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中國叢書

審美中國叢書

《審美中國叢書(上下)》講述了: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化傳統,形成了氣勢博大的浩然洪流,在以後的華夏大地上,雖幾經王朝的更迭與興衰,這股由早期文明相續而來的以傳統藝術為中心的審美文化傳統卻始終沒有中斷。舉凡其他多種藝術類型的發端、勃興在帶來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不但沒有消解其原初的人文意義,而且內凝和強化了由〔龍飛鳳舞〕孳乳而來的人文精神。換言之,自先泰以降的中華藝術都魂繫著一種永遠都掙不脫的血肉靈脈,其間不同程度上應和著〔樂、舞〕的胎動,在詩文中、書畫中、建築園林上……“審美”是人在進行文化創製過程中和創製的成果形式上所反映在主體意識之中的情感良性反應。 當代美學的生命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人生的藝術化體驗如何,也即是說,“審美文化學”是“美學”在當代條件下的經典表現,是傳統美學學科的當代展示方式。

基本介紹

  • 書名:審美中國叢書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 頁數:926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人民出版
  • 作者:易存國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405616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審美中國叢書(上下)》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易存國,湖北省竹溪人,文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曾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等各級課題多項,於《文藝研究》、《哲學譯叢》等刊物發表論(譯)文60餘篇,出版著述10部,主編叢書多套。代表作有:《中國古琴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 學術興趣為中西審美文化、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等。

圖書目錄

上冊
上篇:審美文化
導論
第一章 文化概念與審美文化
第一節 文化概念的變異
第二節 當代文化情狀
第二章 時間與審美文化
第一節 理解“時間”
第二節 中國審美文化的時間觀
第三章 審美文化理路
第一節 “樂生精神”的宗教特性
一 “儒學文化”
二 “道家文化”
三 “禪宗文化”
第二節 “天人合一”的宇宙情調
第三節 “文以載道”的文藝觀念
一 教育方面
二 文藝創作及其傳播
第四節 “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
第四章 審美文化分層
第一節 表層走向——大眾娛樂
第二節 深層向度——指向人性
第五章 文化與審美文化
第一節 文化考源與定義之爭
第二節 “人”的文化哲學探究
第三節 “舊文化”與“新文化”
第四節 西學東漸與文化融合
第五節 文化時代與時代文化
第六章 審美文化與相關問題
第一節 審美狀態與當代文藝景觀
第二節 審美文化話語系統的癥結
第三節 話語轉型與人文精神建構
第四節 中西方審美文化的匯通
第五節 中西方藝術話語的溝通
第七章 審美文化的學術建構
第一節 學科意義
第二節 美學定位
第三節 學科辨析
一 審美文化與文化人類學
二 審美文化與文化哲學
三 審美文化與文化心理學
四 審美文化與文化社會學
第四節 現代意義
第五節 歷史描述
第六節 辯證邏輯
第七節 動態演繹
一 審美文化的生產
二 審美文化的傳播
三 審美文化的調節
四 審美文化的消費
五 審美文化的整合
第八節 學科展望
一 文化形態學
二 環境文化學
三 文化工藝學
四 文化經濟學
五 文化管理學
第八章 餘論
第一節 “時髦話題”,還是“陳舊話語”?
第二節 文化及其藝術、藝術品
第三節 審美文化的價值學意義
第四節 審美文化的滲透方略
一 形式把握與意義滲進
二 審美渲染與情感律動
三 娛樂魔方與遊戲怪圈
四 經濟動因與審美超越
結語
下篇:審美精神
第一章 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 學理基點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學科的認識
三 “樂教”的啟示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三個統
二 幾點說明
第二章 人類學探尋
第一節 “百獸率舞”的巫祝時代
一 對“藝術”的本元探問
二 對藝術起源說的拷問
三 “巫”——文化釋義
四 “巫”——藝術內涵
第二節 “龍飛鳳舞”的華夏文明
一 “文明”的標尺
二 華夏文化之源——“龍”、“鳳”
三 華夏藝術之光——“彩陶”
第三章 文化學背景
第一節 “六藝”與“六經”
第二節 “大音希聲”與“天人合一”
一 “道”的展衍
二 “大音希聲”與“天樂”
三 “天人合一”的圓融場景
第三節 禪宗及其音樂文化
一 中國佛教音樂說略
二 禪宗與“大音希聲”
第四章 樂舞精神
第一節 “詩樂舞”關係考辨
一 詩之精義
二 樂之內蘊
三 舞之靈魄
四 “飛天”的樂神舞韻
第二節 樂舞精神
一 於民間藝術
二 於書畫藝術
三 於其他藝術
四 “琴棋書畫”
第五章 審美精神
第一節 美學特徵
一 “重生”的現實感懷
二 “和諧”的宇宙胸懷
三 “飛動”的生命情懷
第二節 美學範疇
一 說“滋味”
二 道“氣韻”
三 話“意境”
結語

下冊
導論
一 音樂美學
音樂審美四題
音樂美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論音樂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
二 舞蹈美學
略論中國舞蹈的美學特徵
舞蹈美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
三 戲劇美學
戲曲美學三題
幻覺與意境:談中西戲劇傳統的劇場經驗
四 繪畫美學
“咫尺千里”的審美意蘊——釋有限與無限
從“氣韻”的生成檢討畫論與文論的關係
五 雕塑美學
談談雕塑的藝術美
寫意雕塑論
雕塑界沒有批評
六 設計美學
設計美學三題
論設計美學中的“三美”
七 書法/篆刻美學
書道原微——論書法藝術的美學精神
其小無內 其大無垠——論中國篆刻藝術的美學品格
八 影視美學
略論中國電影美學流派
面向21世紀:國內電影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歸本體:對於當下電影美學研究的質疑
九 民俗/民間(藝術)美學
民間理念的流變與當代文學中的三種民間美學形態
國風有形
西部民間藝術的當代構成
文獻索引
附錄:前進中的藝術學
後記

文摘

“時間”是一個文化學的概念。不論它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織體,不管你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意識到這一人類歷史運行的變數參數,它即是包孕了濃厚文化意蘊的文化學詞語。一般意義上言,人們分別在四種意義上來理解“時間”:其一,自然而然的,可用物理手段來加以測度的客觀存在,它以一種看似靜默和缺乏生意與活力的方式而無時無刻、無時不在、無時不逝地在我們身旁涌動;其二,藝術品中所表述的自然時間,藝術家們的生花妙筆將其虛化在藝術品中的表達方式;其三,虛化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本文時間,人們正是在此中體味、感悟人生之旅的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這種時間可塑性大,它極富人文色彩,是極富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的生命之流;最後,人們觀賞藝術品時所花費的自然時間之流長。拋開第四類時間不談,我們認為中國審美文化精神與中華民族所理解的“人文時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邏輯,並由此而衍生出影響華夏民族數千年的人生態度和廣被四野的審美心胸。
我國的歷史學家們很早就採用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和乾支紀年法來為農耕服務,時間被明確地刻訂下來加以符號化,逝去的瞬間凝凍在竹簡、素絹與帛紙之上,時間化成了歷史,瞬間駐留為永恆。雖然這一手段所顯示的時間看似相對靜止的,其實卻給我們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注入了新的生命意識,留下了常閱常新的讀解空間。時間的歷史化(或“歷史化的時間”)標誌著中華民族人文意識的覺醒,使我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對自身所生活的世界進行審視,對時間的意識不再僅僅局限於外在的、客觀對象化的農業時令,而是進入到躍動的人類社會之中,人們的大腦溝回中已深深烙下了“逝”與“史”的印記。人們已經比較自覺地意識到時間逝去所留下的渴慕與悵惘。有感於滄海桑田之巨變、生命個體之易逝,先哲們進而注意到其中“變”的動因。
“變”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基本的事實,其包容性很強,可以為“變動”、“變化”、“變異”,又可為“變革”、“變更”、“改變”,既可以指稱自然界的位移等物理運動,亦可以表示社會人事之變遷。早在《詩經》里就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浩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