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用三品之泉幣而不能論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嚴復 (公元1854~1921年) 提出的推行紙幣的改革幣制主張。嚴復於1897年至1900年譯成並於1902年出版了亞當·斯密的 《原富》一書。嚴復的經濟思想基本上表現在其為《原富》譯本所作數萬言各種 “按語” 和 《譯事例言》 中。嚴復贊同亞當·斯密紙幣 “便民利用” 的觀點,並認為金屬貨幣流通行使有諸多不便: “多則滯重,難以轉輸,一也;秤量計較,繁瑣啟奸,二也; 藏棄不周,動輒海盜,三也”; 幣材有限。相形之下,紙幣便民,並且 “制發多寡可以應時而立具”。因此,推行紙幣是 “治化之天演日深,商群之懋遷日廣,易中 (媒介) 之物,欲專用三品之泉幣而不能”所使然的趨勢(《原富》270頁,商務印書館,1981)。
嚴復也認識到推行紙幣 “所可慮者”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曰用方亟而少發之,則鈔之值將過於所名; 一曰徒行用而不可轉,則鈔之值必劣於所名者”。這就是說,當市場紙幣需要量需急量大而紙幣卻發行過少時,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實際價值) 就會高過紙幣的名義購買力 (票面價值); 而當流通中的紙幣兌現困難或難以兌現時,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實際價值) 就會低於紙幣的名義購買力 (票面價值)。嚴復認為上述兩方面的問題“皆病民,而其後尤劇”;要避免出現後一種情形,必須保證紙幣的自由兌現,“持鈔易真者,版克 (銀行) 金鎊即少,得以金鋌兌付,按泉府所定衡色與之。如此則鈔常足用,而亦無溢額時矣”(同前書,270~271頁)。嚴復雖然主張推行兌現紙幣,但他反對政府濫發紙幣,尤其是不兌現紙幣,指出 “以一國政府具無限權力,可自無生有,制為楮幣,使民間永永流行,不問何時可以轉為真幣”,這一做法自 “古及今如一丘之貉,不知誤者幾何國家”(同前書,6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