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嶺花生

寶嶺花生

寶嶺花生,是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的傳統名優特農產品。“瑪坑寶嶺花生”獲得國家地理證明商標。

寶嶺村距周寧城關50公里,距瑪坑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東與福安溪潭毗鄰,南與寧德赤溪接壤,清朝時期屬寧德縣十四都回龍境,民國時屬寧德鹹杉鄉,民國37年(1948年)9月,寧德縣劃出鹹杉鄉包括寶嶺在內的127.5平方公里區域歸周寧縣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嶺花生
  • 產區:福建省 周寧縣 寶嶺村
  • 寶嶺村:距周寧城關50公里
  • 特色:吃再多也不上火,越吃越好吃
發展歷史,軍事,經濟,

發展歷史

寶嶺村的居民大多姓張。據族譜記載,福建張氏始祖張岩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官拜福建處置使。公元893年,王潮乘黃巢起義軍起義之際,率兵南下,張氏先祖岩公四子張睦公隨王入閩。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張氏千二公遷居福州烏石山,之後闐十公遷居甘棠,萬二公遷居穆陽。穆陽環山拱翠、碧水長流、良田萬頃,正是創業的好地方。萬二公在穆陽張街頭辛勞數十年,開墾出大片耕地,沒想到穆陽溪的一場大洪災無情地奪走了一切,先祖痛定思痛,決定另尋沒有大溪流、沒有水災的地方拓居。於是,後裔開平公由穆陽遷居高山上的七步後洋。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氏一族遷居鄰近的小郭洋,明宣德二年(1427年)其後裔又遷居大郭洋。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張金武公由大郭洋拓居瑪坑張家山。三十五年後的一天,張家放養的耕牛外出覓食一夜末歸,第二天張氏尋跡來到下半領牛眠之所,只見這裡天光雲影,山明水秀,林海蒼茫,風光無限。東面的黃仙峰巍峨聳立,西面三山拱翠,形如筆架;南面獅子峰雄岠;北面層巒如臥牛。先祖大喜,於清乾隆八年(1744年)遷居半領,架屋造田,生兒育女,這就有了半領樓村,後來改為寶嶺。

軍事

從山腳下的杉洋村出發,沿著阡陌之間的硬化村道一路盤山而上,在海撥680米的牛眠寨吳法祖仙公廟轉個彎,一幅美麗的畫卷瞬間鋪展在眼前。只見綠意盎然的茂林修竹之間,片片梯田已開始泛黃,層層茶壠在山崗上千迴百轉見首不見尾,近百座青瓦黃牆的土木屋依山而建,裊裊炊煙在晨曦里格外氤氳。走到村前發現,村道旁、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甚至屋頂都曬滿了花生,老人孩子在家門口摘花生,主婦洗曬花生,男人則挑著花生纓上山肥田。
每每提及村莊的發展變化,村裡的老者總是感慨萬千。解放前,幾乎各村都有一部血淚史,這高山上的寶嶺村日子更加艱難。第一難就在於缺水。傳說村外原來有一個山寨叫眠牛寨,住著幾百人,日常伙夫要到山下挑水。公元1732年,官兵攻打此寨,頭領看此山易守難攻,但料定山上無水,就採用圍而不打的策略。官兵包圍了三天,山寨內早已斷水,在危急關頭,寨主的使女有了計策,她把眾人的衣服被子在小便里浸濕,然後成片地晾曬,官兵頭領看到此景,誤以為山上水源充足,只好鳴金收兵,山寨里的人吃一塹長一智立馬撤往別處。因為缺水,村里絕大多數是旱地,靠種地瓜度日。為了生計,村民學回造紙工藝,利用毛竹資源生產粗紙,造紙工人的手因為長時間浸泡在鹼水中,經常脫皮、潰爛,有些人患上嚴重風濕病,慘不忍睹。
土匪的襲擾也讓村民苦不堪言。解放戰爭時期,寶嶺村民與土匪地霸及國民黨黑勢力展開了殊死抗爭,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福安廉村的陳宜松早年加入了紅軍隊伍,在他的影響下,寶嶺村的張浩誠、張蘭賜、張蘭根等二十多人先後參加紅軍鬧革命。話說鄰近的杉洋村出了一位匪首叫王貴生,專門以保護各村為名在鄰近各村招兵買馬,只有寶嶺村一個沒去。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間,王貴生探明寶嶺村有人參加紅軍,乘村民都上山挖地瓜、曬地瓜米的時候,糾集了200個匪徒,氣勢洶洶地來到寶嶺,頓時槍聲陣陣,瓦片紛飛。張浩誠等人立即集合隊伍,利用自製的神銃、鳥槍、土炮、砍刀抵抗土匪,戰鬥從午後一點打到三四點,由於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土匪衝進村莊,肆意燒殺搶掠,點燃房屋三座,重傷二人,打死村民張蘭富。正在危急關頭,一聲怒嚇劃破山谷,“兔崽子們,把槍放下!”來者何許人也,原來是本村的張妙鳳,嫁給杉洋的詹齊為妻,而詹齊正是王貴生的乾爹。張妙鳳得知寶嶺被燒,踏著三寸金蓮趕回老家,制止了血腥的屠殺。土匪心不甘情不願地撤走時,殘忍地將張蘭富的首級拿走。隨後,鄰近的後貝樓、斤竹崗等村民火速趕來救火,張蘭根因傷過重,在福安毛洋岔紅軍營地治療無效死亡,最後,全村籌錢買回張蘭富首級,與遺體一同安葬。

經濟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張浩誠帶部隊到安德縣(紅軍在福安、寧德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寧德官嶺村留宿。沒想到此時的官嶺村早已暗藏殺機,特務一邊假腥腥地熱情款待紅軍,用美酒灌醉張浩誠等人,一邊調集寧德十六台的國民黨部隊連夜匯集到這裡,天亮時已將紅軍團團包圍,又是一場血腥的大屠殺,不知有多少紅軍戰士慘死在睡夢中,其中,寶嶺村的紅軍被打死四個,張浩誠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村民真正當家作了主人,黑惡勢力被徹底清除,籠罩在村民頭上的陰霾消散了,村民早出晚歸安心生產。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解決缺水問題,村民自力更生用了二年半時間,從黃仙峰山下的後貝樓村修築一條長1.5公里,寬0.8米水渠,源源不斷地把水引到村里,不但修建了小水電站,還新增了600多畝水田,村民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後,寶嶺村民發揮本村土質好、日照時間長等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和花生種植。茶園面積增至800多畝,生產的早春毫、黃金貴等優質茶讓村民增收不少。近年寶嶺小花花生的好名聲不脛而走,村委順勢成立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商標,已有270多年歷史的寶嶺花生不變的是好品質,變化的是身價。突然想起去年的寶嶺鹹花生的味道,口感細膩,綿糯鹹香,回味無窮。忍不住隨手拿了一粒曬在路邊的生花生,雖然粒小,但非常飽滿,細細咀嚼,清香甘甜溢滿口腔,這是積百年時光、匯天地精華醞釀出的味道,是生津止渴、延年益壽的綠色食品,難怪市場上供不應求。這時才發現,村周邊的山坡上雜草叢生的地里儘是花生,真不知道這裡面埋藏著多少財富。“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耳畔又響起這首童謠,在鄉親們眼裡,這白胖子分明是真金白銀,是致富的希望。
感謝寶嶺村張明慈老先生為本文提供歷史資料。
寶嶺花生
寶嶺花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