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緬甸
- 中文學名:寬婭眼齒鳥
分類爭議,化石,
分類爭議
同一產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標本有了研究進展。團隊意識到,新標本的頭骨與HPG-15-3非常相似,但頭後骨骼呈現典型鱗龍類形態,應歸入鱗龍類。這表明HPG-15-3很有可能也屬於鱗龍類,而不同於最初的結論。
論文作者能與Nature協商撤稿,澄清琥珀中這件標本不是“最小恐龍/鳥”而是鱗龍/蜥蜴,體現了對科學負責的精神,值得肯定。
化石
寬婭眼齒鳥的第一個特別是其“牙齒”,這也是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眼齒鳥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小型化伴隨著牙齒脫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徵。然而,儘管該標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齒比其他所有的古鳥類都多。齒列也比其他鳥類長,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
大量的牙齒也提示:儘管體型超小,但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
寬婭眼齒鳥的第二個特別之處是其“眼部”,直徑約4毫米。鳥類和大部分爬行動物(包含恐龍、翼龍、魚龍)的眼睛有一圈由鞏膜小骨組成的鞏膜環,將眼球圍在中間,對眼球起著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鳥類中的鞏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簡單,但寬婭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呈匙形,這種形態只在一些現生蜥蜴中發現過,這是令研究團隊非常困惑的地方之一。而新研究也支持和證明了眼齒鳥是一種蜥蜴。
另外,寬婭眼齒鳥雙眼的朝向也不同於貓頭鷹等鞏膜環發達的鳥類,貓頭鷹雙眼向前,寬婭眼齒鳥則朝向兩側。寬婭眼齒鳥的顴骨彎曲,眼睛從頭部側面凸出。這種視覺系統在現生動物中從未發現,這使得作者們很難理解它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此外,眼骨的開孔(眼圈的內徑)表明,寬婭眼齒鳥的活動模式為白天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