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肋珠母貝

射肋珠母貝

射肋珠母貝屬於熱帶海洋貝類,因該貝類個體小,殼形斜,殼表有放射肋骨而得名。與合浦珠母貝(英文名:Pinctada cata)同一科屬,是熱帶海洋貝類。在中國海南省陵水縣黎安港分布較多,故當地民眾又稱為“黎安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射肋珠母貝
  • 拉丁學名:Pinctada radiata
  • 別稱:西印度珠母牡蠣
  • 二名法:Pinctada radiata Leach, 1814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雙殼綱 Bivalvia
  • 亞綱:翼形亞綱 Pteriomorphia
  • :珍珠貝目 Pterioida
  • :珍珠貝科 Pteriidae
  • :珠母貝屬 Pinctada
  • :射肋珠母貝 Pinctada radiata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兩回歸線之間,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
  • 英文名:Pearl oyster
  • 原產地:中國南海熱帶海域 日本海域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數量性狀,內部構造,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排泄系統,生長環境,繁殖特性,實驗室分析,肌肉成分,胺基酸成分,常見疾病,

外形特徵

射肋珠母貝的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薄,殼形稍斜,多數呈方形,但也有不規則形。殼兩側不等,兩殼略不等,左殼較凸,右殼略平。前耳較明顯,後耳略顯或不明顯。殼表呈紫色、黃色或黃褐色,有的具藍色或綠色放射帶,或混有白色放射帶。棘密,薄脆。貝殼內面珍珠層具藍色或紫色光彩,邊緣呈紫色或褐色。閉殼肌痕呈葫蘆形,或略近橢圓形。雌雄異體。
射肋珠母貝射肋珠母貝

生活習性

射肋珠母貝屬於熱帶海洋的物種,一般棲息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及潮線下淺海海區,以足絲附著在淺海岩石或珊瑚上。以濾食浮游生物及有機碎屑為食物,該物種不是屬於是人工培育的物種,仍屬於野生物種,經過實驗和研究該物種其主要用途:食用,藥用,培育珍珠等

數量性狀

射肋珠母貝的沒有放射肋和櫛狀齒
殼高/殼長:1左右
殼寬/殼高:0.35左右
殼寬/殼長:0.35左右
外套膜:兩外套膜薄,為簡單型,除在背部相連外,在腹緣無癒合點;外套膜緣厚,分三層,外層薄,較平滑,中層具有觸手和感覺細胞。
足:足1個,呈棒狀。
鰓:鰓屬於絲鰓型,分左右2個,每個鰓分成內外兩瓣,每一瓣由許多並列而與鰓軸垂直的鰓絲組成,在鰓絲上著生著許多纖毛,以煽動水流,進行呼吸和濾食。

內部構造

骨骼系統

貝殼分左右兩片,是外套膜所分泌,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占95%)和少量殼質素。在貝體的外部起保護內臟的作用。

肌肉系統

主要為閉殼肌、收足肌、舉足肌和外套肌。閉殼肌位於體中部背側,較大,略呈橢圓形;前收足肌小,位於體前端殼頂下,後收足肌較大,近圓形,與後閉殼肌相連線。舉足肌小,附著在殼頂窩中前收足肌的後方。外套肌由集束中心部派生出來,分支細小成鬚根狀向整個外套膜邊緣部放射。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包括口、食道、胃、腸、消化盲囊和肛門等。口位於內外唇瓣的基部中央。呈橢圓形。口的後方為扁而短的食道。胃呈囊狀,外面被黃綠色的消化盲囊所環包。胃壁無肌肉組織,只有胃盾。它是由胃上皮的具有一種能脫落的厚皮物質組成,起保護胃的分泌細胞作用。胃內壁有溝和褶皺。晶桿體從胃桿囊伸出進入胃腔中與胃盾處於相對位置,起消化作用。消化盲囊呈黃綠色或褐色,由許多相連通的細管組成,各條細管後端是盲囊,前端由左右的一對導管開口於胃,起吸收營養和細胞內消化作用。腸道從胃的後腹面伸出,下行到腹嵴部以後,迴旋返折至背面圍心腔的背前後方,穿出內臟團而成為直腸。直腸沿著閉殼肌的後方直下,至閉殼肌的末端開口,則成為肛門。直腸末端有1個細長、柳葉狀肛門膜。

循環系統

主要由心臟、血管和血竇組成。血液循環屬開放式,血管末端沒有毛細血管,只有血竇。
心臟位於閉殼肌前的圍心腔中,有心室一個,心耳2個。心耳呈三角形,壁薄,帶褐色,通常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左右心耳在腹面的內側彼此相通。心室壁厚,內部具有許多強有力的纖維,外面由一層細胞構成。心耳與心室之間有狹孔相通,但有瓣膜相隔,以防止收縮時血液倒入心耳。
血管從心臟分出的血管稱為動脈。在心室的前後方各分出前大動脈和後大動脈。前大動脈沿著內臟團向前行再分出內臟動脈、消化盲囊和足動脈分支等。後大動脈從心室的背後出,沿著閉殼肌下行,派生出閉殼肌動脈和外套動脈分支等。
血竇,介於動脈和靜脈之間,血竇主要有外套竇、足竇和中央大竇(大靜脈竇)等。大靜脈竇位於圍心腔和腎管之間。心臟收縮壓出的血液(就鮮血,無色透明),經前後大動脈至身體組織各部分。其中,一部分血液進入外套膜後可直接進行氣體交換,吐舊納新,最後流回心臟,而大部分血液主要由前後大動脈及其分支流入身體組織各部分。不新鮮的血液通過各組織的小動脈管集中在組織間隙的血竇中,然後由血竇流入大靜脈竇再輸送至腎靜脈。在腎臟內,血液由腎臟的血管壁的靜脈網清除廢物後,再從腎臟流入鰓而進行氣體交換。氧化後的血液,經出鰓靜脈流回心耳和心室。

呼吸系統

雖然外套膜有一定呼吸作用,但最主要的呼吸器官仍然是鰓。鰓位於外套膜的內側,由內外兩瓣組成。每一瓣由許多並列並與鰓軸垂直的鰓絲組成。鰓絲向腹面下垂,再向上反折。鰓絲和鰓絲之間,有由纖毛互相組合而形成的纖毛盤相聯繫。在鰓軸的背面和腹面有入鰓血管和出鰓血管。血液經入鰓血管進入鰓進行氣體交換。

神經系統

有腦神經節、髒神經節、足神經節各一對,並有腦髒神經連索和腦足神經連索加以相互聯繫。腦神經節位於唇瓣基部附近,左右各1個,由食道上的神經連索把它們彼此相連線。腦神經節派生的神經分支通向外套膜、閉殼肌和唇瓣等。髒神經節位於閉殼肌腹面,派生出閉殼肌、外套膜、鰓、腎臟等神經分支。足神經節1對位於足與口之間,靠近足背部中央,相連線但不癒合。從足神經節伸出的神經,分布至足的各部。

生殖系統

生殖腺由濾泡、生殖管和生殖輸送管組成。濾泡和生殖管是形成生殖細胞的主要部分,而生殖輸送管只起排出生殖細胞的作用。生殖管呈分支狀,一端與濾泡相連,另一端匯集於生殖輸送管,最後開口稱泄殖孔。

排泄系統

由1對腎臟及圍心腔腺構成。腎臟位於閉殼肌和鰓的前半部之間、後收足肌的上部,由腎圍漏斗管連線於圍心腔;圍心腔腺位於心耳附近,是一種分枝狀的褐色腺體,其中多血管而能滲出排泄物。

生長環境

生長階段:成體
最適水溫範圍:23-27℃
最低鹽度:18
最高鹽度:38
最適鹽度範圍:30-33
最適溶氧量範圍:5毫克每升
最適ph範圍:8.1-8.3

繁殖特性

雄性成熟年齡:1年
雌性成熟年齡:1年
絕對懷卵量:500萬粒
產卵水溫23℃以上::
產卵類型:卵生
產卵習性
繁殖季節在5月~10月,整個繁殖時間較長,由於水溫等外界環境條件的劇烈變化往往出現2次~4次的繁殖高峰。水溫23℃左右便開始產卵,水溫25℃以上時進入繁殖盛期。
受精方式: 體外
幼體保護類型:無
染色體核型方式:2n=28,14 m+6sm+8 (染色體核型方式解釋:28條染色體,其中14條染色體屬於中部著絲點,6條染色體屬於亞中部著絲點,其餘8條屬於端部著絲點。)

實驗室分析

肌肉成分

取樣部位:軟體部
取樣數量: 15尾
試驗方法
水分:用常壓乾燥法。取絞碎混勻樣品置溫箱105℃至恆重。
灰分: 用灼燒法。樣品於電爐上碳化後置於馬福爐550-600℃恆溫灼燒至恆重。
粗蛋白:用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
粗脂肪:用索氏抽提法測定。
粗蛋白: 13.5%
粗脂肪: 0.85%
灰份: 5.54%
水份: 80.5%

胺基酸成分

取樣部位:閉殼肌
取樣數量:3尾每份
試驗方法:經105℃烘烤去水後的樣品用酸水解處理後在835-50型胺基酸分析儀上測定 。
天冬氨酸2.12%,蘇氨酸0.83%,絲氨酸0.69%,谷氨酸3.3%,甘氨酸1.13%,丙氨酸1.31%,纈氨酸0.96%,甲硫氨酸0.62%,半胱氨酸0.12%,異亮氨酸0.93%,亮氨酸1.71%,酪氨酸0.7%,苯丙氨酸0.71%,賴氨酸1.67%,組氨酸0.32%,精氨酸脯氨酸0.64%,色氨酸0.15%

常見疾病

疾病名稱:外套膜萎縮病
症狀:亦稱縮鰓病。患這種病的母貝,開始時,外套膜邊緣漸漸變成白色,然後開始萎縮,再發展下去,整個外套膜縮到閉殼肌附近。此時,鰓也隨之萎縮,而外套膜的表皮已失去分泌珍珠質的能力,貝殼內珍珠層變成黑褐色,與此同時,貝體虛弱,而後逐漸死亡。
感染階段:成體
防治方法:
防治亦較困難,主要是採取預防手段,防止傳染擴散。即發現這種病貝時,立刻隔離養殖。如果病情嚴重,可將所有健康貝移至水質清潔的海區吊養,避免互相傳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