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架香廟會

寶頂架香廟會

寶頂架香廟會流傳於重慶市大足區,始於南宋,由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衍生而來。寶頂香會以觀音菩薩為朝拜主神,以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前後四五十天為活動會期(今3至7天),每屆香會香客少則十多萬,多達四五十萬。信眾來自雲、貴、川、陝、湘、鄂、閩、粵等省。

寶頂架香廟會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別具一格的廟會,是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高度結合而綻放的一朵奇葩,2014年11月11日,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頂架香廟會
  • 地理標誌:重慶大足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項目編號:Ⅹ-84
  • 項目類別:民俗
歷史:上朝峨眉下朝寶頂,文化:千年石刻千年香會,影響:一個節會撬動百億資金,祈福:一柱高香全家平安,

歷史:上朝峨眉下朝寶頂

大足寶頂香會起於南宋,是一項歷史久遠的佛事活動和民俗活動相交融的文化活動,距今已有將近千年的歷史。與浙江普陀香會一樣,寶頂香會也是頂禮觀音菩薩、焚香祈福的一項活動。每年的農曆二月內,來自雲、貴、川、渝、湘、陝等地的善男信女,約數十萬人前來進香拜佛,場面宏大壯觀,故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香會自明代以後最為興盛,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榮昌知縣兼攝大足縣事史彰在《重開寶頂山記碑》中記載,“歷代香火最盛,名齊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語。元、明香火震炫川東。”“聞前人言,山寺興廢關係邑之盛衰,寺聖則民皆安堵。”民國25年王化雲視察日記云:佛教勝地寶頂山。由此可知當地與佛教的關聯由來已久。
寶頂架香廟會
2006年,大足首次舉辦以“香焚寶頂,福滿人間”為主題理念的寶頂香會,目的在於全面恢復寶頂香會的本來面目,進一步引導寶頂香會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讓全人類充分享受人類與大自然共同創造的福祉。香會節期間舉行的火燒龍、鯉魚燈、腰鼓秧歌等盛大的民間燈舞大巡遊,更讓人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香會節期間,最熱鬧的莫過於農曆二月十九日晚上。子夜時分,觀賞空中焰火,五彩繽紛的焰火將把天上人間連為一體,讓人們去點燃登天的佛心,去巡遊夢幻極樂世界。同時,子時的鐘聲敲響,十萬香客虔誠頂禮,分別在廣大寺、聖壽寺、大佛灣放飛希望、放飛夢想,共同祈禱一個和諧社會,沖天的香火把寶頂香會引向最高潮。
2010年,大足又以寶頂香會為載體,舉辦了首屆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節會以“千年佛都、非凡大足”為主題。節會期間,大足除安排大型文藝演出、盛大佛事活動外,還舉行了金氏世界紀錄挑戰賽、越野車表演等活動,同時邀請了國內外政要、全國宗教界知名人士、影視明星、世界各地寺廟高僧等參加,以此進一步深化佛文化與民俗文化內涵。

文化:千年石刻千年香會

寶頂香會與大足石刻相伴相生。寶頂山寺自唐至明代,均受朝廷敕賜,迄今香火不斷。明代隆慶五年(1517年),寶頂山寺住持悟朝立《敕賜聖壽寺傳燈記碑》:寶頂稱諸山之甲,考其開創於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奉朝廷敕賜三道,以表佛跡之奇。蜀獻王令旨二道,所以嘉天作之美。弘治十七年(1504年)寶頂山曹瓊《恩榮聖壽寺碑》:聖壽寺建自唐,宋熙寧間敕賜今號。
山頂石刻區的大足石刻,擁有千餘載歷史,造像精美,展現宋代石刻藝術精華。伴隨造像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等石刻銘文十五萬餘字,多為金石史中佳品,具有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其實是大足境內摩崖造像的石窟的總稱,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最為集中,是境內最具規模、最有價值、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大足石刻創於晚唐、盛於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並存,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作。石窟造像極為貼近生活,即便是佛像,也帶有凡人的影子,同時隱約表現了中國宗教由“相互對抗”走向“相互融合”的趨勢。
香焚寶頂,福滿人間。有了大足石刻這個歷史載體,才會有如今繁榮的香會節。而香會節又是存活至今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許多傳統美德。香客通過朝山進香的宗教體驗、民俗薰陶和瀏覽觀光,在棄惡向善、淨化心靈、愉悅心情,培育寬容、利人、和諧相處等傳統道德觀念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也對於促進旅遊、繁榮經濟、豐富民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具有直接作用。
如果說寶頂香會源遠流長,綿延近千年而不絕,那么大足的石雕藝術更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公元650年大足境內有了第一尊造像開始,一千多年過去了,鑿石造像的叮噹聲就幾乎沒在這方土地上停息過,而且至今依然有不少捐資造像者。如今,在大足還應運而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用他們手中簡單工具,複製雕刻養雞女、日月觀音等美輪美奐的石雕藝術品。
大足石雕主要以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間生活為題材,唐末五代時期,一批石雕匠師在大足北山雕刻小巧玲瓏的石像數千尊。至宋代,大足石雕匠師世代傳承,雕刻技藝千錘百鍊,造就了大量輝煌的、人性化極濃的石雕藝術作品。明清以來,雕琢技藝相傳。改革開放後,大足石雕藝術從摩崖造像轉為製作城市雕塑和旅遊工藝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觀賞和收藏價值,被稱為“現代文物”,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影響:一個節會撬動百億資金

古時,寶頂香會頂禮觀音菩薩,自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後四十五天均為會期,以農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誕生日,為香會正期,尤為熱鬧。 至今,寶頂香會活動已逾千年的歷史。一年一度的香會文化活動周已經成為大足獨具特色的重大節慶活動之一,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人蜂湧而至,其影響力不斷增強。
自大足石刻被重慶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除了善男信女燒香拜佛以外,更多的是成了世界各國人民旅遊觀光、進行文化交流、領略和欣賞世界文化遺產的勝地。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全國各地到寶頂燒子時香或旅遊觀光者無數。
寶頂架香廟會
香會節特別是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的舉辦,對於促進大足石刻對外宣傳、提振大足旅遊經濟、推動大足經濟社會發展效果立竿見影。如今每年的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大足當地政府都會做詳細的旅遊行銷策劃,成立專門的領導班子、安保隊伍。與此同時,大足在此期間還會舉行美食節、音樂會、文藝晚會、特色商品展銷會、佛教慈善會等一系列活動,在極大地豐富旅遊項目的同時,又更多地促進了大足石刻的對外宣傳。
僅2011年的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就接待了海內外遊客40餘萬人,受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大公報》、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人民網、中國黨建網、新浪網、上海教育、香港鳳凰網、新加坡聯合早報等數十家媒體的高度關注。同時,大足還以該節會為“媒”,與重慶市質監局、香港紫禁城控股有限公司等單位和企業簽訂了7個旅遊合作項目,簽約資金達111.5億元。

祈福:一柱高香全家平安

每逢香會節,寶頂景區總是香客雲集。香客有散客,有團體(專門燒架香的香客)。團體朝山結成架香團隊,少者數十人,多者數百人,各身佩黃袋,腰圍小黃裙,手持黃旗,流星開路,龍燈獅子前導,隨後旗鑼傘帳,九品香燭,聖駕天子,十八學士,十八羅漢,二十八宿,沿途吹打喧騰。
每到一處寺院或城鎮,引香師即領唱佛偈。進入寶頂大佛灣,亦由引香師領隊,唱佛歌(佛偈子),隨眾手捧香,交午後,到聖壽寺獅子壩耍彩龍、游城,再到各殿燒香,最後到山頂維摩朝祈福(表示上“三十三天”)。
架香團隊少時十多個,多時上百個,常常排隊等候至深夜。香客獻彩送匾,許願還願,掛功果等個人活動亦非常擁擠。十九日夜半燒子時香,煤錢化紙無數,爆竹聲震天。香會期間香山場四周攤棚林立,熱鬧之極,香客、商販各色人等雲集,各地也有來此做生意的,買賣興隆。
演戲耍把戲,比武打擂,競賽獅舞彩燈,應有盡有。香會尾期由叫化營唱佛,見什麼,唱什麼,逗眾取樂。香山場四周農民多造樓房,綑紮通鋪,四五人搭一被,供香客短暫歇宿,此去彼來,一夜可接待香客三五輪次。也有打鑼鼓者,提香籃者,受顧於香客。附近農民靠香會收入可維持半年生活。
解放後寶頂香會冷落數十年。八十年代聖壽寺對外開放,寶頂香會再度興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各地到寶頂燒子時香或旅遊觀光者數以十萬計。大小車輛絡繹於道。寶頂香會為禮佛活動,也具有春遊、夏遊、秋遊、娛樂、商貿性質,對大足經濟文化民俗有相當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