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寶真觀亦名養馬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這裡群山擁抱,金水環繞,風景優雅,為新安東北部著名古觀。建築面積2553平方米,整座建築坐北朝南,有文昌殿、老君殿、玉皇殿、三皇洞、斗母閣等五重建築。現存正配殿8座,廂房27間,一座戲樓。均為硬山式建築,灰色布瓦屋頂,木結構件,整座建築氣勢雄偉,其總體結構完整。寶真觀對於研究唐代的建築藝術、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安寶真觀
- 地理位置:河南新安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20公頃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寶真觀、猶龍寨、養馬瀑布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猶龍寨,
歷史沿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東垣併入新安,東垣自此廢。東垣縣共存在237年。宋高宗天會五年(1127年),北宋亡,此地屬金,當地人據寨抗金。明代實行里甲制,養馬屬界村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此地為東北鄉養馬牌,下轄養馬、梁家村、南崗、蔡莊四村,144戶,牌治在養馬寨。民國十一年(1922年),新安縣劃分為六個區,其中東區駐養馬觀,轄今五頭鎮、磁澗鎮及正村鄉東部。民國十九年(1930年),新安縣並設為五個區,改東區為第二區,仍駐養馬觀,轄21鄉、1鎮、168村。其中的博愛鄉駐養馬寨,轄13村。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黨推行保甲制,第二區轄31保,365甲,4278戶,37650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新安縣由五個區並為三個區,一區駐縣城,二區駐養馬觀,三區駐甘泉嶺。養馬此時為新安三大政治中心之一,轄51保,540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軍進犯豫西,新安淪陷。中共地下黨在養馬觀召開秘密會議,在這裡成立中共新安縣臨時縣委,張祝良任縣委書記,趙保順抗日武裝大隊大隊長。日偽時期,新安縣設三鎮四鄉,政權駐地由養馬觀轉五頭街。1947年,新安第一次解放,新安縣設五區一鎮,養馬歸四區管轄,四區駐五頭街。解放初期,此地為五頭區養馬鄉,後取消鄉建制,歸五頭公社管轄。今屬新安縣五頭鎮管轄。
建築布局
寶真觀位於猶龍寨南坡,金水河與西溝河交匯處,因秦王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在此養馬,因此又俗稱養馬觀。這裡群山擁抱,金水環繞,風景優雅,為新安東北部著名古觀。現存建築面積2553平方米,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存房10座,27間,戲樓一座,均為硬山式建築,灰色布瓦屋頂,木結構件,整座建築氣勢雄偉。其總體結構完整,對於研究唐代的建築藝術、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據《新安縣誌》及觀眾碑文記載,此觀建於唐貞觀三年,並於明代正德九年、清代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五十一年、道光十五年、鹹豐十二年、宣統三年重修。寶真觀背依猶龍寨,面對金水河,以戲樓至斗母閣為中軸線,分布五重院落,並依據地勢高低,呈錯落有序狀。寶真觀山門外有戲樓一座,每逢農曆二月十二,山門外舉辦廟會,四周村鎮上萬遊人參加,附近劇團在此演出大戲,每次演出三天,觀者甚眾。其次遇重要節日,也上演戲曲。山門外有下馬石,進關官員富紳,都須到此下馬。進入大門是第一重院落,正面有引殿三間,座基比大門高出二尺,院落狹長。引殿兩側各有配殿,東配殿有小鬼推磨塑像,西配殿有龍爪王小塑像,給人以肅穆恐怖之感。穿過引殿,進入二重院落,正北是寶真觀主殿老君殿。老君殿坐落在三尺高的月台之上,有軒窗紅柱,十分莊重。東西各有配殿一座,廂房一座。東廂房前有千年古柏一株,高約7米,圍長約3米有餘,相傳為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植,人稱唐柏。老君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李耳塑像,背有石碑六通,記載歷次重修寶真觀規模、經過。老君殿後牆西側有一跨院,相傳為財神殿。老君殿後是玉皇殿,闊三間,門上方有磚雕匾額,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香火昌盛。玉皇殿後,是三間青磚窯洞,叫三皇洞。為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之所。也有說供奉黃帝、伏羲、神農三皇。三皇洞西,有一院落,傳為道長所居,是為道長院。院中有水井一,有道士廚房三間。道長院後,又是一院,東、北、西三面有窯洞九間,傳為道士、道姑居所。三皇洞後是斗母閣,這裡供奉三聖母像,闊三間,背依猶龍寨,閣頂與寨頂平高。這裡地勢最高,舉目遠望可觀寶真觀金水河全景。寶真觀中,石碑甚多。有明代正德年間重修寶真觀碑記一塊,清代重修寶真觀石碑五通,有重修寶真觀四周民眾捐款名錄碑四通,有“清例封奉政大夫斗齊王先生懿行碑”一通,另有殘碑數通,有散失於四鄉村鄰石碑數通。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安縣文物單位曾給這些石碑做過拓片,應存文物管理單位為是。明清時期,寶真觀道士道姑甚多。五四運動後,科學與民主思想傳播到這裡,附近青年學生隨於1922年,搗毀神像,在寶真觀里舉辦養馬初小,從此道教勝地轉變為教書育人的勝地。
猶龍寨
猶龍寨位於五頭鎮廟上村與梁村之間,金水河與西溝河在這裡交匯。寨體依據地勢形成東西北三面懸崖峭壁,周圍是高數丈的土崖,易守難攻。金水河從北、東、南繞寨而流,西面是西溝河,所以形成四面碧波綠水蕩漾的景象,不但美化了環境,同時也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南面為一緩坡,千年道觀寶真觀就建在這裡。因寶真觀是以祭祀道教始祖老子,因孔子拜訪老子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猶龍寨”之所以而得名。後因尉遲敬德在此養馬,所以俗稱養馬寨。猶龍寨的寨門向東,為園拱城門式結構,以青磚表起,寨牆頂端有無數寨垛,為匪盜攻寨時護寨所用。寨門為木質結構,表面裹有鐵皮,上有四排巨大門釘。門洞上方有一青石匾額,上書“猶龍寨”三個大字,魏碑體,是康熙年間新安名人所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因陰雨連綿,寨門年久失修,匾額自然落下,置於路邊多日,無人管理,後為西坡王姓人家收藏。進入門洞,是一巨大院落,根據地勢由分為三小院四區,共十八孔土窯洞。這裡既是匪盜來時四鄉村鄰逃難藏身之地,又是長期抗匪民眾藏儲糧食之所。千百年來,每當亂世之時,匪盜四起,四周民眾便湧入寨院中,關閉寨門,有年輕壯丁守護寨門。另有護寨隊自衛隊站於寨牆之上,用弓箭土槍射擊攻寨匪盜。當時民眾把這些匪盜流寇統稱為“刀客”,把刀客來時全村人湧向寨院叫“跑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養馬地區,民眾拖兒帶女全村人“跑反”躲入寨中避難的情景,當地老年人還記憶猶新。在三院四區十八孔窯洞的頂部,也就是寨頂。這裡是一個由幾十畝地大的開闊之地,沒有任何植物,只有荒草大深,貌是一個小草原,卻也像養馬放牧之地。在寨頂草原的西北角,有一高三丈、寬十丈的高土台,這便是抗拒匪寇時的瞭望台。每當匪寇來犯時,守寨壯丁可站在這裡瞭望敵情,指揮民眾轉移,指揮守寨戰鬥。清末民初,天下大亂,戰禍不斷,巨紳富戶紛紛登寨避難,最多時千人以上。據東頭東高村趙登雲回憶:“1944年日本鬼子侵占新安縣時,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兇殘之極。當年我僅14歲,親眼看見日本鬼子在我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一生都不會忘記的。那時駐紮在新安縣城的日本鬼子和漢奸,經常從縣城出發,路經東高村到五頭村進行掠奪。他們途經的東高村嶺,正是我家所在地上南溝,日本鬼子每次路過這裡時,總是先向我村開槍掃射,全村百餘戶百姓為躲避日本鬼子,總得拉著牲畜、封門閉戶離開村莊往西北各村逃難。我的父母帶領我和兄弟姊妹全家,拉著家裡的一頭驢跑到養馬寨上避難。”說明戰亂時到養馬寨避難的民眾涉及廟上、梁村、中嶽、倉上、馬荊扒、高村、亮坪等村,其作用不言而喻。古寨是戰爭年代,人們利用有利地形,建在地勢險要之處,用於屯兵,防禦外敵入侵的戰略防禦工事、軍事據點。大多數的古寨採用堅固耐用的條石為材料。大多興建於南宋末年、明末清初以及民國時期,當時的漢民族為了抵擋蒙古族和滿族的軍事進攻,修建了眾多的古寨和城池。民國時期,這些古寨、城池又成為地主、土匪等的庇護之所。各種各樣的“城寨”,除了軍事上的防禦功能之外,也為保護一方百姓免受外族侵襲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