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隸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由於具有吸盤而且形成明顯的馬蹄形皺褶,而單獨成為一屬。盤鮈屬魚類屬小型魚類,適應急流生活環境,棲居於江河上游乾支流及其溪流以及湖泊中,營底棲生活。國內本屬較集中地分布於貴州、雲南、廣西的南盤江水系和元江水系、珠江水系。 過去記錄的盤鮈屬魚類共有9種,但隨標本採集點的增加,盤鮈屬許多種的界限變得模糊了,一些採集點的標本難以歸入已記錄種類之中。且過去對盤鮈屬魚類的研究多注重外部形態特徵的對比,總的目的是為了鑑定物種,解決分類問題,經過分類整理工作中涉及到一定的物種分化和適應問題,也僅就某一器官或幾個器官論及分化或進化問題,而沒有涉及整個屬的起源及系統發育問題。基於存在的以上問題,有必要對該屬作一深入的分類研究,發現新的分類學證據,使各物種的分類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礎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寬頭盤鮈
- 拉丁學名:Discogobio laticeps
- 界:動物界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 亞科:野鯪亞科
- 分布區域:廣西、貴州、雲南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詳細介紹,
形態特徵
體長,前部粗壯,呈圓筒形,自腹部起點向後略側扁,腹鰭起點之前的胸腹面平坦。頭寬,鈍圓,頭寬略大於頭高。吻部圓,無吻突,吻端近背面具1對廈獄訂大珠星,周圍布滿小珠星。吻皮下包蓋於上頜外面,邊緣縱裂。口檔棄她下位,呈弧形。吻皮與上頜分離上唇消失。下頜與下唇分離,下唇寬闊,有吸盤,吸盤大,後緣游離,呈圓弧形,後伸達眼中點的垂直下方,中央有一較小的馬蹄形隆起,隆起及其兩側乳突較其餘部分的乳突為大。眼側上位,眼間寬平。鼻孔距眼較距吻端為近。戶設遷講須2對,均較短小。體鱗片中等大,胸腹部鱗片小,排列緊密。側線平直。 背鰭無硬刺,起點距吻端小於至尾鰭基部。胸鰭平展,後伸至胸腹鰭間的1/2處,腹鰭起點至胸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距臀鰭起點,後伸超過肛門,幾達臀鰭起點。肛門至臀鰭起點相距2個鱗片。臀鰭起點距尾鰭基略大於至腹鰭起點和距離,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叉形。
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河底層,以有機碎屑、固著藻類和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格局研究表明,(1)參與分析的金沙江、綠汁江、順甸河、南盤江、盤龍河、北盤江、西洋江和紅水河構成的分支樹可劃分為為A、B兩大支,A支由金沙江、綠汁江、順甸河、南盤江和盤龍河構成,B支由北盤江、西洋己勸江和紅水河構成;(2)B支由北盤江、西洋江和紅水河構成,三者同屬於珠江水系,符合現今水系構成;(3)A支又分為C、D兩支;(4)C支由金沙江與元江.紅河左岸支流構成,說明在地質史上金沙江與元江.紅河曾有過連通或交匯。(5)D支由南盤江和元江-紅河左岸支流構成,道洪姜愚說明在地質史上南盤江和元江-紅河曾有過連通或交匯。 根據盤觴屬系統發育分析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推測盤鮈屬魚類應形成於古雲貴高原湖泊,形成時期在古雲貴高原湖泊形成之後,南盤江形成之前。南盤江形成之後襲奪了古雲貴高原湖泊里的盤鮈祖先種類,在雲貴高原台面抬高之後,產生了珠江上游即南盤江和北盤江與珠江中下游之間的巨大落差,盤鮈魚類的祖先種群也依次分化出大吸盤種類中的吻端珠星無分化與吻端珠星分化明顯兩大類群。古滇池原南流,與南盤江水系相通,後倒流向北,與金沙江連通,由此金沙江水系襲奪了分布在滇池中的雲南盤鮈。盤鮈屬魚類僅分布於元江,紅河主幹贈章享的左岸支流中,這種分布與其主幹的左岸支流向古雲貴高原淺水湖泊或雲貴高原東部水系襲奪有關。盤龍河襲奪了南盤江中的古盤鮈種群,綠汁江襲奪了金沙江中的古盤鮈種群。
詳細介紹
本項工作的目的在於揭示該屬魚類的起源及其演變分化,並探討盤鮈屬魚類所分布的各水系的分化。 本項工作包含了對盤鮈屬魚類的分類整理、系統發育分析及地理分布格局的探討。分類整理共使用標本數13種217號,肌肉解剖及透明骨骼製作共使用標本數11種18號。分類整理結果表明,盤觴屬魚類共有13種。在檢查了多鱗盤觴的模式標本之後,發現多鱗盤鮈側線鱗為45-46,長鰾盤鮈為41-44,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斷,故在本次工作中,恢復其有效性,視為一有效種。檢測采自文山的盤觴魚類標本後,發現原本歸入雲南盤鮈和堡己棗短鰾盤鮈的種類實則為2新種,並發現另1新種,共為3新種。新種前胸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大吸盤,吸盤後緣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多鱗盤鮈及後腹盤鮈具小吸盤,吸盤後緣不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部珠星無分化(vs.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及四須盤鮈吻部分化出一對對稱的大型珠星);體較高,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大於17.2%(vs.長體盤觴體較細長,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小於16,7%);胸腹部裸露區可至腹鰭基(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四須盤鮈及多線盤鮈整個胸腹部均具鱗片,雲南盤鮈胸腹部均具鱗片或僅胸鰭基前裸露);吻端鈍圓(vs.短鰾盤鮈吻端稍尖且突出);前胸鰭長/體長16.3-18.3%(vs.短鰾盤鮈19.1-22.0%);眼間距/頭長52.5-60.9%(vs.短鰾盤鮈44.7-50.0%);頭長/體長17.5-20.6%(vs.短鰾盤鮈20.8-22.8%;近臀盤鮈20.6-24.4%);頭高/體長13.2-14.2%(vs.近臀盤鮈14.4-16.6%);肛門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vs.短鰾盤鮈肛門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近臀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大吸盤,吸盤後緣超過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多鱗盤鮈及後腹盤鮈具小吸盤,吸盤後緣不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部珠星不分化,大小基本一致(vs.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及四須盤觴吻部分化出一對大珠星);體較高,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大於17.2%(vs.長體盤鮈體較細長,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小於16.7%);吸盤中央的肉質墊近呈長方形(vs.短鰾盤鮈吸盤中央的肉質墊近呈正方形);眼間距超過頭長的一半(vs.短鰾盤鮈眼間距不及頭長的一半);腹鰭末端超過臀鰭起點(vs.短鰾盤鮈腹鰭末端遠不及臀鰭起點);肛門至臀鰭起點近,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vs.短鰾盤鮈肛門至臀鰭起點遠,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前胸盤鮈等於25%);頭長/體長20.6-24.4%(vs.前胸盤鮈17.5-20.6%);頭高/體長14.4-16.6%(vs.前胸盤鮈13.2-14.2%)。後腹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小吸盤,吸盤後緣未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雲南盤鮈、短鰾盤鮈、長體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四須盤鮈、前胸盤鮈及近臀盤鮈具大吸盤,吸盤後緣達到或超過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須約與眼徑相等(vs.長須盤鮈吻須長度為眼徑的2倍);口角須不達吸盤後緣(vs.長須盤鮈口角須超過吸盤後緣);胸腹部裸露無鱗,裸區至腹鰭基(vs.長鰾盤鮈及多鱗盤鮈胸腹部無裸區);雙眼腹視可見(vs.長鰾盤鮈雙眼腹視不可見);前腹鰭長/體長57.1-58.1%(vs.長鰾盤鮈前腹鰭長/體長52.4-55.6%);胸腹鰭距/體長的比值為40.8-41%(vs.長鰾盤鮈胸腹鰭距離更近,胸腹鰭距/體長的比值為32.6-35.9%);頭長/體長17.5-18.4%(vs.長鰾盤鮈頭長/體長19.8-21.8%);吻長/頭長的44.9-47.2%(vs.長鰾盤鮈吻長/頭長48.9-55.4%)。對盤鮈屬魚類進行巨觀形態比較時,採用巴馬擬纓魚作為外群。外形研究採用常規測量法,肌肉比較採用常規解剖法,骨骼標本採用透明骨骼製作法。巨觀特徵比較了外部可量、可數和形態特徵,以及內部的肌肉和骨骼特徵,從中選擇了85個穩定特徵。採用外群分析法判斷特徵狀態的極向,與外群相同或相似的特徵定為祖征,與之相異的定為離征。由此得出巨觀特徵矩陣表,採用PAUP 4.0軟體,分別在Order和Unorder狀態下運算,構建出最大簡約樹、嚴格一致樹和Bootstraps值檢測樹。無論是在有序或無序狀態下運行,最大簡約樹與嚴格一致樹樹型結構完全一致,而Bootstrap值檢測樹呈現稍微差異。與Bootstrap值檢測樹相比,最大簡約樹體現了各種之間先後分化的次序以及各姐妹群之間的關係,所以能較好地反映各種之間的分化。因此以最大簡約性樹為基礎作後續討論與分析。最大簡約性樹樹型結構為:(1)盤鮈屬各種構成的內群聚在一支上,表明它們為一單系;(2)內群可劃分為A、B兩支,A支由具小吸盤的長須盤鮈和長鰾盤觴構成,B支由具大吸盤的四須盤鮈、多線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長體盤鮈、前胸盤鮈、短鰾盤鮈、雲南盤鮈、近臀盤鮈構成;(3)在B支中,又可分為C、D兩支;(4)C支由四須、多線、雙珠、寬頭盤鮈構成,該類群以吻端形成一對明顯珠星,甚至形成吻突而區別於同屬具大吸盤的其他種類;(5)D支由長體盤鮈、前胸盤鮈、短鰾盤鮈、雲南盤鮈、近臀盤鮈構成,它們與C支相比,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不形成一對明顯的珠星或吻突;(6)C、D兩支構成姐妹群後,再與A支構成姐妹群。
詳細介紹
本項工作的目的在於揭示該屬魚類的起源及其演變分化,並探討盤鮈屬魚類所分布的各水系的分化。 本項工作包含了對盤鮈屬魚類的分類整理、系統發育分析及地理分布格局的探討。分類整理共使用標本數13種217號,肌肉解剖及透明骨骼製作共使用標本數11種18號。分類整理結果表明,盤觴屬魚類共有13種。在檢查了多鱗盤觴的模式標本之後,發現多鱗盤鮈側線鱗為45-46,長鰾盤鮈為41-44,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斷,故在本次工作中,恢復其有效性,視為一有效種。檢測采自文山的盤觴魚類標本後,發現原本歸入雲南盤鮈和短鰾盤鮈的種類實則為2新種,並發現另1新種,共為3新種。新種前胸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大吸盤,吸盤後緣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多鱗盤鮈及後腹盤鮈具小吸盤,吸盤後緣不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部珠星無分化(vs.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及四須盤鮈吻部分化出一對對稱的大型珠星);體較高,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大於17.2%(vs.長體盤觴體較細長,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小於16,7%);胸腹部裸露區可至腹鰭基(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四須盤鮈及多線盤鮈整個胸腹部均具鱗片,雲南盤鮈胸腹部均具鱗片或僅胸鰭基前裸露);吻端鈍圓(vs.短鰾盤鮈吻端稍尖且突出);前胸鰭長/體長16.3-18.3%(vs.短鰾盤鮈19.1-22.0%);眼間距/頭長52.5-60.9%(vs.短鰾盤鮈44.7-50.0%);頭長/體長17.5-20.6%(vs.短鰾盤鮈20.8-22.8%;近臀盤鮈20.6-24.4%);頭高/體長13.2-14.2%(vs.近臀盤鮈14.4-16.6%);肛門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vs.短鰾盤鮈肛門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近臀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大吸盤,吸盤後緣超過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長須盤鮈、長鰾盤鮈、多鱗盤鮈及後腹盤鮈具小吸盤,吸盤後緣不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部珠星不分化,大小基本一致(vs.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及四須盤觴吻部分化出一對大珠星);體較高,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大於17.2%(vs.長體盤鮈體較細長,體高與體長的比值小於16.7%);吸盤中央的肉質墊近呈長方形(vs.短鰾盤鮈吸盤中央的肉質墊近呈正方形);眼間距超過頭長的一半(vs.短鰾盤鮈眼間距不及頭長的一半);腹鰭末端超過臀鰭起點(vs.短鰾盤鮈腹鰭末端遠不及臀鰭起點);肛門至臀鰭起點近,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vs.短鰾盤鮈肛門至臀鰭起點遠,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腹鰭基後至臀鰭起點距離的25%;前胸盤鮈等於25%);頭長/體長20.6-24.4%(vs.前胸盤鮈17.5-20.6%);頭高/體長14.4-16.6%(vs.前胸盤鮈13.2-14.2%)。後腹盤鮈通過以下特徵組合區別於同屬其他種類:具小吸盤,吸盤後緣未達眼前緣的垂直下方(vs.雲南盤鮈、短鰾盤鮈、長體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四須盤鮈、前胸盤鮈及近臀盤鮈具大吸盤,吸盤後緣達到或超過眼前緣的垂直下方);吻須約與眼徑相等(vs.長須盤鮈吻須長度為眼徑的2倍);口角須不達吸盤後緣(vs.長須盤鮈口角須超過吸盤後緣);胸腹部裸露無鱗,裸區至腹鰭基(vs.長鰾盤鮈及多鱗盤鮈胸腹部無裸區);雙眼腹視可見(vs.長鰾盤鮈雙眼腹視不可見);前腹鰭長/體長57.1-58.1%(vs.長鰾盤鮈前腹鰭長/體長52.4-55.6%);胸腹鰭距/體長的比值為40.8-41%(vs.長鰾盤鮈胸腹鰭距離更近,胸腹鰭距/體長的比值為32.6-35.9%);頭長/體長17.5-18.4%(vs.長鰾盤鮈頭長/體長19.8-21.8%);吻長/頭長的44.9-47.2%(vs.長鰾盤鮈吻長/頭長48.9-55.4%)。對盤鮈屬魚類進行巨觀形態比較時,採用巴馬擬纓魚作為外群。外形研究採用常規測量法,肌肉比較採用常規解剖法,骨骼標本採用透明骨骼製作法。巨觀特徵比較了外部可量、可數和形態特徵,以及內部的肌肉和骨骼特徵,從中選擇了85個穩定特徵。採用外群分析法判斷特徵狀態的極向,與外群相同或相似的特徵定為祖征,與之相異的定為離征。由此得出巨觀特徵矩陣表,採用PAUP 4.0軟體,分別在Order和Unorder狀態下運算,構建出最大簡約樹、嚴格一致樹和Bootstraps值檢測樹。無論是在有序或無序狀態下運行,最大簡約樹與嚴格一致樹樹型結構完全一致,而Bootstrap值檢測樹呈現稍微差異。與Bootstrap值檢測樹相比,最大簡約樹體現了各種之間先後分化的次序以及各姐妹群之間的關係,所以能較好地反映各種之間的分化。因此以最大簡約性樹為基礎作後續討論與分析。最大簡約性樹樹型結構為:(1)盤鮈屬各種構成的內群聚在一支上,表明它們為一單系;(2)內群可劃分為A、B兩支,A支由具小吸盤的長須盤鮈和長鰾盤觴構成,B支由具大吸盤的四須盤鮈、多線盤鮈、雙珠盤鮈、寬頭盤鮈、長體盤鮈、前胸盤鮈、短鰾盤鮈、雲南盤鮈、近臀盤鮈構成;(3)在B支中,又可分為C、D兩支;(4)C支由四須、多線、雙珠、寬頭盤鮈構成,該類群以吻端形成一對明顯珠星,甚至形成吻突而區別於同屬具大吸盤的其他種類;(5)D支由長體盤鮈、前胸盤鮈、短鰾盤鮈、雲南盤鮈、近臀盤鮈構成,它們與C支相比,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不形成一對明顯的珠星或吻突;(6)C、D兩支構成姐妹群後,再與A支構成姐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