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研究

封山育林研究

徐化成、劉先銀等(1991~1993),在我國首次套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山海關林場封山育林40年來景觀格局的演變過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封山育林後,景觀要素類型的主要變化是斑塊的破碎、消失、合併、擴大或縮小;斑塊形狀趨於規則;森林島數目增加,總面積加大,形狀指數降低。徐化成、劉先銀等(1994)則是林業工作者中較早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套用到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中的學者。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主要論著,編輯推薦,專家評述,研究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封山育林研究
書號:ISBN 7-5038-1307-5
封山育林研究封面圖封山育林研究封面圖
開本:16開
1 000冊
224頁
340千字
1994年9月1版1次
11.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對封山育林的理論基礎,封山育林的主要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等作了較深入的探索。內容包括河北天然林的分布和類型,人為干擾與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與天然更新,封山育林與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封山育林與森林凋落物和土壤養分,封山育林與風景資源和經濟效益,封山育林規程,封山育林的組織和管理等。
版次:1-1
出版時間: 1994

作者簡介

徐化成, 森林生態學家。奠定了中國林木種群生態學研究的基礎, 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林木種子區劃工作; 開拓了森林干擾生態學的研究; 並率先進行了景觀生態學研究, 出版了《景觀生態學》; 提出和論證了中國生態林業的理論框架和內涵。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森林生態學》通用教材。
1929年10月25日 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後蒲泊村。
1948-1950年 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習。
1950-1953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森林系和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系學習。
1953-1971年 在北京林學院森林學教研組任教。
1969-1977年 在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生態造林教研組任教。
1977-1985年 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任引種研究室副主任、種子研究室主任和北方林木種子檢驗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1985年 在北京林業大學任生態教研組主任、生態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學學科帶頭人。

主要論著

1 徐化成.森林學(上、下冊).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61.
2 徐化成, 鄭均寶.河北承德地區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林業科學, 1963, 8(3): 223~237.
3 徐化成.華北低山區側柏混交林林學特性的研究.林業科學, 1978, 14(3): 21~30.
4 徐化成, 易宗文.華北低山區土壤水分季節變化以及與林木生長的關係.林業科學, 1979, 15(2): 97~104.
5 徐化成, 孫肇鳳, 郭廣榮。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種源區的劃分.林業科學, 1981, 17(3): 258~270.
6 徐化成, 郭廣榮.油松生物系統學的研究.林業科學, 1982, 18(3): 225~236.
7 徐化成, 孫肇鳳.油松種群地理分化的多變數分析.林業科學, 1984, 20(1): 9~17.
8 徐化成, 唐謙.油松地理變異的初步研究.北京林學院學報, 1984, (2): 57~72.
9 徐化成, 唐謙.油鬆氣候生態型的研究.林業科學, 1986, 22(1): 10~20.
10 徐化成.油松不同生態型適應性的研究.北京林學院學報, 1987, 9(1): 111~123.
11 徐化成, 唐季林.油松種子發芽生態學和種源的關係.林業科學, 1989, 25(6): 57~72.
12 徐化成.林木種子區劃.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0.
13 徐化成.美國新林業學說的理論和實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1,
13(4): 105~111.14 徐化成, 唐謙, 李長喜.油松不同生態型在京西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長表現.林業科學, 1991, 27(6): 582~588.
15 徐化成.林業的目標、原則和發展道路.世界林業研究, 1991, 4(1): 29~35.
16 徐化成.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較評價.世界林業研究, 1991, 4(3): 50~56.
17 徐化成.油松地理變異和種源選擇.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
18 徐化成.關於人工林的地力下降問題.世界林業研究, 1992, 5(1): 66~73.
19 徐化成.油松.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3.
20 徐化成, 杜亞娟.興安落葉松落種量和幼苗發生動態的研究.林業科學, 1993, 29(4): 298~308.
21 徐化成, 范兆飛.興安落葉松原始林年齡結構動態的研究.套用生態學報, 1993, 4(3): 229~233.
22 徐化成.森林的價值觀.世界林業研究, 1993, 6(4): 14~20.
23 徐化成, 鄭均寶.封山育林研究.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4.
24 徐化成, 范兆飛, 王勝.興安落葉松原始林林木空間格局的研究.生態學報, 1994, 14(2): 155~160.
25 徐化成.大興安嶺北部林區原始林景觀結構的研究.見: 盛煒彤, 徐孝慶主編.森林生態學會論文集.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7~121.
26 徐化成.景觀生態學.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6.
27 徐化成, 班勇.大興安嶺北部興安落葉松種子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種子庫的持續性.植物生態學報, 1996, 20(1): 28~34.
28 徐化成, 李湛東, 邱揚.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原始林火干擾歷史的研究.生態學報, 1997, 17(4): 337~343.
29 徐化成, 鄭均寶, 秦勇等.關於生態土地分類及其在林業上的套用前景問題.林業科學, 1998, 34(1): 1~8.
30 徐化成.中國大興安嶺森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編輯推薦

森林景觀的研究其內容包括森林景觀結構、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森林景觀動態及群落生態效應、森林邊際效應及動態、森林景觀格局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森林景觀生態研究是我國開展景觀生態學研究較早的領域之一,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彭小麟於1991年就提出森林景觀中的邊緣效應影響問題;而徐化成(1994)、劉先銀等(1994)則是林業工作者中較早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套用到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中的學者。之後,以郭晉平等人為代表的課題組開展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森林景觀動態及其群落生態效應的研究》首次對森林景觀生態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也是我國森林景觀生態研究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臧潤國等(1999)則主要探討了森林斑塊動態與物種共存機制及森林生物多樣性問題。此外,馬克明等(1999~2000)對北京東靈山地區的森林景觀格局、森林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劉燦然等(1999~2000)對北京地區的植被景觀斑塊特徵等也都作了一些頗有意義的探索。1995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了徐化成主編的《景觀生態學》教材。1996年5月又於北京舉行了“第二屆全國景觀生態學術討論會”,在會議召開的同時,成立了“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1998年又在瀋陽成功舉行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景觀生態學國際會議”。可以預見,景觀生態學在我國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專家評述

我國封山育林研究進展》:徐化成、劉先銀等(1991~1993),在我國首次套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山海關林場封山育林40年來景觀格局的演變過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封山育林後,景觀要素類型的主要變化是斑塊的破碎、消失、合併、擴大或縮小;斑塊形狀趨於規則;森林島數目增加,總面積加大,形狀指數降低。封山育林後的24年間(1954~1978),灌草群落向灌木林、天然林等轉化十分明顯;24年以後(1978~1991),裸岩向其他類型的轉化顯著;裸岩優勢度值下降,總面積減小。這一研究定量地闡述了封山育林對景觀格局的影響及過程,揭示了長期封山育林可使景觀森林化這一必然趨勢。白育英(2000)通過26年封育與封育前對比,即通過航測相片的對比發現:無論從林班的總體或某一小班看,總趨勢是幼齡林形成近熟林,疏林形成密林,散生林形成疏林或密林,灌木林地和宜林荒山經人為造林措施形成人工林,林分面積增大,林木胸徑增粗,活立木蓄積增大。
徐化成、劉先銀等,研究表明,經過40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該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由7.8% 提高到74.7%。森林覆蓋率的增加來源於天然林(主要是油松林、槲樹林、椴樹林)面積的擴展,灌草群落、天然林地向天然林的轉化以及人工造林,其中封山育林使森林覆蓋率提高52,人工造林提高14.9。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及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進展》:徐化成(1994)、劉先銀等(1994)則是林業工作者中較早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套用到森林景觀生態研究中的學者。

研究目錄

1.安徽省馬尾松人工林氣候生產潛力的初步研究 植物生態學報,1989年 第02期
2.大蜀山馬尾松人工林晴天太陽輻射光譜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中國農業氣象,1994年 第01期
3.山海關林場油松-槲樹林種群結構的研究 中國林學(英文版),1995年 第01期
4.中國的生態環境及自然災害 國土綠化,1995年 第05期
5.生態平衡生態演替 森林與人類,1996年 第01期
6.師心吐蕊──記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畫家李春海 中國林業教育,1996年 第04期
7.生態平衡與人類生存發展 國土綠化,1996年 第05期
8.防治血吸蟲病的新路 國土綠化,1997年 第02期
9.國畫名家聯袂作畫慶回歸 今日中國(中文版) 1997年11期
10.來自綠色的呵護 生態經濟,1998年 第02期
11.垃圾處理要從源頭治理 中國林業,1998年 第10期
12.生物克隆繁殖的基因逐步缺失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13.中國森林生態網路建設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突出成果 中國林業,2003年 第14期
14.傳承森林文化 提升林業品牌 中國林業,2004年 第09期
15.關注森林 綠我中華——全國書畫大賽隨筆 綠色中國,2004年 第21期
16.詩書話生態 翰墨結友誼 綠色中國,2004年 第23期
17.關注森林 凝注筆端 森林與人類,2004年 第11期
18. 茶:“清醒文化”的代表 綠色中國,2005年 第01期
19.青翠竹藤編起中國結——國際竹藤組織在中國的發展 綠色中國,2005年 第0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