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寨里東村歷史悠久。今縣城在當時名柏林關,沒有城池,守關兵將在寨里一帶建築營寨駐防。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修築柏鄉縣城後,守軍移防城池,留下營寨有人居住,逐漸形成一個村莊,定村名為寨里村。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歸昇平社。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歸西寨莊
民國18年(1929年),歸第二區寨里鄉
日偽時期(1937年10月-1945年8月),寨里鄉
1945年11月,歸一區
1953年4月,寨里鄉
1956年9月,歸西汪鄉
1958年12月21日,歸內邱縣柏鄉人民公社
1961年,寨里村分東、西兩村
1961年5月,寨里東村歸隆堯縣西汪公社
1962年1月1日,寨里東村歸柏鄉縣西汪公社
1984年,寨里東村歸西汪鄉
2007年12月3日,西汪鄉升格為西汪鎮,仍轄
地理位置
寨里東村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柏鄉縣,在柏鄉縣城南約3公里處。寨里東村中心在西汪鎮西北偏北1.6公里處,北部與柏鄉鎮趙莊相連。土質沙壤土,宜種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
氣候特徵
寨里東村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7℃。1月平均氣溫-3.9℃,年平均無霜期187天。年平均日照2528.8小時,日均6.9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24.6千卡/厘米。平均年降水量52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744.7毫米。
礦藏資源
寨里東村系泜河及午河交替衝擊而成的土壤,基地被新生代底層覆蓋,多沙土。
人口民族
寨里東人口1680人,黨員50名,
翟姓占95%,均為漢族。
政治
在黨領導下的,實施以村委會選舉為標誌的村民自治制度。
經濟
綜述
寨里東村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同時積極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下一步將大力發展工業,進一步繁榮市場經濟,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工促農,以工興農,促進產業升級。在中央領導下,關停污染大耗能多的小作坊式企業,從供給側改革,加大環保投入,善待天地山河。
第一產業
寨里東村土地不沙不粘,疏通松透,耕性良好,熟化程度較高,目前廣泛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優質糧種植面積達96%以上。下一步將以建設大縣城為契機,大力發展高效大棚蔬菜種植和特色養殖,努力做好縣城周邊的“菜籃子”、“肉柜子“,力爭成為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廚房重要成員。
第二產業
寨里東村工業經濟相對薄弱,過去以單一造紙為產業。近年來,大量關停污染大的小造紙廠,閒散村民多以跑運輸謀生,運輸業發展較快。主要為縣城及周邊地區運送石灰、沙子、石子等建築材料。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特種造紙業+大貨車運輸+建築耗材“三駕馬車”拉動GDP增長的局面。
第三產業
寨里東村在第三產業發展中處於後發地位,過去以餐飲、美發等低附加值業為主。集網際網路信息技術、軟體開發、影視製作於一體的邢台市信風網路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創立,填補了寨里東村沒有科技公司的空白。
教育事業
寨里東村有國小1所,暫處於停招狀態。幼稚園多沿趙辛線設立,教學條件優越,吸引了全縣家長的關注。
醫療衛生
有村級衛生門診三所,均持有資格證和執業證。
地方特產
小果:以小麥麵粉加糖、雞蛋適量,加工成寬寸余、長三四寸長方麵皮,用兩條麵皮打結下油鍋炸熟,口食脆甜可口。
苦捋:以馬齒莧、白菜、槐花、榆錢、榆葉等青菜、野菜切成碎片,加適量食鹽、水、麵粉少許,攪拌成半濕碎塊入鍋蒸熟,然後放蒜泥食用。解放前,貧困人家多以此為食,填肚充飢維持生活。解放初期及“三年困難時期”,縣民也多有以此為食者。70年代後,人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農村亦偶有食者,意在調劑口味,“吃稀罕兒”。
鹹食:以小麥麵粉和碎菜(韭菜、蔥絲等青菜)片,加適量食鹽水攪拌成糊狀,在煎盤上攤成薄餅,兩面塗油,然後蘸蒜泥食用。
著名人物
翟誥,清順治六年(1649年)貢生,遵化訓導。
翟可第,清乾隆七年(1742年)貢生。
翟中倫,舉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挑一等,分發湖北。歷署麻城、黃岡等知縣。嘉慶九年(1804年)任同考官。
翟薛氏,清末翟冬之妻,二十歲時丈夫翟冬去世,無子女。其孝順公婆,並將侄子養大成人,守節四十九年。
任清奎,革命烈士。1902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犧牲前為八路軍129師新4旅班長。1943年犧牲於巨鹿縣神堂坡。
閻懷玉,革命烈士。1925年出生,1944年參加革命,犧牲時間地點不詳。
翟喜勝,革命烈士。1923年出生,1947年參加革命,1948年犧牲于山東省。
翟喜良,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56005部隊師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