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歷史循環論,是一種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歷史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建歷史循環論
- 簡介:簡單的重複輪迴的歷史理論
- 類型:一種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歷史觀
- 思想缺陷:企圖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
概述,定義,內容沿革,鄒衍,董仲舒,維科,思想缺陷,
概述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開篇提出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循環論的經典名言,也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必然產物。(要老附註:“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是羅貫中寫的,而是毛本加的) 黃炎培說“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這既包含著對專制的無奈,又包含著對人亡政息的感嘆,還包著對中國用民主消除專制的期望。
專制主義只能造成歷史循環。因為在專制下,合法鬥爭不存在,長官意志專斷行,和平改革不成功,因而只好用革命來解決壓在人民身上的暫時負擔,正如張養浩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專制體制下,積累不足,毀滅有餘;建設不足,破壞有餘,而在民主制度下,和平改革代替暴力革命,筆墨口話之戰代替刀戈劍戟之爭,建設有餘,積累有餘,這就是有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中華民族鬥不過只有建國幾百年的民主國家是也。
在專制體制下,只能是歷史循環;在民主體制下,社會進化才成為可能。在專制體制下,各朝各代雖然都特別注重編撰史書,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然而我們從中得出的經驗教訓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得出什麼經驗教訓,歷史還在重演,因為官大一級壓死人,長官從不實際調查研究,只會從自己想像的事實中制定政策和策略,只會勞民傷財,改革成了反反覆覆,成了他們手中的玩偶。吾知歷史循環論是專制下的必然矣!”
定義
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周而復始、簡單的重複輪迴的歷史理論。它是循環論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是一種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歷史觀。
內容沿革
鄒衍
中國戰國末期齊人鄒衍把陰陽消長與五行相剋配合改造成“五德終始”說,並附會於帝王朝代的興廢遞嬗,是歷史循環論的較為典型的代表。鄒衍認為,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都以一種“德”為基礎,受一種“德”的支持和支配,“德”有盛衰,朝代隨之盛衰。朝代的變換是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順序相繼更替。如:舜“以土德王”,夏“以木德王”,木勝土,夏繼舜而有天下。商“以金德王”,金勝
木,商繼夏而有天下……。
董仲舒
漢代董仲舒繼承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認為三綱五常的封建統治秩序是絕對不可改變的,能夠變換的只是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神學唯心主義的“三統”循環的歷史觀。”三統”即黑統、白統和赤統。他認為在歷史上夏王朝是黑統,商王朝是白統,周王朝是赤統。三者依次循環,改朝換代。
維科
在歐洲,17世紀末義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G·B·維科提出人類社會按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凡人時代三個階段循環發展。神的時代是原始時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英雄時代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貴族統治的時代,是人類的青年時期;凡人時代出現了民主、平等和科學的繁榮,是人類的成年時期,這個階段實際上是維科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頂峰,在這個階段之後,社會又將開始衰落再回到原初階段,歷史發展的周期重新開始。
思想缺陷
歷史循環論承認歷史發展有一定秩序,並企圖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他們把社會發展的過程看成周而復始,否認社會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否認社會進步的觀點是錯誤的、悲觀的。他們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變革的原因,不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依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由低級到高級向前發展。現代資產階級也宣揚歷史循環論,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