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的謀略(40餘位名世之才)》從夏商周三代開始,通過四十二位著名將相輔佐開國君主成就霸業的傳奇人生,揭示君臣間這種相依存的共生關係,從而進一步領悟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規律性。
基本介紹
- 書名:將相的謀略
- 作者:王紹鏗
- 頁數:281頁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序言,文摘,天才與勤奮,天才與學歷,萬乘之才,定位與擇位,
基本信息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平裝:281頁
作者:王紹鏗
開本:16
ISBN:9787227047278
條形碼:9787227047278
商品尺寸: 23.4 x 16.6 x 1.8 cm
商品重量: 558 g
ASIN:B005X5JQSO
內容簡介
在中國歷代王朝更迭過程中,將相和帝王之間始終保持一種類似於自然界中的共生關係,帝王因將相而君臨天下,將相賴帝王而拜相封侯,帝王與將相互利互惠,共生共存。歷代開國君王的智慧在於他們善於巧妙地利用將相的智慧,他們的天才在於能夠嫻熟地駕馭將相這樣的天才。古之名相、良將皆為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他們以其文韜武略忠心不二地輔佐君王而成就功業,在中國歷史上爭得一席之地,與成功君王一起垂名後世。
《將相的謀略(40餘位名世之才)》由王紹鏗所著。
編輯推薦
古之名相,靠智慧建功立業,在中國歷史上爭得一席之地,和帝王一起垂名後世。許多名相清廉高潔,博得後人的尊崇,流芳千古;助紂為虐者為後世所不齒,身罹斧鉞之災,當為後來者戒。
古之良將,亦以其智慧成就功名,青史留丹。他們或持節甚高,所得財貨,不留分文;或視士卒如手足,同食同宿,關懷備至。有的甚至為士卒吮癰排毒,深得人心,願為之效命沙場。
王紹鏗所著的《將相的謀略(40餘位名世之才)》講述四十餘位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的傳奇人生。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萬乘之才與將相之才
天生之才必為用
帝王將相各就位
◎天生之才
◎天才與勤奮
◎天才與學歷
◎萬乘之才
◎定位與擇位
千流滾滾歸東海
雄才濟濟朝君王
◎帝王求賢
◎賢臣擇主
第二篇 夏商周
治水治國得天下
亦公亦私是必然
◎大禹治水
◎夏禹受禪
◎夏啟繼位
伊尹屈尊見成湯
媵臣佐商滅夏桀
◎商湯崛起
◎曲線見商湯
◎佐湯滅桀
◎五朝元老
呂尚垂釣求賢王
西伯占卜得王輔
◎紂王無道
◎太伯讓賢
◎太公垂釣
◎呂尚佐周
◎伐紂滅商
◎不朽功勳
第三篇 春秋
秦穆公求賢施巧計
百里奚佐秦霸西戎
◎五羖大夫
◎二老哭師
◎弦高智退秦師
◎稱霸西戎
◎無緣中原霸主
管夷吾射小白中鉤
齊桓公賴賢臣稱霸
◎齊襄公亂倫亂政
◎齊桓公納仇為相
◎管鮑之交
◎高舉尊王大旗
◎齊桓公稱霸
◎流星隕落
晉重耳流亡戀安樂
五賢佐追隨勸復國
◎驪姬亂晉
◎晉宮大亂
◎流亡公子屢遭屈辱
◎五子劫君
◎楚成王施恩圖報
◎晉文公即位
◎介子推自絕綿山
◎再舉尊王大旗
◎退避三舍
◎第二任春秋霸主
楚莊王挾威問九鼎
王孫滿從容說天命
◎楚蠻自立為王
◎成王請食熊蹯而死
◎神奇鳥三年不鳴
◎楚莊王問鼎輕重
◎稱霸中原
伍子胥報父仇奔吳
公子光施陰謀奪位
◎楚宮禍變
◎楚平王失德奪兒媳
◎伍子胥奔吳
◎季子觀周樂
◎專諸刺王僚
◎伍子胥快意恩仇
◎申包胥啼哭乞援
臥薪嘗膽求復國
兔死狗烹誅謀臣
◎夫差誓報父仇
◎范蠡的求存策略
◎夫差放虎歸山
◎勾踐臥薪嘗膽
◎伍子胥之死
◎夫差之死
◎范蠡出逃
◎兔死狗烹
第四篇 戰國
孝公張榜求賢才
商鞅變法強秦國
◎秦孝公的強國夢
◎商鞅治國三招
◎一場大辯論
◎商鞅變法
◎非常舉措取信於民
◎二次變法
◎趙良勸退
◎改革者的悲哀
蘇秦布局遣張儀
鬼谷同門斗縱橫
◎蘇秦出師不利
◎蘇秦遊說燕趙
◎蘇秦智激張儀
◎蘇秦遊說韓魏
◎蘇秦遊說齊楚
◎蘇秦功成名就
◎蘇秦之死
◎張儀說秦王
◎合縱聯盟被突破
◎張儀戲楚王
◎張儀智服楚王
◎合縱徹底解體
◎張儀之死
◎兩顆流星
死裡逃生范雎拜相封侯
遠交近攻強秦蠶食諸侯
◎范雎死裡逃生
◎范雎入秦
◎范雎上書
◎范雎說秦王
◎遠交近攻
◎范雎拜相封侯
◎范雎快意思仇
◎秦昭王為臣雪恥
◎長平之戰
◎白起之死
◎范雎引退
秦昭王恃強奪寶
藺相如完璧歸趙
◎卞和獻璧
◎恃強求璧
◎完璧歸趙
◎秦王為趙王擊缻
◎將相和
第五篇 秦漢
李斯奔走成陽城
秦王收回逐客令
◎李斯的感悟
◎棄楚奔秦
◎李斯獻策
◎茅焦諫秦王
◎李斯諫止逐客令
◎尉繚獻策
◎秦並六國
◎李斯的治國思想
◎李斯獻策焚書
◎坑儒隨其後
三寸之舌為帝師
太公之法佐漢高
◎錐擊秦始皇
◎新的生活目標
◎善擇明主
◎運籌帷幄
◎解危救禍
◎還定三秦
◎中分天下
◎滅楚登極
◎張良適時隱退
受辱胯下待天時
登壇拜將輔漢室
◎城下垂釣
◎棄楚奔漢
◎登壇拜將
◎縱論形勢
◎刎頸之交
◎韓信智滅趙代
◎李左車獻策
◎項羽黔驢技窮
◎蒯徹說韓信
◎韓信之死
劉秀矢志匡復漢室
鄧禹翼戴光武中興
◎劉秀乘時鵲起
◎鄧禹助成帝業
三分天下定蜀漢
鞠躬盡瘁報三顧
◎阿瞞出世
◎曹操雄霸北方
◎孫吳崛起
◎劉備的戎馬生涯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三顧茅廬
◎隆中對
◎三分天下
◎兵敗長坂坡
◎智激孫權
◎赤壁大捷
◎謀取益州
◎劉備託孤
◎前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智慧
◎三國歸晉
第六篇 隋唐
隋文帝矢志平江南
陳後主猶唱後庭花
◎陳宮巨變
◎陳後主醉生夢死
◎隋文帝謀伐江南
◎討陳檄文
◎陳後主狼狽就擒
◎高熲之死
李世民探監問計
劉文靜首建大策
◎彭城閣之變
◎劉文靜獻策
◎密謀起兵
◎舉兵入關
◎劉文靜之死
房玄齡軍門進謁
李世民一見如故
◎賢臣擇主
◎參謀玄武之變
◎助成貞觀之治
◎臨終上表留願
魏徵為明君繩愆糾謬
太宗為諫臣樹碑銘功
◎初露鋒芒
◎安撫山東
◎再撫山東
◎犯顏直諫
◎願為良臣
◎四疏諫政
◎痛失一鏡
徐懋功推功獻圖籍
唐高祖褒揚稱純臣
◎瓦崗驍將
◎代主獻籍
◎二次歸唐
◎威震西陲
◎東征西伐
◎先黜後揚
◎平定高麗
◎戒律子孫
李世民義釋降將
尉遲恭報恩救主
◎尉遲恭歸唐
◎義釋敬德
◎報恩救主
◎助成大業
狄仁傑罄心效女主
武則天揮淚別國老
◎不畏權勢秉公執法
◎解救死囚
◎狄公拜相
◎智脫魔窟
◎巧智拆夢
◎揮淚別誠臣
第七篇 宋元明
宋太祖善擇良將
曹統帥嚴禁妄殺
◎一代儒將
◎疾風知勁草
◎伐江南不辱使命
◎從征北漢
◎征遼失律
成吉思汗求賢敵國
耶律楚材楚材晉用
◎楚材晉用
◎治天下之大匠
◎諫止西征
◎家無餘財
忽必烈藩邸聚賢
眾漢儒群星追月
◎藩府求賢
◎不離左右的竇默
◎王佐之才姚樞
◎和尚書記劉侃
◎和談大使郝經
◎位兼將相史天澤
李善長擇主於草創
明太祖薄德誅元勛
◎賢臣擇主
◎功居第一
◎滅族之禍
禮賢館以禮待賢人
禮賢人悖禮黜賢人
◎禮聘四賢
◎劉基獻策
◎劉基論相
◎劉基之死
◎一代文宗宋濂
序言
歷史學中的共生現象
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亦見於人類社會。動物種群中皆有王者統帥:蜂有蜂王,蟻有蟻后,獅有獅王,狼有頭狼,雁有頭雁……有些食肉動物種群奉行強者為王的原則,王位時時面臨挑戰,老王年老體衰,通過你死我活的爭鬥,為年輕力壯者所取代。新的王者繼承了一切,包括老王的妻妾;老王被逐,孤獨、飢餓,最後鬱郁而死。朝代更迭也奉行強者為、王的法則,末代君王面臨挑戰,最終被強有力的王者擊敗。只是他們的下場不僅是被逐,他們丟掉的也不僅是王位和後官,有時還要丟掉項上人頭。
自然界中生物的共生現象亦見於人類社會。兩種生物體以互利的原則結合在一起,互相依賴而生存。如白蟻腸道內的鞭毛蟲靠白蟻提供養分而生,而鞭毛蟲則幫助白蟻消化木質纖維,二者互利互惠,不可分離。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刻,打天下的帝王與輔佐他的將相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酷似生物界裡的共生關係。帝王因將相而君臨四海,將相賴帝王而成就功業,他們互利互惠,共生共存。將相既與帝王共生,如今《帝王的智慧》已問世,那么《將相的謀略》必以貂尾續其後。
古之名相,靠智慧建功立業,在中國歷史上爭得一席之地,和帝王一起垂名後世。許多名相清廉高潔,博得後人的尊崇,流芳千古;助紂為虐者為後世所不齒,身罹斧鉞之災,當為後來者戒。常言道:“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借用太史公的口頭禪:“喪身滅族,不亦宜乎!”
古之良將,亦以其智慧成就功名,青史留丹。他們或持節甚高,所得財貨,不留分文;或視士卒如手足,同食同宿,關懷備至。有的甚至為士卒吮癰排毒,深得人心,願為之效命沙場。雖說是體恤士卒,也難免有刁買人心之嫌。古代一位老母親,以其切身體會道出了“一將成名萬骨枯”的真諦。戰國兵家吳起,殺妻事魯以求功名。他善治軍,堅持與士卒同衣食,分勞苦。一名士卒身上生癰,他用嘴給他吮癰排毒。士卒的母親聽了,非但未為他的善舉所感動,反而大哭,她說:“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腳跟旋轉,往後跑),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有兩種智慧,一種是能夠駕馭他人智慧的智慧,一種是被駕馭的智慧。有兩種天才,一種是能夠驅策其他天才的天才,一種是被驅策的天才。成功的帝王以其智慧役使群體的智慧而有天下,名相良將則以其智慧效命君王而成功業。歷代如此,概莫能外。
能夠役使群體智慧的智慧是上上的智”慧,能夠驅策群體天才的天才是頂級的天才。智慧能役使群體智慧,天才能驅策群體天才,這是客觀事實。被役使的智慧甘願受役使,被驅策的天才甘願受驅策,這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百川歸東海,群星向北斗。末朝亂世中,精英泉涌,以其敏銳擇主而事,賢才流向英主,以其智慧相佐而成霸業。伊尹以媵臣曲線見商湯,呂尚渭水垂竿釣文王,管夷吾佐齊桓公成為霸主,伍子胥助公子光奪位爭霸。三代與春秋時期國土狹小,一兩個輔臣足矣。後來疆域不斷擴大,人口按自然規律增長,精英也隨著增多,而以武力奪取天下,也需要一個足夠大的智慧群體。社會發展與歷史需求兩相適應。李斯、尉繚、茅焦奔秦,助秦始皇並六國,一統天下;張良投沛公,韓信、陳平棄楚歸漢,佐漢高祖亡秦滅楚,王定天下;房玄齡軍門求見,魏徵、李世勐、尉遲恭等輾轉歸唐,佐唐太宗奪取天下;竇默、姚樞、劉侃、郝經等應募投忽必烈,助成一統;李善長擇主於草創,劉基、宋濂等應聘入住禮賢館,助成明太祖之千秋偉業。帝王靠將相而有天下,將相因功而拜相封侯。君臣雙雙炳煥後世,名播青史。
王者逐鹿,目的非常明確,其志在奪取天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將相捨身相隨,目的也十分明確,志在建功立業。然而其深層次思想卻大相逕庭,或者為了求得官爵榮祿,封妻蔭子,如李斯、蕭何、韓信、李善長等;或者主要在於展才,使自己獲得一份成功感,如張良、諸葛亮、耶律楚材、劉基等,這些人生活儉樸、居處簡陋,有的幾乎家徒四壁。更多的人是二者兼而有之。
在打天下時期,帝王與將相的奮鬥目標一致,君臣相依相偕,同舟共濟,臣有過失,可以隱忍,劉邦可以容忍韓信、彭越的要挾,甚至能夠容忍雍齒的背叛。然而大功告成之後情況變了,君主志在保江山,欲其家天下千秋萬代。鐵腕的君主有恃無恐,不懼強臣謀奪他的天下,他們還需要功臣們竭其心力輔佐他乃至他的子孫治理國家,如商湯、周武王、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祖等。因此伊尹、呂尚、李斯、房玄齡、竇默等得以發揮餘熱,繼續效忠,成就其人生第二次輝煌。那些失去自信的君王則往往取兔死狗烹的國策,誅殺功臣。面對這樣的君主,將相們的抉擇——是去?是留?將決定其前途命運:范蠡遁,而成“三致千金”的陶朱公,富可敵國;文種留,遂成劍下冤魂;張良辭,而得以全身;韓、彭貪,而有俎醢之戮,千古留冤。
《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問必有名世者。”本書講述四十餘位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的傳奇人生。
《將相的謀略》將與《帝王的智慧》以及將要出版的《平民的睿智》一起組成《中國人的智慧》系列叢書。
本書史料取自《二十五史》(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資治通鑑》(司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與《續資治通鑑》(畢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部分章節參考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與劉向的《戰國策》。
文摘
天才與勤奮
有人認為天才在於勤奮和積累,值得商榷。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九歲能讀漢書,而且還指出注文中的錯誤,只靠勤奮和積累顯然是做不到的。愛因斯坦十二歲就自學《高等數學》,中學畢業前就學完《微積分》,二十六歲發表《量子論》,他用《廣義相對論》向世人證明他是物理學的頂級天才。每屆奧運會各個單項都有一名冠軍,這些冠軍也不是只靠勤奮與積累就能做到的。沒有天賦奇才,要成為“天才”是不可能的。
天才與學歷
天才的成功與其文化基礎或學歷沒有因果關係,或者說有沒有高的文化基礎,不影響他們成為天才。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的文化最淺,至今也未發現劉邦有多高的文化,但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政治領域中的頂級天才。他們的天才主要表現在善於識人和用人。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幾次陷入困境,都是採納張良的計策才脫困的,最後擊殺項羽奪取天下。劉邦與韓信素未謀面,單憑蕭何的介紹與推薦,就敢拜韓信為大將,他的天下一大半是靠韓信打下來的。朱元璋剛投軍時對政治形勢幾乎一無所知,但他到處求教,見李善長就問:“四方戰鬥,何時定乎?”見劉基四人又問:“今天下紛爭,何時定乎?”李善長主要負責內政與糧餉,劉基主軍事,出謀劃策,最後按劉基“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的戰略奪取天下。歷史證明朱元璋、劉邦以及一切開國皇帝都是靠智慧與天才實現自己的政治圖謀的,他們的智慧在於能夠巧妙地利用別人的智慧,他們的天才在於能夠嫻熟地駕馭其他天才。
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大約公元前4800年時古人類民居的木結構中,已經使用榫卯連線樑柱,這種榫卯木結構直至解放以後還在使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於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600~前2070年),漢字的雛形——甲骨文則出現於商朝(前1600~前1046年)。河姆渡遺址產生於沒有文字和金屬工具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們憑藉聰明才智和發明創造的天才,依靠石斧、石鑿等簡單石器,竟然創造出如此驚人的奇蹟。這再一次證明上述論點是毋庸置疑的。
萬乘之才
在當今社會裡,人們有了充分發揮智慧與才能的良好環境與條件。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只要才能用對方向,使用得當,只要不懈努力,定會有所成就;如果是天才,他很可能就會成為天才。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都是那個行業里的天才。
在政治領域裡,特別是在古代,善於激發、利用群體的智慧,善於駕馭、驅策天才的天才是頂級的天才,是萬乘之才。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明太祖、清太祖與清太宗等人都是這樣的頂級天才,都是萬乘之才。他們以超凡的才能、智慧與政治魅力,像一塊超強的磁石在其周圍產生一個強力的磁場,吸引了一大批賢才志士,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群體,他們領導並依靠這個智慧的群體、天才的群體去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奪取天下。歷代如此,概莫能外。這是中國歷史發展與朝代更迭的基本規律。
中原大地以及邊鄙原野,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與璀璨文明的滋養下,生長出一批又一批英豪雄傑。特別是在大動亂、大變革的年代,傑出人物像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他們衝破傳統觀念的桎梏,砸碎封建禮教的囚籠禁錮,離開田陌,走出山林,憑藉特有的敏銳和善識明主的本能,最終匯集到王者麾下,以其聰明才智輔佐他們成就千秋帝業。將相自己也從中獲得一份回報:或者受王侯之賞,或者感受到成功的滿足。歷朝如此,無有例外。
定位與擇位
在爭王逐鹿的政治角逐中,帝王將相各因其才而為自己定位、擇位,定位、擇位得當則功成名就,一旦錯位就將功敗垂成,名毀人亡,殺身滅族之禍是不可避免的。
劉邦一開始就定位準確,因而在只有數十百人的情況下就敢於接受蕭何等人的推讓,率眾反秦,他成功了。明太祖文化更淺,但他卻懂得依靠賢才來與群雄角逐,並逐漸增強信心,終於有了正確的選擇與定位,他也成功了。唐太宗尚未起兵之時,就已經有了初步的定位,他到監獄裡去請教劉文靜取天下之策,他對自己充滿信心,他也最終成功。忽必烈身居藩邸的時候也已經給自己定位,“思大有為於天下”,於是派人四處求賢,他最後也成功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之後,就把自己定好位“為王者師”,他在劉邦還勢單力孤的時候就選擇了他,從此忠心相隨,他成功了。韓信在受胯下之辱的時候就為自己定位為將帥,劉邦被貶入巴、蜀、漢中,事業處於低谷的時候韓信斷然棄楚歸漢,為他南征北討,他也成功了。劉文靜在李世民未露頭角,房玄齡在李世民剛剛起兵的時候就歸心於他,投向唐營,他們也都定位、擇位準確,也都成功了。耶律楚材承襲了父祖之遺願,.從來都堅持“楚材晉用”的志向,他原本效命金國,在成吉思汗尚未大成的時候就投在他的麾下,他成功了。李善長還在朱元璋草創之初就投奔了他,其後陶安、朱升、唐仲實、劉基等人也相繼來投,從此義無反顧地形影追隨,他們定位、擇位準確,都成功了。與此相反,項羽定位有誤,他不度德量力,想憑藉勇武而獨霸天下,結果兵敗垓下,自刎烏江。范增定位準確,但擇位有誤,投錯了主,最後被項羽趕走,窩囊而死。與朱元璋同樣出身於社會底層的陳友諒和張士誠定位有誤,他們寡德鮮才,卻欲與朱元璋爭天下,雖也煊赫一時,最後依然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
在參與問鼎末朝、逐鹿中原的血腥爭鬥中,才智之士都能度德量力,根據自己的智慧與眼光為自己定位、擇位:王者逐鹿,智者相隨。幸而定位準確,擇位得當,則功成名就;不幸誤判,將罹不測之殃。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