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寰"姓在寰、寰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寰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寰氏者,世人皆敬畏之。”該支寰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寰姓
- 寰啟定:公元1941~今)
- 各種獎勵:二十餘次
- 上繳國家稅費:五百餘萬元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寰[寰,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亦可讀作huán(ㄏㄨㄢ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執法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典籍《周禮·小司徒》中記載:“令群吏寰禁令”。在典籍《周禮·朝士》中有杜註:“寰謂幡書以明之。”在西周時期,“寰”、“憲”二字同假。按王令去制定、頒布寰范(即法式、典範)之重臣,稱“寰”,又稱小司徒;而簽發、執行寰票(即拘提人犯或處理公務的指令)之人,史稱其為“寰史”,即寰吏,亦即憲吏。這在典籍《管子·立政》中即有記載:“布寰於國。”在典籍《爾雅》中也說明:“寰,法也。”在典籍《書·益稷》中亦解釋:“慎乃寰。”在典籍《詩·小雅·六月》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萬邦為寰。”在典籍《禮記·學記》中亦記載:“發慮寰。”在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記載魯襄公姬午(公元前572~前542年在位)頒布法令時就聲稱:“此君之寰令。”從此,“寰令”就是歷朝歷代司憲律法的統稱。
到了北宋王朝時期,“寰”是中央政府憲司的省稱。憲司,是宋朝的一種司法機構及官吏名稱,即諸路提點刑獄公事,兼管農桑、治安、場務(市場與考場)、河渠等,俗稱“提點官”,其最高執政長官即為“寰刑官”或“總提點官”,金國時期稱“提刑官”,後改稱“按察使”,相當於其後元、明、清諸朝的提刑按察使司之職(以下還轄制各省的提刑按察使),正三品,相當於今天的法務部部長。最著名的歷史人物,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宋慈,公元1186~1246年,字惠父,建陽人(今福建三明尤溪),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宋慈與理學大師朱熹是同鄉,他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逝世於南宋理宗淳六年,終年六十四歲。宋慈早年習儒,入仕後經歷十餘任地方官,大多負責刑獄之事,先後做過“提點廣東、江西、湖南刑獄”,官職終於廣東經略安撫使。他一生經辦案件數不勝數。在逝世的前兩年(公元1247年),宋慈撰成並刊刻了著名的《洗冤集錄》五卷。《洗冤集錄》是宋慈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三個半世紀,即三百五十五年。宋慈把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醫藥學套用於刑獄檢驗,並將先秦以後歷朝歷代官府刑獄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了全面地總結,使之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因此,當《洗冤集錄》一經問世,就立即成為當時和後世刑獄官員的必備典籍,幾乎被“奉為金科玉律”,其權威性甚至超過各級封建朝廷所頒布的有關法律。自宋朝以降的七百六十餘年來,《洗冤集錄》先後被譯成高麗文、日文、法文、英文、荷蘭文、葡萄牙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泰文、馬來亞文、烏爾都文、越南文等諸多文字。直到目前,許多國家的司法專家們仍在研究《洗冤集錄》,其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藥學史、法醫學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輝不朽的一頁。宋慈在書中所貫穿的“不聽陳言只聽天”之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閃光,值得中華子孫們繼續發揚光大。
在寰、寰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寰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寰氏者,世人皆敬畏之。”該支寰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寰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寰侯,就是縣侯。“寰”字就是古“縣”字。古代,侯爵也分有等級,有執掌一國之侯,也有郡侯、縣侯、鄉侯,按管轄境域的大小而分。寰侯就是一個縣侯的爵位。這在史籍《穀梁傳·隱元年》中有記載:“寰內諸侯。註:寰卽古縣字。”因此在秦、漢時期就乾脆稱其為“縣侯”,是帝王國君賞賜給有功之臣的爵號,未必賜予具體的縣邑之地。
在寰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寰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寰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西周初期寰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寰邑,在西周時期就是京畿內的縣地,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此有明確注釋:“寰,天子封畿內縣也。”西周時期京畿內的縣地,並不是一個行政建制,而是君主的專有食邑中的一部分,“縣”一般只是一塊規模比較大的田,或種植糧食作物、或養植桑蠶,或狩獵行場,或遊玩處所。“縣”成為完整的行政建制概念,要到東周春秋初期以後。“縣”作為行政地域單位,開始時主要由各諸侯國設定在邊疆之地,當時的秦、晉、楚、齊、宋、魯等諸侯大國兼併了周圍的其它小國後,不再另行封賜給子嗣或臣子的,就將原國之地設定為縣,其縣名大多就是原來的國名。首先確立“縣”為一級行政地位者,就是春秋時期楚國。
到了春秋後期,各諸侯國把“縣”制推廣到內地,而將邊疆之地改設為“郡”。郡的地域面積比縣大,但是地廣人稀,其行政地位要比縣低,但是郡內的軍事力量和重要性則大大超過縣。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疆域界線逐漸成型,即使邊境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而繁榮起來,各諸侯國才開始在郡下設縣,逐漸產生了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在寰邑生活的住民,大多是君主的後代,以及為君主們創造享受物質基礎的許多奴婢,其中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寰邑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到了戰國晚期,該支寰邑氏或省文簡改為單姓寰氏,或乾脆改為縣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只有該支寰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而其分衍的縣氏卻讀音作xiàn(ㄒㄧㄢˋ)。
郡望堂號
郡望
通江縣:在商、周、春秋時期屬巴國,秦朝屬巴郡,西漢時期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時期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漢政權及晉朝因之。南朝梁國時期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期(公元504~507年)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期(公元535~551年)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西魏元欽年間(公元552~553年)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屬清化郡。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唐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農曆6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農曆8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南唐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省東巴縣入通江縣,南唐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朝末期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元朝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朝時期因之。清朝時期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戊申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癸酉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庚辰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堂號
通江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寰啟定:(公元1941~今),四川通江人。著名地方建築商。四川省通江縣第三建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縣政協市委、工程師,中華名人協會保護法人代表權益委員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保護法人代表權益(中心)委員會副理事長,四川省裝飾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巴中地區總商會副會長,縣工商聯副會長,縣三完小名譽校長。他先後完成建築總產值上億元,上繳國家稅費達五百餘萬元,工程質量合格率達99%,優良率達30%的工程,先後受到省、地縣各種獎勵達二十餘次。其間,曾先後救活了通江縣第二建築工程公司等三個企業。同時,他資助各類公益事業達七十餘萬元。
1995年他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考察學習,多次出席了國家、省,地各類研討會。1997年在巴中地區藝術作品展覽中其根雕工作品榮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