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尾樹鶯

寬尾樹鶯

寬尾樹鶯(學名:Cettia cetti):小型鳥類,體長約14厘米。上體概呈赤褐色;眉紋短,淡白色;下體幾乎近白色,兩脅和肛周淺灰褐色。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嘴尖淡黑色,下嘴色淡或呈淡黃色;腳淡褐色或角褐色。

棲息于海拔300-2000米的河流沿岸和湖泊附近的灌叢、蘆葦叢、草叢和河谷灌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活潑且行動敏捷,能靈巧地抓牢垂直的蘆葦稈和高草莖,並能上下攀爬和跳躍。多在蘆葦和灌叢下覓食。吃昆蟲、昆蟲幼蟲、蜘蛛、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於地中海沿岸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法國西南部和南部、義大利、科西嘉島、賽普勒斯、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克里米亞、中東、高加索、塔吉克斯坦、中亞、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西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寬尾樹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赤褐色或紅棕橄欖色,尤以腰和尾上覆羽紅棕色較鮮亮。眼先暗紅色,眉紋較短,呈白色或灰白色,眼圈亦為茶黃白色。下體的喉、頦、胸、腹部的中央幾乎近白色,體側、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淺灰褐色,尾寬闊而圓,稍長而寬的尾,呈紅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白色。
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嘴尖淡黑色,下嘴色淡或呈淡黃色;腳淡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2-15g;體長120-150mm;嘴峰11-2mm;翅♂68-72mm,♀64.4-66.2mm;尾♂65-70mm,♀64.4-66.2mm;跗蹠21-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寬尾樹鶯主要棲息于海拔300-2000米的河流沿岸和湖泊附近的沼澤濕地的灌叢、蘆葦叢、草叢和河谷灌叢中。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活潑且行動敏捷,能靈巧地抓牢垂直的蘆葦稈和高草莖,並能上下攀爬和跳躍。多在蘆葦和灌叢下覓食,尤其喜歡在有水或水域附近蘆葦叢和灌叢中覓食,活動時尾常向上垂直翹起。幾乎整天都在活動,常常偷偷摸摸、躲躲閃閃,有時突然從下面躥出來,但很快又落下,不久又在另一處躥出來,然後又落入另一蘆葦叢中,尤其是早晨或黃昏活動最為頻繁。
叫聲是特徵性的突發響亮鳴聲。似管笛音"chip"起始,接厚重顫音"chuti-chuti-chuti"或其變調,結尾為顫鳴及嘟聲,復又重新開始。叫聲為偏高的爆破音"chik"或告警顫音。
主要吃昆蟲、昆蟲幼蟲、蜘蛛、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馬爾他、黑山、摩洛哥、荷蘭、巴基斯坦、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歐洲區)、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遊蕩:埃及、印度、愛爾蘭、盧森堡、波蘭、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中國

新疆(喀什、新源、鞏留、伊犁河流域、伊寧、天山、瑪拉斯、博格多山、布爾津、喀納斯湖、阿爾泰)(夏候鳥)。
寬尾樹鶯分布圖寬尾樹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占區和鳴叫。一雄多雌制,在雄鳥占領的區域內與2-3個雌鳥交配繁殖。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內墊以細草莖。巢築於緊靠地面的灌叢或草叢中。每窩產3-5枚卵,通常為4枚。卵磚紅色或土白色。卵的大小為17-20毫米×13-15毫米。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寬尾樹鶯(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寬尾樹鶯新疆亞種
Cettia cetti albiventris
Severtsov, 1873
2
寬尾樹鶯指名亞種
Cettia cetti cetti
Temminck, 1820
3
寬尾樹鶯中東亞種
Cettia cetti orientalis
Tristram, 186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