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民俗/靖江活寶卷文庫

寶卷民俗/靖江活寶卷文庫

寶卷是一種古老的“韻散相間、講唱結合”的說唱文本,源於唐代佛教俗講,明清年間盛極一時,後日趨式微。《靖江寶卷》數百年生生不息、古風猶存,專家學者譽其為民俗民間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卷民俗》以《靖江寶卷》為對象,開創性地將其置於民俗學視域進行分析研究,展示古代民風民俗,探尋社會變遷軌跡和民俗文化源流。因寶卷里的民俗事象往往表現得零碎而不系統,《寶卷民俗》雖涉及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等諸方面,但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民俗學著作,正因為特殊,愈發彰顯其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學術價值。 寫作者黃靖生於靖江,長於靖江,鐘情、痴迷《靖江寶卷》,多年致力於挖掘、弘揚寶卷文化,孜孜不倦、頗有建樹,已出版散文隨筆集《寶卷筆記》。《寶卷民俗》是作者解讀、研究寶卷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中國第一部研究寶卷民俗的專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寶卷民俗/靖江活寶卷文庫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頁數:443頁
  • 開本:16
  • 作者:黃靖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460139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靖編著的《寶卷民俗》以“靖江寶卷”為對象,開創性地將其置於民俗學視域進行分析研究,展示古代民風民俗,探尋社會變遷軌跡和民俗文化源流。本書雖涉及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等諸方面,但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民俗學著作,正因為特殊,愈發彰顯其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黃靖,1949年5月出生於江蘇靖江。

1968年3月入伍,隨鐵道兵某部參加成昆、襄渝、青藏等大動脈的建設,1983年1月轉業。長期從事軍隊和地方的宣傳文化工作,曾任副營職宣傳幹事、中共靖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靖江市文聯主席。

堅持業餘寫作,已出版散文隨筆集《山的況味》、《鐵色年華》、《遙望崑崙》。花甲之年從零起步,研修宗教、民俗、民間文學、俗文化史,致力於挖掘、弘揚寶卷文化。參與編輯《中國靖江寶卷》、《靖江寶卷研究文獻資料》(第一輯)。2009年元月在《靖江日報》開設《講》專欄。2011年6月出版第一部品讀、研究寶卷的專著《寶卷筆記》。

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泰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靖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靖江寶卷研究會秘書長。

圖書目錄

追尋自信——自序《寶卷民俗》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生產民俗
第二節 漁業和捕獵民俗
第三節 工商民俗
第三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節 服飾民俗
第二節 飲食民俗
第三節 居住民俗
第四節 交通民俗
第四章 社會組織民俗
第—節 宗族習俗
第二節 社區習俗
第三節 寺廟習俗
第五章 江湖民俗
第—節 江湖社會
第二節 江湖中人
第三節 江湖活動
第六章 人生儀禮
第—節 誕生禮俗
第二節 婚姻禮俗
第三節 喪葬禮俗
第七章 信仰民俗(上)
第一節 三界崇拜
第八章 信仰民俗(中)
第二節 神仙崇拜
第九章 信仰民俗(下)
第三節 精靈崇拜
第四節 靈物崇拜
第五節 修行學法
第六節 祈福禳災
第十章 民間語言民俗
第—節 民間俗語
第二節 民間歌謠
第三節 民間故事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新婚燕爾,三公子朝朝夜夜在書房誦讀《三官經》,將王氏小姐_人撇在繡樓上。那日,王氏要公子陪她到花園散散心。“她想:‘我把公子騙進花園,將今比古,將古比今,好勸他轉意回心’。”
王氏看到玉蘭花開得好看,就是幾片葉子障眼。她心上著急,把葉子朝下一摘。公子說:“王氏啊,說你聰明么你一點也不懂事,
花開沒得葉來遮,何年何月顯榮華?”
王氏一聽,兩滴淚倒掛下來了——
三少爺啊,我比葉來你比花,花開全靠葉來遮。
三少爺啊,你倒吃素修辦道,我何年何月顯榮華?
“少爺,你來看啊,這·盆花多有趣,只成雙不成單。”
“這就叫雙頭牡丹,要么不開,要開就是兩朵。”
王氏聽到這一聲,止不住腮邊淚紛紛。
三少爺啊,牡丹花開成雙對,我們為何要離分?
三少爺啊,你看看牡丹花的份,陪我迴轉繡樓門。
三公子心倒軟下來了。說:“王氏,你不要哭,我們一同上樓吧!”……一陣狂風,把一朵花吹落地上。公子說:“王氏,你望望看,好好的一對花,就剩一朵啦。這又有一比:我好比修行,你好比作孽。
修行的還在枝葉上,作孽的吹落地埃塵。”
王氏急得沒法,在那指手大罵——
你這個瘟風啊,
我家少爺正要回心轉,你活拆我夫妻為何因。
——《三茅寶卷》
花園散心最大的說頭是玩出了愛情。
丁香小姐盪鞦韆正玩得開心,張大剛箭射白兔闖進花園,兩人一見鐘情。
丁香見說抬頭看,好一個白面小書生。
好像呂布無二樣,猶如張生小官人。
頂平額闊天倉滿,兩耳垂肩是貴人。
丁香一見心歡喜,心中愛慕八九分。
因為花公子讀書格謝公樓,交吏部天官府落秋亭只隔一道圍牆,公子花舜卿聽見高鳳霞主僕對詩,情不自禁以天為題,和了雙鳳—首,
天高搬不動,風吹雲擺動。
雨聲悉悉索,雷聲驚神童。
雙鳳一聽佩服……偷眼對謝公樓一看,喂,花公子小伙子漂亮咧。面如撲粉,小伙子蓋到十來個省,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唇紅齒白,鼻直口方,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牙排碎玉, 額心裡一把珍珠傘,必是扶王保駕人。
雙鳳就想:“呀,這花公子小伙子又好,文才又好,又是忠臣格後代,我雙鳳今年也十八歲了,也不曾有個門當戶對,
只要能和花公子結秦晉,千中意來萬稱心。”
還有比這更離奇的。
書生陶文彬從東書樓掩面跳進王府花園,唯求一死。偏偏遇見王素珍和梅香荷花、海棠賞雪吟詩作對,
王素珍轉動秋波,見到梅花樹下陰涼之處積雪未化,就以雪景為題吟道:“雪地鴉翻好似梨花亂灑墨數點;”
見兩個梅香哼呀哼地對不上來,
陶文彬輕聲說:“霞天雁過猶如鴻頸墜書字三行。”
——《十把穿金扇》
於是,落難書生遇佳人。
公子、小姐在後花園也不全是休閒娛樂、談情說愛,也還有刻苦攻讀、練武的。苦讀如李堯生(《香蓮帕》),苦練如薛剛(《薛剛反唐》),既習文又練武如柳樹春(《八美圖》)。
後花園還演釋善行。蔣彩鸞小姐贈金行乞公子龍官寶。(《文武香球》)奸黨哥哥要想造反,三番五次勸說不得回心轉意,丁素珍就同母親鄭氏在花園起了三問房子,塑起三尊古佛,吃素修道。(《壽字帕》)同樣與善有關,三關總兵鮑青將被奸黨殺害的妻子、兒子埋在花園,義無反顧地踏上復仇之路。(《彩雲球》)
花園裡還遇仙得寶。那日賈氏帶公子黃天化遊園賞花,一陣狂風將公子刮的無影無蹤。原來是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打發黃巾力士將天化掠上高山學法。(《東嶽寶卷》)梅香在花園裡挖到一個鐵匣子,怎么也弄不開,侯月英小姐往匣前一站,“嘭”的一聲自動打開,裡面有明盔亮甲一副、無字天書一本、繡鸞鋼刀兩把……(《文武香球》)
也許花園夜晚過於僻靜,一些惡行在這裡衍生。
其一,強姦。
黑夜暗星鬼作怪,朗朗乾坤出歹人。
酒鬼王方學色膽包天,夜晚在落秋亭,“一把拿雙鳳梅香來抱住,要強逼雙鳳配為婚”。巧遇鮑青,一拳便令其喪殘生。
其二,通姦。
王賽祥在花園乘涼,聽到安童安能來假山石邊唱春腔“十八摸”,不覺動了淫慾。這一對狗男女,就來花園的六秋亭勾搭成奸。
其三,栽贓。 奸黨劉文進毒死假王華,坐夜弄梯子榿起來,將屍體從圍牆高頭背過去,埋在包公家後花園桂花樹腳底落。只要等包文正迴轉皇城,他好上金殿奏本,到後花園拿屍體挖出來做硬證。
凡此種種,有些似乎與民俗無關。究其實,還是當時當地風土人情的生動體現,或者說是民俗的折射。
而今,私家花園早就變身為“人民公園”,但現代版的“花園故事”還時有發生。
上述居住民俗只能代表豪門大戶和較富裕的族群,與貧困一族無緣。寶卷對窮人的居住民俗著墨雖不多,恰也鮮明、生動。
P73-75

序言

追尋自信
——自序《寶卷民俗》
世上的事兒,常常令人不可思議。同一寫作者,研究、品讀同一對象——寶卷,寫作狀況競大相逕庭。
起初,筆者抱著嘗試的心理從事《寶卷筆記》的寫作,“從零開始研讀以往從未涉足過的學術專著”,“邊讀邊寫,情不自禁地便進入角色”。愈寫愈順暢,愈寫愈輕鬆,如魚得水,似虎入林,一些篇章信手拈來,若有神助,有時還自鳴得意,自我欣賞,從而獲得巨大的創作愉悅。因而,未等全書殺青,便雄心勃勃地期待衝擊新的寫作目標——《寶卷民俗》。
按說,有了《寶卷筆記》的寫作,《寶卷民俗》的研究、寫作該是水到渠成,駕輕就熟。但事實恰恰相反,顯得十分生疏,豈止生疏,簡直是煎熬。開篇不足萬言的緒論,居然磨蹭了近兩個月,字字句句都像擠牙膏似的。面對如此勉強而苦澀的寫作,不由得一遍遍向自己發問:
“這是怎么啦?”
“怎么啦?”
是功力問題嗎?是,也不全是。筆者自知學識淺陋,故而對讀書、寫作絲毫不敢懈怠,如此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怎會不進而退呢?
那么,是文體問題?有點兒。相對而言,《寶卷筆記》的寫作靈活自如,立意可深可淺、取材可寬可窄、風格可雅可俗。寫作《寶卷民俗》得循規蹈矩,不談科學嚴謹,至少應全面系統,其難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無論多難,只要硬著頭皮寫下去,終究會登堂入室、得心應手。
顯然,功力、文體都不應成為寫作的障礙。經反省,甚至拷問,發現根本在於不自信。
其實,為寶卷寫作以來,不自信的心理就一直如影隨身,揮之不去。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拙著《寶卷筆記》的一些篇章,不厭其煩地引經據典,有的固然為內容所必需,但也有的純粹是為了壯膽、裝門面,以示作者立論正確,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自卑的表現。
正因為有自卑的潛意識,時不時有片片陰雲掠過心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講經愛好者在寶卷文化領域能有所作為嗎?我的那些感悟能得到讀者共鳴、專家首肯嗎?……文章雖一篇篇出籠,但筆下總覺得底氣不足。每有所得,雖也乘興成文,-但欣喜之餘,隨之而來的便是莫名的困惑,成嗎?對嗎?非得從專家學者那兒找到印證方能釋然。
當然,也並非毫無信心。研究靖江寶卷,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土生土長,熟悉方言、民俗;能與民間藝人及信眾零距離接觸、交流;多年關注並參與寶卷的挖掘、整理,等等,從根本上說,我與寶卷有著與生俱來的血緣親情,所秉承的是靖江寶卷文化的基因和血脈。
正是這天賜情緣,驅使我在毫無理論準備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開始了對寶卷文化的進軍,而且有時還有所倚仗似的很自信,寫了若干頗有見地的篇章。
原來,在一個人的心靈深處,自卑與自信,仿佛一對冤家,不是你強就是我弱,相生相剋,此消彼長。人生在世,自然是愈自信愈好。
自信來自何方?或者說,決定一個人自信還是自卑的因素是什麼?有人會不假思索地說,淵博的學識、非凡的能力、強健的體魄,有的甚至連巨額的財富、重大的權力、顯赫的地位都包含在內。毋庸置疑,這些都能對一個人的自信產生影響,甚或是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表層的、夕卜在的。決定一個人自信的深層、內在的因素應該是健全的人格、強大的內心、高尚的情操。換言之,自信取決於精神意志、理想追求。不然,何以理解有的人肢體殘疾,卻能在某些領域創造出令許多健全人望塵莫及的奇蹟;有的人目不識丁或粗通文墨,卻能叱吒風雲、縱橫天下;有的人才具平平,卻能矢志不渝地咬定目標,終成大器……至於在金錢、權力作用下盲目自信,只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自視很高,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
打住!打住!扯那么遠、那么玄幹嗎,還是回到原點,說說寶卷的研究與寫作。
《寶卷筆記》的出版發行,無疑是自信戰勝自卑的成果。眼下,《寶卷民俗》的寫作舉步維艱,應歸咎於自卑作祟。什麼功力,什麼文體,統統是託詞,說到底是為“名”所累。
一個籍籍無名之人,何“名”之有?!累我者,非己之名,乃名人名著也!
為寫作《寶卷民俗》,我閱讀了大量民俗學的名人名著,變以往的“博覽”為“專攻”。從專著到文集,從傳統到前沿,只要能“淘”到,均如饑似渴地用功苦讀。隨著閱讀的深入,人不是變得聰慧、自信,反而愈益困惑、自卑,那一個又一個學者教授、名家大師不再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而成了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聳立面前,壓在心頭,想繞繞不開,想放放不下。有時自己也提醒自己,《寶卷民俗》並非常規意義上的民俗學著作,明智而科學的寫作方法應該是既有所遵循,又無所羈絆。可一旦鋪紙揮筆,又不自覺地陷入一系列理論、觀點的條條框框之中,左右為難,寸步難行,競有身陷重圍而無以自救之感。
必須鄭重聲明,筆者無意貶低名人、名著,只是資質愚鈍,一味惡補而不求甚解,因滯脹而懵懂,導致時常被迫中斷寫作,重新審視,甚至懷疑寫作的目標、方向……
是猶豫徘徊,還是堅定前行?面對這尖銳而現實的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倘若選擇後者,得儘快設法自救。《國際歌》一再告誡人們:“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誰也別指望,唯有自我解脫、自我拯救。
怎么拯救呢?對症下藥,最有效的辦法是解開鬱積於心的“名人”之結。
名人、偉人、聖人,原本都是人。記得有回討論一位先進人物,筆者主張,先不必將其置於萬人仰視的崇高地位,而是還原為人人均能平視的普通人,而後再聽其言觀其行,於平凡中發現不平凡。依此類推,名家是人,我也是人,他們的著述是著作,我的著述也是著作,無論是人格上,還是學術上,我們都是平等的。契訶夫曾把大作家比作“大狗”,小作家比作“小狗”,潘浩泉先生多次引用這位世界名人的名言,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真是妙不可言,大狗、小狗,各叫各的,千萬別聽到大狗叫,小狗便噤聲。由此聯想到山與河,蘇中平原的孤山是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也是山,二者在各自的地域均代表一定的高度。村前的小河雖無法與長江、黃河相比擬,然而,賜予中華兒女的母愛同樣無私、偉大……
筆者如此這般地自我開導,努力實現心理平衡,追尋那漸行漸遠的自信……
經驗證明,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稍不留神,自卑又會悄然發芽、抽枝、瘋長。只有讓自信長成參天大樹,將發達的根系遍布心田的深處,才能徹底打破平衡,讓自信長久地處於強勢。
“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就不能矯枉”,這讓我想起一位哲人的教誨。倏然間,腦海里冒出一個近乎“狂妄自大”的念頭。不過,並非憑空輕狂,而是有點兒根絆。
就筆者目力所及,迄今還無人從民俗的視域對寶卷作專題研究。《寶卷民俗》的寫作堪稱創新。既然如此,那些專門的民俗學論著只能參考借鑑,不可照搬照套。何況,不管誰的學術成果,也不管其多么權威,均為一家之言,而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大可不必將其作為桎梏束縛自己。我想,這也是所有的著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想到此,心胸豁然開朗,頓生撥開雲霧見青天之感。
這“天”不是別的,乃真實的自信的大寫的“我”!
我就是我,一個痴迷於寶卷的“草根學人”。為了寶卷,我是能挑千斤擔,不挑九十九。《寶卷筆記》也好,《寶卷民俗》也好,只要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便無愧無悔。天生只能揮鍬挖塘,那就無須奢望鑽探深井。這或許就是“命”,一位鄉土文化人的文化宿命。凡事不可強求,傾心盡力就行。剛面世的《寶卷筆記》是優是劣、是雅是俗,留待讀者評說。即將誕生的《寶卷民俗》是美是醜、是驢是馬,或非美非醜、非驢非馬,亦無關緊要。常言道:“莊稼別人家的好,孩子自家的好。”在我心目中,凡凝結著自己心血的作品,都是心肝寶貝。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品亦然。每一輪寫作均有局限,每一部新著均留有遺憾。惟其如此,方能激勵自己不斷以新的發現、新的篇章構建新的大廈,衝擊新的高度,創造新的輝煌!
寶卷於我,永遠是新的。我對它的研究、解讀才剛剛起步,沒有理由,也不允許有絲毫的懈怠,這既是責任、使命,也是良知、自覺……
因為,挖掘、弘揚寶卷文化,使之成為當下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固然是一個有良知的文化人應有的文化自覺,更是一定地域特定族群的共同責任,是時代和民族賦予的使命。
在一個名叫靖江的濱江小邑,父老鄉親在許多時候會嘆惜腳下這片土地年輕而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唯獨提到寶卷,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壕。唐宋以降,歷經千年,流轉萬里,寶卷在別的地方要么湮沒,要么變異,獨獨在靖江古風猶存,卓然而立。面對祖先和子孫,我們怎能不讓這文化瑰寶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中國俗文化史上,寶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貢獻,它是“後世諸種戲曲、彈詞、鼓詞的前驅”(牟中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是中華民族極其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對於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民族自信有著深遠的意義。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曾經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動輒以“大”自稱,“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可悲可嘆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無情而野蠻的摧毀之下,這個“大”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民族自信一天天動搖,一點點失落,從知識精英到布衣草民,認定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人何止千萬。時至今日,這種崇洋媚外的奴性依然殘留在不少人的骨髓里……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魂。獨立自主的中國人在由窮變富、由富變強的征途上,一刻也沒有停止追尋自信的腳步。本書的寫作,其實是民族追尋的洪流中一朵小小的,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飛沫。
個人是渺小的,但再小也是國家民族的一分子。倘若每個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苦苦追尋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成真的日子還會遠嗎?
2011年11月16日於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