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輪寺塔,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寶輪寺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故稱仁壽建塔。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築,塔體為木塔。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寶輪寺塔(磚塔)。因其塔內回聲類似蛤蟆的叫聲,俗稱“蛤蟆塔”。
寶輪寺塔為13級疊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周長21.6米。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使得塔身外形呈拋物線狀。每層塔身分別闢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寶輪寺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橋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
2001年6月25日,寶輪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輪寺塔
- 外文名:Bao Lun Temple Pagoda
- 別名:蛤蟆塔、三聖舍利寶塔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
- 建造時間:隋仁壽元年(601年)初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建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文物編號:5-0338-3-144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建築特色,結構,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91年7月一11月,文物部門對寶輪寺塔進行修復,並以建造於金大定十一年(1181年)的沁陽天寧寺塔為參照,除塔體未能扶正外,餘部均恢復原來形狀。
20世紀90年代末,三門峽市重新對寶輪寺塔進行維修,修正了因塔基活動而有些傾斜的寶輪寺塔。
建築特色
結構
寶輪寺塔為13級疊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周長21.6米,塔的正面刻有“三聖舍利寶塔”的塔銘,又“叫三聖舍利寶塔”。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每層塔身分別闢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
寶輪寺塔塔門面南,平面作正方形,是用36×17×5.5厘米的青灰磚一順一丁砌成,磚與磚之間用白灰粘合,灰縫較細。塔身第一層南壁辟一半圓形單券拱門,門高0.91米,兩米多長的甬道與略呈方形的塔心室相連,室頂用疊澀磚砌成四角攢尖形。室北壁砌有小龕,塔身的東西壁外面各有一龕,西壁龕內有一唐代殘石經幢,上雕有一佛二菩薩像;東壁龕內原有一石刻造像,今已不存;北壁上開門,門內為方形小室,在周回的室壁上凹砌腳蹬,可從此上到第二層的塔心室。第二層塔心室長1.17、寬1.14、高2.06米,塔心室四面牆上件有一個半圓形拱券門,門內各有一個方形小室,室內和塔;心室的項部都是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砌成的攢尖形藻井,塔自第十層往上均做成實砌,除第三層有塔心室和供人攀登至上一級的小方室外,其餘各層的平面布局均同第二層。
寶輪寺塔各層檐上均未施平座,只用疊澀磚層層挑出。一至四層的塔檐下砌有一層拔檐磚,上面砌菱角牙子磚兩層和疊澀磚七層,檐口上再砌五層反疊澀磚。五至八層的塔檐下的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的層數稍有增減。第九層以上的塔檐下有拔檐磚和菱角牙子磚各一層,疊澀磚五層,檐之上部砌反疊澀磚五層。每層塔檐下有風鐸(鐵鈴為復原物),角檐斷面呈三角形的角梁。
特點
寶輪寺塔外形為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橋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是比較特殊的塔形,外形呈拋物線狀,風格典雅,結構堅實。
文物遺存
寶輪寺塔塔身第二級正面嵌一塊40×30厘米的石刻塔銘,中央豎刻陰文“三聖舍利塔”,右上方陰文楷書“大定十六年四月五日起塔十七年五月初八日峻工”,由此可知該塔建於金大定年間。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據民間傳說,塔內原有一對金蛤蟆,叫聲洪亮。後來,有人將雄金蛤蟆盜走,只剩下了一個雌蛤蟆,響聲不如從前洪亮了。其實,蛙鳴之聲出自回聲原理。
遊人立於寶輪寺塔四周數丈,叩石、擊掌,會聽到“呱呱呱”類似蛤蟆的叫聲。叩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越逼真、越響亮,故俗稱“蛤蟆塔”。
研究價值
寶輪寺塔是回音建築中歷史較悠久的的建築之一,其結構和建築方法不同於於其它地方的金塔,有著重要的建築歷史、文物及佛教研究價值。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寶輪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寶輪寺塔,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
寶輪寺塔
開放時間
夏季8:00-18:30 秋季8:00-18:00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信息
三門峽市內乘公交1路、2路到陝州風景區站下可到,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