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蓮街(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境內道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蓮街,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境內道路,為茶馬古道川藏線組成部分,現存長約1000米的寶蓮街驛道。

寶蓮街原名土漕口,是當年瀘州城上東大路下走重慶、上行成都的必經之道。區域內現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寶蓮街老街,蔣兆和先生故居等人文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蓮街
  • 地理位置: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
  • 長度:1000 m
  • 原名:土漕口
歷史沿革,文化特色,傳承保護,

歷史沿革

寶蓮街原名土漕口,是瀘州城上東大路下走重慶、上行成都的必經之道。州官為了迎送朝廷來瀘巡察的官員,便在土漕口處建了一個接官亭,又沿土漕口至轉角店、十字頭、過江樓修整道路,鋪上青石板。後來,老百姓就稱這條路為官道。
老街長約1公里,人們以街為市,為方便進出瀘州城的行旅、商家、小販、讀書人,開了草鞋鋪、棧房、茶館、酒館、飯館、煙館、小食雜店,再後來又有了鐵匠鋪、騾馬店、藥鋪、裁縫鋪、大小貨棧、堆場,各種農具、百貨、布匹、鹽、茶、米、酒、醋、油應有盡有,成為小市一條繁華的大街。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仲春的一天,有僧人募化而來,王母平日吃齋念佛,希望子孫事業有成,舉家平安,便當即將府上一處老宅捐出修廟。寺廟修成之日,有番僧手持千葉寶蓮來賀,人們將寶蓮視為祥瑞之物,遂以寶蓮為寺名。
王藩臣為朝廷御史,捐地建寶蓮寺。人們為紀念此事,將這條大街改名寶蓮街。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鄉紳、百姓在小市轉角店口建有“御史坊”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在望東樓門口又立“御史世家坊”。王藩臣為感謝鄉里,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為烈女黃龍英建“黃烈女坊”,為王琮建“百歲共坊”於石洞場口上。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州官陳五典和太史公董新策得知王藩臣之母舍宅廟而得千葉寶蓮的傳聞,欣然潑墨揮毫,題刻詩文為記。
鹹豐二年(1852年),州官李世彬在重修寶蓮寺碑記中記述了寶蓮寺的來歷。
區域內現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寶蓮街老街,蔣兆和先生故居等人文資源。

文化特色

寶蓮街有文字記載以來,已經400多年的歷史了。走進這條老街,猶如回到久遠的明清時代,S形的石板街上有小橋、有水井,居民住家一邊靠山臨溪,一邊是依岩而建,木板房、木門窗、一樓一底,前廳做生意,後屋堆放物品,樓上住家,店鋪一家挨一家,鄰里和睦,生意興隆。每天雞鳴開店,二更時關門,忙忙碌碌,日子也紅紅火火。
寶蓮街
寶蓮街

傳承保護

根據《瀘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30年)》,該街將被打造為以酒文化為核心,以酒坊街巷為特色,兼具休閒、娛樂、度假及酒坊體驗、名人故居觀光等功能,並為學士山配套服務的人文氣氛濃厚、“酒香四溢”的酒文化民俗歷史街區,成為瀘州酒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特色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