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河之戰

寬河之戰是指明宣宗親征蒙古兀良哈部之役。宣德三年,明宣宗巡邏,遇兀良哈反,萬餘騎入,於是自率精卒與將領金忠蔣信擊敗蒙古兀良哈部的遭遇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寬河之戰
  • 發生時間:1428年
  • 地點:寬河(今河北寬城)
  • 參戰方:明朝、蒙古兀良哈部
  • 結果:明朝獲勝
  • 前任明成祖北伐
  • 後續以克列蘇之戰
簡介,背景,過程,評價,

簡介

明宣德三年(1428)八月,宣宗朱瞻基出北京巡邊。九月,經薊州(今津薊縣)北行,途中聞蒙古兀良哈部萬眾擾邊,遂自率精卒3000為諸將先鋒,出喜峰口抵寬河(今河北寬城)。兩軍相遇,朱瞻基親手射殺敵前鋒3人,旋令鐵騎從兩翼夾擊,飛矢和神機炮齊發,致兀良哈部馬死過半,將士潰逃。朱瞻基親率數百騎猛追,兀良哈部潰兵見黃龍旗,急忙下馬跪拜請降。明軍搜山,獲軍器馬駝無數。是役,鐵騎兩翼夾擊。宣宗率數百人,以黃龍旗踐陣。金忠、蔣信奮勇,斬俘最多,上親制詩歌慰勞,累功封恭順伯,世祿不絕。時以二人雖漢之金日碑、唐之契芯何力,無以過。

背景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朵顏元帥府、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戶所、台州等處怯憐口千戶所置兀良哈三衛。兀良哈三衛在永樂年間既助太師阿魯台犯邊,故朱棣“敕遼東總兵官都督劉江曰:近指揮朵兒只還自兀良哈言:虜寇至邊,晝則潛伏,夜則出人煙墩下,守者皆不覺,云云。” 朱棣發動第三次北伐,把兀良哈壓制在遠僻。永樂帝死後,明朝兵鋒一旦收縮。到了宣德初年,競來到靠近邊塞地區遊牧了。宣德二年七月丁未條所載在開平東南三百餘華里朵兒班倆兒兀地方所捕獲的賊首鎮撫晃合帖木兒、百戶忙哥撒兒等六十餘人、馬八百十七匹等,想必也是三衛的同夥。又據宣德三年春正月丁未條載有如條:“邊將奏:兀良哈之人往往於灤河牧馬,請掩襲之。上曰:虜犯邊,當正其罪,今未有犯,姑遣人諭之。於是,遣指揮僉事黃昭化等,齎敕諭”。這時,兀良哈人們已在薊鎮塞上的灤河河畔牧馬了,可是宣宗並不立即派兵去打,僅示恩宣諭戒飭而已。但僅空口戒諭,當然無效。

過程

宣德三年九月,正當皇帝巡邊時,夷眾蜂擁竄入大寧,經過會州,快要到寬河了。於是儘管堅持穩重的宣宗,也不得已挑選精騎,親自擊,打敗了敵人以後,從喜峰口進到會州,並分別派遣各將領,掃蕩了附近。這就是著名酌宣德三年征伐兀良哈戰役。這事在《三衛傳》里有詳細記述。這次討伐的結果,“獲其人口、兵器、馬匹、牛羊、輜重,不可勝計。腥膻蕩滌,邊境肅清力①。不過,其實這是飾詞,掃蕩的範圍異常狹小,虜寇的勢力也毫未衰減。就在征伐期間,還寇犯了遼東,殺死副千戶潘雄;十月又進寇盧龍陳家莊。後來,西邊從開平、宣府起,東邊到遼陽、開原,特別是薊遼邊境,侵擾競無虛月②。明仁宗以後,兀良哈侵擾,朝廷也未敢出師膺懲,只是重申招撫勒諭而已。自宣德六年前後,三衛才稍收鋒茫(漠北草原內部瓦剌開始崛起),曾一度主動向明廷請求投降歸順。鑒於朱瞻基寬河之戰的親征戰果,宣德中後期兀良哈三衛開始在遼寧葫蘆島市西北虹螺山(今名虹螺螺山,遼寧錦西朝道西。已快到近海地區)放牧。宣德五年二月癸未條載:“福余衛都指揮安出歹、歹都等奏雲:朵顏、泰寧二衛所部,近嘗作過邊境,臣等恐其貽累,故遠避去。”又八年七月甲子條載:“廣寧等衛指揮盛寬等領兵巡邏,只虜騎二、三十人,或五、七十人,或三、五百人,雲是福余、朵顏、泰寧三衛指揮千戶家屬,往虹螺山放牧云云。"

評價

章潢:宣宗時,出近郊,大蒐講武,喜峰之役,薄伐山戎而已。
和田清:明初經略蒙古一事頗令人吃驚,尤其是永樂帝親率六軍,五出塞北,三犁敵巢,確是東洋史上前後無與倫比的快舉。明人夸之稱為成祖的“五出三犁”。但太祖(洪武帝)太宗(永樂帝)升遐以後,諸舉都立即消極下來了。這是明代的特色,對蒙古的經略也不例外。永樂二十二年(1424)太宗崩於親征漠北途中以後,北虜忽然進逼塞上,而明朝只是發出招撫敕諭,沒有敢用兵還擊。宣德三年(1428),宣宗巡視邊塞,擊敗了正打算入寇的兀良哈;正統九年(1444),英宗分別派遣大將去討伐兀良哈三衛,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的顯著例外。其中宣德三年的戰役,雖說是宣宗親征,但只出喜峰口到達今熱河平泉縣附近,算不了一件大事。比較起來,正統九年的戰役,總該算是一次大舉四路分討,不僅是永樂以後的盛事,就從此直到清代,也是絕無僅有的壯舉。明代有關北虜的志書里全都大筆特書,固所當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