時也多少存在著草率,以致會這樣。
但就臊子來說,不管是怎樣的臊子,既要有鮮感,又要有味道,卻也還是對主廚的最大考驗。一碗平平淡淡的面,要想出彩,非得有過硬的臊子不可。在這一點上,或許更多的廚師會依賴於諸如味素、雞精等調味品,但豈知這些調味品卻可能使臊子的鮮味無法保存。在早些年,也有廚師在做臊子時,靠罌粟殼來提味的,使食客吃了上癮。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想來,這應該是少見的事情了吧。而香料的運用則是關鍵,但其中的比例卻很微妙,也因此,臊子的製作也成為獨家秘方。
至於滷味,也時常在麵條中出現,這也可歸入臊子一類,其製作方式也跟普通滷菜相似,只是在選取肉時,要求更多一些罷了。
臊子的製作,據說在不少麵館都有自己的秘方,但不外是香料的整合,諸如採用桂皮、陳皮以及一些香料的搭配,巧妙的搭配反而會給臊子增色不少。現在一些麵館在吃麵時也可以加一份臊子,這樣靈活的方式讓麵食的味道更醇正一些。而這醇正,在我的理解里,應該是根據不同的臊子和口味來判斷了。至於其中的高下,唯有吃過,才能區分其中的真假。
插圖:
臊子:讓口感更多元
要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的話,就麵條而言,最離不開的就是臊子了(麵條的製法總是大同小異的)。臊子在麵條中的作用不亞於佐料,臊子的差異性間接地造就了麵條不同的口味。比如雜醬面和炸醬麵的臊子看上去相差不是太大,但在細節上卻還是有著些微的差別:炸醬麵所使用的臊子是五花肉,切成肉丁,而雜醬面則是豬後臀尖肉為佳,肉丁如黃豆般大小。
做牛肉麵也更講究牛肉的選擇,不同部位的牛肉,口感也有著差異,在做紅燒牛肉時,也得講究火候,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而是以肉爛為標準。即使是這樣,時常去麵館吃飯,吃到地道的牛肉麵,也是難事(食客太多,總需要去應對)。這多半是因為店家對牛肉的選擇可能草率了些,在紅燒時也多少存在著草率,以致會這樣。
但就臊子來說,不管是怎樣的臊子,既要有鮮感,又要有味道,卻也還是對主廚的最大考驗。一碗平平淡淡的面,要想出彩,非得有過硬的臊子不可。在這一點上,或許更多的廚師會依賴於諸如味素、雞精等調味品,但豈知這些調味品卻可能使臊子的鮮味無法保存。在早些年,也有廚師在做臊子時,靠罌粟殼來提味的,使食客吃了上癮。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想來,這應該是少見的事情了吧。而香料的運用則是關鍵,但其中的比例卻很微妙,也因此,臊子的製作也成為獨家秘方。
至於滷味,也時常在麵條中出現,這也可歸入臊子一類,其製作方式也跟普通滷菜相似,只是在選取肉時,要求更多一些罷了。
臊子的製作,據說在不少麵館都有自己的秘方,但不外是香料的整合,諸如採用桂皮、陳皮以及一些香料的搭配,巧妙的搭配反而會給臊子增色不少。現在一些麵館在吃麵時也可以加一份臊子,這樣靈活的方式讓麵食的味道更醇正一些。而這醇正,在我的理解里,應該是根據不同的臊子和口味來判斷了。至於其中的高下,唯有吃過,才能區分其中的真假。
後記
有時,人生也會有很多轉彎處,有意外,這才會讓生活生出更多的精彩。記不得有多少次進出麵館吃麵的經歷了。但若說起來,應該是每天都有的慣例吧。這背後自然是因為總覺得米飯不如面來得紮實。一碗麵墊底,能成為江湖俠客,一碗米飯,卻未必能有這樣的狀態。
這或許是一種偏見。但對面的喜愛,自不待言。因為喜歡,所以才留意它的存在。起初,也不過是普通的吃麵而已,後來就演化成了這樣。飲食是旅途中最華麗的支點,一個人吃飯,面當然優先。也正因這樣,面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加重要了。
這一層關係,或許正孕育著對面的種種情結,假若有的話,也不妨讓人念想,即便是同樣一碗麵,在南北的吃法,卻也會因水質、麵粉的差異造成不同的味覺體驗。這就好像我們越來越習見的物件,總難以發現其美在何處,這背後所隱含的是日常美學。
在吃麵的過程中,卻也還是有著許多趣味,讓一碗麵在眾多的面中脫穎而出的是其底蘊,也跟其製法相關,一碗麵的趣味到底是在哪裡?尋覓,發現,總是在剎那間頓悟,面之於生活,不正是那種簡單、樸素的情懷嗎?雖然前段時間,龔琳娜唱了神曲《法海,你不懂愛!》,那一種懂得是否可以做趣味之解?又或者,在吃麵的過程中,面道的懂得或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以至於我們會生出對面的種種“誤讀”。
“幹嗎每天都吃麵呢?”時常會遭遇這樣的疑問。
但我知道的是,在面的江湖上,豈有兩碗相同的面呢?即便是純熟的制面高手的眼裡,每一碗麵的底色固然很相似,也是有著細微的差異的。猶如品酒師般,才會發現它的精華所在。但更多的時候,對面,我們不太可能做出這細微的分析,因此面也大略存在於好吃或不好吃之間。
那么,《天天見面》所談論的面也好,掌故也罷,不過是吃麵之後的餘韻,希望從那裡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在對面的書寫的過程中,也逐漸對其有所了解,這一層理解,也正是對面的持續關注之故吧。
頗具知名度的美食家池波正太郎曾說:“像我這樣一整天都必須待在家裡的職業——也就是所謂‘在家工作’的情況下,每天的三餐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雖然不需要餐餐大魚大肉,但是沒有好好吃上一頓飯的話,對我的工作也會有負面影響。心情愉悅地用餐不但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巢中(家中)的氣氛要是過於低落的話,就算是端上高級的牛排套餐,也會讓人有一種‘屍骨無存’的錯覺。”大概對許多自由職業者而言,這也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原因所在了。
對面的情感何嘗不是這樣的呢?他曾在《食桌情景》寫過吃烏龍麵:“在湯鍋中將水煮開後,放入二百文(約六百克)豬肉,等豬肉全部沸騰後再迅速放入烏龍麵,待烏龍麵一燙散之後即可全部撈起,淋上特製醬汁食用。切記不可把烏龍麵燙到連芯的部分都燙熟,烏龍麵散開的瞬間才是烏龍麵最美味的時候……”讀來亦覺有味,倘若我們仔細深入到面之肌理,或許會發現種種美好。
這也是《天天見面》所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
朱曉劍
2013年2月9日 除夕
這或許是一種偏見。但對面的喜愛,自不待言。因為喜歡,所以才留意它的存在。起初,也不過是普通的吃麵而已,後來就演化成了這樣。飲食是旅途中最華麗的支點,一個人吃飯,面當然優先。也正因這樣,面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加重要了。
這一層關係,或許正孕育著對面的種種情結,假若有的話,也不妨讓人念想,即便是同樣一碗麵,在南北的吃法,卻也會因水質、麵粉的差異造成不同的味覺體驗。這就好像我們越來越習見的物件,總難以發現其美在何處,這背後所隱含的是日常美學。
在吃麵的過程中,卻也還是有著許多趣味,讓一碗麵在眾多的面中脫穎而出的是其底蘊,也跟其製法相關,一碗麵的趣味到底是在哪裡?尋覓,發現,總是在剎那間頓悟,面之於生活,不正是那種簡單、樸素的情懷嗎?雖然前段時間,龔琳娜唱了神曲《法海,你不懂愛!》,那一種懂得是否可以做趣味之解?又或者,在吃麵的過程中,面道的懂得或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以至於我們會生出對面的種種“誤讀”。
“幹嗎每天都吃麵呢?”時常會遭遇這樣的疑問。
但我知道的是,在面的江湖上,豈有兩碗相同的面呢?即便是純熟的制面高手的眼裡,每一碗麵的底色固然很相似,也是有著細微的差異的。猶如品酒師般,才會發現它的精華所在。但更多的時候,對面,我們不太可能做出這細微的分析,因此面也大略存在於好吃或不好吃之間。
那么,《天天見面》所談論的面也好,掌故也罷,不過是吃麵之後的餘韻,希望從那裡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在對面的書寫的過程中,也逐漸對其有所了解,這一層理解,也正是對面的持續關注之故吧。
頗具知名度的美食家池波正太郎曾說:“像我這樣一整天都必須待在家裡的職業——也就是所謂‘在家工作’的情況下,每天的三餐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雖然不需要餐餐大魚大肉,但是沒有好好吃上一頓飯的話,對我的工作也會有負面影響。心情愉悅地用餐不但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巢中(家中)的氣氛要是過於低落的話,就算是端上高級的牛排套餐,也會讓人有一種‘屍骨無存’的錯覺。”大概對許多自由職業者而言,這也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原因所在了。
對面的情感何嘗不是這樣的呢?他曾在《食桌情景》寫過吃烏龍麵:“在湯鍋中將水煮開後,放入二百文(約六百克)豬肉,等豬肉全部沸騰後再迅速放入烏龍麵,待烏龍麵一燙散之後即可全部撈起,淋上特製醬汁食用。切記不可把烏龍麵燙到連芯的部分都燙熟,烏龍麵散開的瞬間才是烏龍麵最美味的時候……”讀來亦覺有味,倘若我們仔細深入到面之肌理,或許會發現種種美好。
這也是《天天見面》所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
朱曉劍
2013年2月9日 除夕
序言
有段時間,跟朋友聚會,習慣性地胡吃海喝,好像那樣才是真正體驗美食,才能把一頓飯吃得英雄快意。但事實上,不是那么回事,經歷了這樣的飯局,就格外懷念那些清淡的日子。比如一碗粥、一碟小菜,輕鬆度日,也是有一種難得的快意;又或者是下一碗麵,也有著那種去除貪慾之後的舒心。
這一層理解,可能有點怪異,卻是不可阻擋。畢竟我們吃的東西越來越多,但那味蕾似乎變得有幾許麻木了。只消看一看選單,就知道,山珍也好,海味也罷,到底還是那種鄉野小菜的誘惑力更足一些。
面,當然是指麵食,而麵條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在這裡,所謂的面,則大致是指麵條而言。
那天,又跟一二好友聚在一起,說起下館子,好像都提不起勁了。又或者對於飲食的誘惑,經過中年的平淡也似乎在踏上回歸路。
吃麵。附近剛好有家地道的小麵館,去得晚了,可能就真吃不上了。我們立刻殺奔過去,路上堵車,就用手機上網,查詢麵館的信息。掌聲一片,看著那形形色色的描述,真有不吃一回就好比錯過了什麼似的。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這時候真的感覺到腹中有了飢餓感。
點的是雜醬面、雞雜麵,吃得也真是舒服。吃飯的間隙,聊起成都的麵館眾多。仔細想想,可不是嘛,吃過的麵館不說上千家,至少幾十上百家還是隨便數得出來的。
在那一刻,就想著是不是寫一下關於面的私人記憶。這想法雖然看似不大靠譜,就細心留意成都的麵館信息,果然發現成都也有十大麵館排名,更兼有成都好吃的一百家麵館地圖,真是洋洋大觀。只是詳細地梳理成都的麵館和面,也真不多見,“那么,不妨寫著試試看……”
有意思的是,不少網友在吃到好吃的面時,總不忘在微博上“曬一下”,並且加上這樣那樣的評語,讀來也格外有味。比如說拜居奇味面:“2012成都麵館十強”第二名。看圖中那些在板凳上吃的吃貨們,就曉得這家生意有多火爆!他們店的麵食做得很不錯,味道相當巴適。煮得也比較快,無須等很久。分量管飽,而且消費比較便宜。這樣的評論當然是個人的體驗,如果要想知道真相,或許非得有時間親自跑一趟,吃上幾次,才會有直觀的感想。
在《川菜:全國山河一片紅》里,愚人說,現代川菜中擁有種類繁多的麵條,很少有人意識到,現代川菜的麵條種類是中國菜系裡最多的之一。現代川菜里有甜水麵、擔擔麵、臊子麵、西滷麵、海味面、三鮮面、師友面、素麵、燴麵、涼麵、炒麵、粉面等數十種,這在一個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是令人吃驚的。所有這些麵條都採用將餡與麵條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現代川味麵條不同於今天上海、崑山的燠面或者東陽的沃面,它幾乎沒有像後兩者一樣用肉、魚燉成爛爛的湯來泡麵條的。
成都的麵館之豐富,多少出乎我的想像,不少外地麵館來到成都,一樣做得很好。雖然這其中也有麵館因這樣那樣的原因關門,但總之那趨勢是向上的。成都雖然不是吃麵的城市,麵館之多,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不像西安的麵館,雖也是很多,但以本地的麵條為主,其他口味的似乎要少得多。與中原城市鄭州相比,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隨著吃麵的次數增加,也就對各種麵條有了感受。有時,也忍不住自己動手,做一碗麵,這多半是想突發奇想,創造出新的吃法。雖也有失敗,可還是能夠從中總結做面的得失,這是另外一層意義上的面之體驗了。
台灣古早味尋訪者黃婉玲說,我嘗試用吃來談文化,並深信用“吃”來談,一切將變得不沉重,但是一路走來,我的身軀被這些因為吃所認識的友人、長輩的情感壓得很沉重,我一直不解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在執著堅持、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於是我讓自己投入他們的生活中,以體驗、了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生活牽引著我的情感,但每當跳脫出來時,我卻不得不承認,連我都無法如他們般地投入,又如何要求他們死守著這個崗位。
在成都,麵館里的師傅,同樣是艱辛的手工藝人,他們為做一碗好面而付出的種種,在好吃嘴看來,不過是一碗麵。但其背後既有著生活、收益的負擔,做出一碗好面,也需要更多的因素吧。由此想到,在我們吃麵的時候,是不是還能生髮出更多的意思來。
那么,《天天見面》也就由此而誕生。我企圖通過記錄不同的面,來還原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場景。這也是我想通過面這個媒介,來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其所謀求的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憶念。
朱曉劍
2013年1月25日
這一層理解,可能有點怪異,卻是不可阻擋。畢竟我們吃的東西越來越多,但那味蕾似乎變得有幾許麻木了。只消看一看選單,就知道,山珍也好,海味也罷,到底還是那種鄉野小菜的誘惑力更足一些。
面,當然是指麵食,而麵條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在這裡,所謂的面,則大致是指麵條而言。
那天,又跟一二好友聚在一起,說起下館子,好像都提不起勁了。又或者對於飲食的誘惑,經過中年的平淡也似乎在踏上回歸路。
吃麵。附近剛好有家地道的小麵館,去得晚了,可能就真吃不上了。我們立刻殺奔過去,路上堵車,就用手機上網,查詢麵館的信息。掌聲一片,看著那形形色色的描述,真有不吃一回就好比錯過了什麼似的。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這時候真的感覺到腹中有了飢餓感。
點的是雜醬面、雞雜麵,吃得也真是舒服。吃飯的間隙,聊起成都的麵館眾多。仔細想想,可不是嘛,吃過的麵館不說上千家,至少幾十上百家還是隨便數得出來的。
在那一刻,就想著是不是寫一下關於面的私人記憶。這想法雖然看似不大靠譜,就細心留意成都的麵館信息,果然發現成都也有十大麵館排名,更兼有成都好吃的一百家麵館地圖,真是洋洋大觀。只是詳細地梳理成都的麵館和面,也真不多見,“那么,不妨寫著試試看……”
有意思的是,不少網友在吃到好吃的面時,總不忘在微博上“曬一下”,並且加上這樣那樣的評語,讀來也格外有味。比如說拜居奇味面:“2012成都麵館十強”第二名。看圖中那些在板凳上吃的吃貨們,就曉得這家生意有多火爆!他們店的麵食做得很不錯,味道相當巴適。煮得也比較快,無須等很久。分量管飽,而且消費比較便宜。這樣的評論當然是個人的體驗,如果要想知道真相,或許非得有時間親自跑一趟,吃上幾次,才會有直觀的感想。
在《川菜:全國山河一片紅》里,愚人說,現代川菜中擁有種類繁多的麵條,很少有人意識到,現代川菜的麵條種類是中國菜系裡最多的之一。現代川菜里有甜水麵、擔擔麵、臊子麵、西滷麵、海味面、三鮮面、師友面、素麵、燴麵、涼麵、炒麵、粉面等數十種,這在一個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是令人吃驚的。所有這些麵條都採用將餡與麵條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現代川味麵條不同於今天上海、崑山的燠面或者東陽的沃面,它幾乎沒有像後兩者一樣用肉、魚燉成爛爛的湯來泡麵條的。
成都的麵館之豐富,多少出乎我的想像,不少外地麵館來到成都,一樣做得很好。雖然這其中也有麵館因這樣那樣的原因關門,但總之那趨勢是向上的。成都雖然不是吃麵的城市,麵館之多,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不像西安的麵館,雖也是很多,但以本地的麵條為主,其他口味的似乎要少得多。與中原城市鄭州相比,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隨著吃麵的次數增加,也就對各種麵條有了感受。有時,也忍不住自己動手,做一碗麵,這多半是想突發奇想,創造出新的吃法。雖也有失敗,可還是能夠從中總結做面的得失,這是另外一層意義上的面之體驗了。
台灣古早味尋訪者黃婉玲說,我嘗試用吃來談文化,並深信用“吃”來談,一切將變得不沉重,但是一路走來,我的身軀被這些因為吃所認識的友人、長輩的情感壓得很沉重,我一直不解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在執著堅持、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於是我讓自己投入他們的生活中,以體驗、了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生活牽引著我的情感,但每當跳脫出來時,我卻不得不承認,連我都無法如他們般地投入,又如何要求他們死守著這個崗位。
在成都,麵館里的師傅,同樣是艱辛的手工藝人,他們為做一碗好面而付出的種種,在好吃嘴看來,不過是一碗麵。但其背後既有著生活、收益的負擔,做出一碗好面,也需要更多的因素吧。由此想到,在我們吃麵的時候,是不是還能生髮出更多的意思來。
那么,《天天見面》也就由此而誕生。我企圖通過記錄不同的面,來還原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場景。這也是我想通過面這個媒介,來觀照生活的一種方式,其所謀求的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憶念。
朱曉劍
201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