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學

寶學(Study of Baoji)即寶雞之學,是中華文明重要支脈之一。上承炎黃之學、周秦之學、關學延續至今,包含姜炎文化、太公文化、周公文化、諸葛文化、燕伋文化、張載文化等。具有特殊的文化、歷史的雙重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學
  • 外文名:Study of Baoji
  • 全稱:寶雞之學
  • 類型:中華文明文化分支
寶學懸解(代序),歷史淵源,相關書籍(序言),

寶學懸解(代序)

神農本有故鄉 子孫豈容遺忘
聖德教民耒耜 冒死百革親嘗
怵心民瘓救傷 萬代陌阡吐芳
圖片圖片
周原秦嶺在望 慎終追遠炎黃
姜炎文化昭彰 寶學應運熾昌
四方拜倒絳帳 無須暗度陳倉

歷史淵源

顧名思義,“寶學”就是寶雞之學,但這樣理解是很不夠的。寶雞在文化、歷史上的重要作用,顯示出它是華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脈、淵源中宏大的一支。“寶學”是中華文化中可寶貴的一個分支。陝西和河南是黃河流域文明薈萃的中心,從歷史文化清晰的源流條貫上考察,陝西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黃帝炎帝生長於陝西,周秦漢唐的文化豐碑也在這裡聳立。寶雞不唯得天獨厚,亦得史獨厚。細究起來,“寶學”由兩部分組成:以北首嶺為代表的“炎帝祖先學”和以炎帝、姜炎文化聞名的“炎帝學”。北首嶺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直接的上承和後繼在寶雞有清楚的發展線索,沒有斷代,這一點要優於西安和其它一些地方,很了不起。我們是炎黃子孫,炎黃還是北首嶺先民的子孫。北首嶺的遺骨價值未可限量,應該得到很好的尊重和研究,在寶雞,確定為人類史前遺址的已超過七百多處,基本上都是8000—4000年前的遠古先民遺址。這裡的文化積澱非常深厚。
黃帝生長於黃土高原,葬於橋山。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徵。炎黃文化是聯繫華夏子孫的精神紐帶。炎帝的誕生地就在寶雞。這裡有充分確
鑿的史料、考古發現及豐富的民間傳說證明。“姜炎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記錄反映先民們開創農業文明的歷程。炎帝教民耒耜,耕種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史,炎帝發明了醫藥。炎帝還製作五弦琴,開中國原始音樂舞蹈的先河;他還以日中為市,進行貿易活動。炎帝為救民而獻身的聖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他的功德在於哺育了一個民族,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橫貫寶雞南部的秦嶺,古代通稱華山,華夏族的名稱由此而來。中華民族的根就在這個地方。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海外的尋根熱,實質上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對民族文化的感情。“姜炎文化”發揚光大,應該有“小子安敢讓也”的使命感。
姜炎文化孕育了生長於斯的周文化和秦文化,寶雞是周秦文化的濫觴之地。
扶風、岐山歷史上稱為周原,是周人棄豳遷岐後的活動中心,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周原朊朊,堇荼如飴”。岐山、扶風一帶的姜螈廟、公劉廟、三王廟、周公廟等遺址均反映出周禮的出現確與此地歷史風俗有密切關係。岐山縣京當鄉有西周墓葬區、宗廟建築區,扶風縣有居住區、制骨、制陶作坊。在歷史上周原便以大量出土青銅器而享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漢宣帝時這裡出土有尸臣鼎,此後出土的堪稱國寶的重器有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禹鼎,還有史牆盤。青銅器是周文化的重要代表內容。在岐山、扶風也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的甲骨與殷墟卜辭文字大致相同。“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周人滅商後,周公制禮作樂開啟周代文化之盛。所謂禮樂教化,就是禮主外以導其志,樂主內以和其性。“周崇文德”的精神內涵,後經儒家的大力提倡成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周公分封諸侯,周文化走向全國。伯禽封於魯,周文化東漸到魯國。過去,作為中華文化共性的魯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孔子,考究起來,他仍是流,不是源。我比孔夫子幸福,他西行不到秦,於是他就補課:“吾懼也夫,不復夢周公矣!”先秦諸子的學問也是在周代禮樂文明的基礎上,有破有立,革故鼎新創造的。周王室東遷後,秦人由西向東戈矛袍澤,開創鐓基,逐漸居有周人故地,並“收周余民”發展了生產力。在不斷的征戰過程中,形成了武風烈烈的文化特徵。這裡最早有關秦人活動的考古發現是唐朝貞觀年間在陳倉古道所得的十面石鼓;鼓身上有六百七十多個大篆字,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第一文物”。韓愈、蘇軾、郭沫若都有題頌之作。這個“千古之謎”至今仍吸引著學者們的強烈興趣。鳳翔的秦都雍城遺址,共有25個秦公大墓,現在只有秦公一號大墓作了挖掘。秦穆公依靠這裡,“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與山東國家爭鋒並成為春秋霸主之一。戰國時代,秦人以不竟的開拓精神進取東方,國都逐漸東移;最終兼併六國,建立起封建大一統的秦王朝。秦人尚武、尚大、重利的文化內容影響深遠。
秦文化開啟了漢文化,是漢文化的“帽子”、序曲。《漢書》、《史記》凡講到漢代的各項制度,從經濟、政治以至文學藝術,總是講“漢承秦制”、“秦制漢循而術革”等。
東漢的馬融是著名學者,經他的倡導和傳播,才確立了古文經學在東漢學術界的地位。扶風的絳帳馬融講學的地方,鄭玄當年向馬融求教後就偷偷地溜之乎而東返。馬融哺育了鄭玄,所以才有禮樂東漸之說。
扶風的法門寺也不簡單,是唐代佛教文化的典型。前年我去那裡,主持澄觀法師要我做一對聯。我即席撰聯:
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
門、無門、無無門、入無無門
“無”不讀無,而讀“末”,即“南無阿彌陀佛”的“無”。
法門寺創設於東漢,唐初改名法門寺,是唐朝皇家的御用寺院。法門寺地宮珍寶的發現,不僅是佛教界的幸事,其意義可與秦兵馬俑的發現比肩。法門寺發現的秘色瓷,填補丁中國陶瓷研究上的一個重要空白;地宮珍寶中的工20件金銀器皆代表唐代金銀器的最高水平。
我在為《炎帝’姜炎文化》一書的題辭中說:“余敢預言’。至21世紀,凡治文史者,如不諳‘寶學’,定非飽學之士。”“寶學”在理論上、實踐上都將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相關書籍(序言)

1992年2月
寫在《中華根與本》出版前
放在讀者面前的這冊《中華根與本》(原名〈中華民族文化之根與本>),如嚴格正名,應為〈中華根與本〉(炎帝卷)。連“炎黃”這個複合辭,過細捉摸,炎是炎、黃是黃,剖而析之,也不難提出問題.
說“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的;說中華民族就是炎黃子孫,那肯定是錯的。
“國”,者古稱“城”或“邦”, “中國”初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我國古稱“華夏”,今日“中華”。如擇出中、華、夏諸字,加以詁釋,細加咀味,望文生義,俱涉嫌“以偏蓋全”也。
單說“中國”一辭在我國古文獻中就有諸多含義;或指京師(首都),或指中原地區;或指內地;或指諸夏族和漢族居住的地區;或指中原王朝。我國歷史上不曾有過一個王朝或政權定“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定“中國”為國名的簡稱者,始於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中華民國”和當代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多民族的偉大國家。在民族大家庭中,我們的兄弟民族不論歷史長短、人口多少,都理所當然是平等的,都是中國人。都有權研究本民族文化的根與本,並有權納入中華根與本這一命題的系列之中……
文懷沙題記
1997年6月18日子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