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市古鎮

寨市古鎮

寨市古鎮位於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西南部,全鎮共13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2.5%,群山秀麗,風景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寨市古鎮
  • 地理位置: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西南部
  • 地理面積:132平方公里
  • 森林覆蓋率:72.5%
地理環境,人文歷史,古鎮風貌,今日古鎮,文化名鎮,

地理環境

全鎮共轄22個行政村(居委會),有苗、侗、漢等多個民族共1.6萬餘人,為老縣城所在地,蒔竹水繞鎮而過,國防道S221線貫通全境,距縣城僅16公里,至枝柳鐵路靖州站58公里,為黃桑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入口,四周山巒疊嶂、翠林如海、氣候宜人。古鎮居住著苗、侗、漢等多個民族共5000餘人。2010 年 12 月 ,寨市古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人文歷史

寨市古鎮歷史悠久,據清代《綏寧縣誌》記載:三國時稱諸葛城;唐代為徽州首府,稱飛鳳徽城;宋元豐
四年(1081年)改徽州為蒔竹縣,崇寧二年(1103年)改蒔竹為綏寧縣,縣衙皆建於此。南宋初年,縣境少數民族首領楊再興率眾在臨岡(今通道縣臨口,原為綏寧縣地,1951年划去)起義,臨岡離寨市不遠,縣治受到嚴重威脅,被迫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遷置武陽砦(今李熙鎮蘇家州),二十五年(1155年)因起義被鎮壓而回遷寨市。1954年縣城遷往長鋪鎮。寨市古鎮歷經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現代,總計1800多年,其中作為縣城達九百多年。
寨市古鎮

古鎮風貌

古鎮原有城牆青石砌成,長約2公里,開有東、南、西三門,建有九廟(觀音堂、孔子廟、城隍廟、關帝廟、火神廟、龍王廟、南嶽廟、飛山廟、九龍觀)、四祠(龍家祠、楊家祠、龔家祠、二公祠)、三會館(長郡會館、五寶會館、江西會館)、兩庵(祈陽庵、磐古庵)、兩閣(文昌閣、懸天閣)、鐘鼓樓、八角亭、風雨橋等,還有全縣最大的書院?——虎溪書院,文物古蹟豐富。
雲霧山雲霧山
古鎮在九百多年的歷史演變中,上述古蹟大多被毀。但存世的仍然不少,經實地考察,尚存開發價值的如下:
封山育林古碑
寨市雲霧山有一塊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立的《告示》碑,該碑由於處在千年古銀杏樹下,至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鐫有“此處風水寶地,先人培植成林,各團所有人等,不得隨意毀壞”二十四個大字,字型古樸端莊,遒勁有力,歷經880年,仍然清晰雋永。更難得的是,我縣共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官方和民間保護森林的封山育林石碑100餘塊。據考證,從唐代以來,歷代封山育林、保護生態方面的石碑如此齊全集中者,在全國都屬罕見。在人類回歸自然,打造生態文明的今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我們綏寧在今天被譽為“神奇的綠洲”,這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在全縣各地還散布著一些歷代封山育林碑,我縣將在寨市鎮建造一個護林碑博物館,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旦申報成功,此乃寨市古鎮別具一格的特色。
古鎮老街、西河風雨橋、古城牆、虎溪書院
西河街即古鎮老街,還有500米左右的古民居,據考證,大多為明、清代舊木房。古街道在清乾隆年間已初具規模,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時代變遷,至今古蹟猶在,古貌尚存,古色古香,味道猶濃。老式木屋飛檐翹角,花窗畫廊,黑匾金字,青石鋪路,特別是龍氏宗祠大門上的青石奇獸浮雕及楹聯應證著老街的滄桑歷史。已被毀的西河風雨橋始建於雍正5年(1727),全長26丈,共24排,含“舉全縣24里之力”之意。西河風雨橋的重建,也將使民族風情得以彰顯,水中的倒影與橋相互映襯,互為增輝。古城牆恢復後,也能激起遊人金戈鐵馬的聯想,發出由衷的感慨。綏寧歷史最悠久的學府?——虎溪書院內,保存著清代進士袁寶彝作序的章程石碑。3、明代安平觀鐵鐘和仰高亭碑。寨市鎮政府門口的“孝思亭”內懸掛了一口鑄造於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由綏寧縣縣丞陳纓撰文並書寫的鐵鐘,是目前縣內保存的鑄造時間最早的古鐘。元天閣內保存著一塊刻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仰高亭碑”,記述了綏寧知縣高應冕與同事任綬關於“同宦之道”的對話,表達了任綬對高應冕的仰慕。
《仰高亭記》石碑《仰高亭記》石碑
紅色旅遊
資源十分豐富:有鄧小平住所、抗日將士紀念碑、高功山紅軍哨堡等景點。 1930年12月21日,紅七軍4000餘人,在軍長張雲逸、政委兼前委書記鄧小平的帶領下,由廣西進入綏寧縣境,攻占了當時的縣城寨市。紅七軍起義以來因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受了很多挫折,攻占寨市是紅七軍打的第一個勝仗,因此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鄧小平同志一生中七次到湖南,而第一次就是這次攻占綏寧縣城後,在此休整了兩天兩晚。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第259頁對此次戰鬥有詳細記述。恢復鄧小平同志住所,並建成展覽館開放,一則可以印證這段歷史,二則可以開展紅色旅遊和愛國主義教育。
吳三桂、石達開等歷史名人的傳說。這些歷史人物都曾路過寨市,有著許多故事在民間流傳,如吳三桂的大刀、石達開的鐵炮等。這些傳說所涉及的古蹟雖然已被破壞,還可恢復,供遊人獵奇。
民俗民風、民族特產
寨市古鎮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族產品。民俗民風方面,如苗女哭嫁、男女對歌、唱敬酒歌、剪紙、逗春牛、打鬧年鑼、巫文化、儺文化等。特產有黑米飯、油茶、萬花茶、酥餃、肉湯丸、肉芯粑糕、米產 子粑等等。在古鎮形成“小吃一條街”,這些特產集中在一起,供遊人品嘗,形成充滿鄉土氣息的飲食文化。我縣的苗族“四?八姑娘節”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寨市古鎮將每年舉辦四?八姑娘節,以利於保護、傳承、推廣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
正板古民居
正板是寨市鎮的一個行政村,有相連的省道和水泥村道直通該村。正板是古民居集中點,古房屋、古石板道、古旗桿石依舊,古家具、古匾額很多,甚至還有人家保存著清代將軍的防風披帽。亦有抗日戰爭期間正板籍、河南省秘書長楊玉清之子保存的公用文書和私人書法作品,並有明代始祖楊正板於景泰七年(1456年)由東山遷居此地後種植的8株古樹至今鬱鬱蔥蔥。
正板古民居正板古民居
清代綏寧十二景
高功春色、金釵西垂、文筆凌雲、四山環翠、一水紆藍、七星森列、高井回甘、雲擁天闕、宿樓夕照9景就在鎮內或郊外。如今,一水紆藍、四山環翠、七星轟列、高井回甘、文筆凌雲、雲擁天闕6景尚可開發利用也可增添新景,湊成徽鎮八景。以上景點,歷代文人有很多吟詠詩詞通過古代縣誌保存了下來,其中不乏佳作,可以把這些佳作鐫刻成碑,或印刷成書,或請畫家轉繪成畫裝裱上市,形成品味高雅的文化開發項目。

今日古鎮

村鎮體系規模結構:中心鎮人口規模0.7萬人,各中心村人口規模按1000—1500人控制,各基層村人口規模按300—1000人控制。
為加快經濟發展,制定了“工業強鎮、旅遊富鎮”的發展戰略。工業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中藥材、竹木加工、農產品加工、精品水果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招商引資勢頭良好。鑫達木業公司、石門電站等20多家企業已落戶寨市。旅遊方面,逐步將寨市打造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綠色生態的旅遊名鎮,用5-10年的時間再造一個“鳳凰”、“麗江”式的古鎮。

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關於公布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城鄉建設廳(建委)、文物局(文化廳、文管會),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天津市規劃局:
根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建村[2003]199號)等規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並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決定公布河北省涉縣固新鎮等38個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見附屬檔案1)、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莊戶村等61個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見附屬檔案2)。
請你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切實做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和管理工作。要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認真編制保護規劃,制定和落實保護措施,杜絕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行為的發生,嚴格禁止將歷史文化資源整體出讓給企業用於經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已經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工作進行檢查和監督;對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將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行查處。
附屬檔案:1、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2、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文物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