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麥15

寧麥15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利用寧9144系選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

寧麥15幼苗直立,葉色深綠,長勢較旺盛,分櫱力偏弱,成穗率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較鬆散,成株葉片較長、下披。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型,長芒,殼色略紅,紅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畝穗數28.7萬穗,穗粒數42.4粒,千粒重40.75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麥15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5
  • 選育者: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 品種來源:寧9144系選
  • 作物名稱:小麥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2005年,在寧麥12初始群體(繁殖區)中,選擇熟期、熟相、穗相(穗直立或彎垂)、株高明顯有異的單株約120株,經室內考種脫粒後,選取45株籽粒大而飽滿且多為粉質半角質的單株,當年秋播按株種成株行圃(行長1.7米,行寬26.7厘米,每株4-6行不等)。翌年經觀察,基本無整齊度達標的株行,遂繼續選株。2006年,建立株系圃。2007年,發現有部分株系已較整齊致,其中以編號第26的等3株系綜合性狀較理想,遂分別進行混收;當年秋播分別以上年株系編號進行產量等鑑定,2008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8005。

特徵特性

  • 農藝特性:寧麥15表現為春性,全生育期204天左右,與對照揚麥158熟期相當。幼苗直立,葉色深綠,長勢較旺盛,分櫱力偏弱,成穗率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較鬆散,成株葉片較長、下披。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型,長芒,殼色略紅,紅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穗數每平方公頃430.5萬穗,穗粒數42.4粒,千粒重40.75克。
  • 抗性表現:寧麥15抗寒性與對照揚麥158相當。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鑑定為:中抗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高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
  • 品質特點:2005年、2006年分別測定寧麥15混合樣:容重786克/升、806克/升,蛋白質(千基)含量13.53%、.13.42%,濕麵筋含量29.7%、29.9%,沉降值37.5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9.7%、59.1%,穩定時間5.9分鐘、4.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08E.U、402E.U,延伸性16.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積69.6平方厘米、79.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每平方公頃6022.05千克,比對照揚麥158增產2.99%;2006-2007年度繼續試驗,平均產量每平方公頃6636.15千克,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56%。2007-2008年生產試驗,鄂、皖、蘇、浙4省平均產量每平方公頃6373.20千克,比對照揚麥158增產7.10%;河南信陽點平均產量每平方公頃7075.50千克,比對照豫麥18增產6.79%。

適種區域

寧麥15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淮南地區、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陽、浙江中北部種植。

栽培技術

  1. 種子處理。播種前10天左右做好發芽試驗,根據發芽率、千粒重以及適宜基本苗數確定播種量。同時要進行硫酸鋅拌種,1千克種子用硫酸鋅4克。藥劑拌種,2%立克莠濕拌劑15克拌10千克麥種(種子重量的0.15%),防治小麥紋枯病和小麥莖基褐腐病。
  2. 播種期。大中農場處於蘇中沿海,適宜播種期為10月28日至11月5日,大面積生產力爭11月10日前結束。
  3. 提高機械作業質量。耕透熟土層,並略帶黃土,秸稈覆蓋效果好,覆土平,耕幅不超標;耙地平,破土效果好,重耙配重150千克以上,不漏耙;開溝直,深20-25厘米,寬32-35厘米,絞土勻,畦面平;肥量準,不重、不漏、不露;播種不能在路,上拐彎的必須放起落線,用種量要準,行距均勻;嚴格控制播種深度,播深2厘米左右,做到播種均勻,出苗一致;在調換品種前一定要徹底清理播種機,防止機械和人為混雜購。
  4. 及時做好播後處理。播後48小時內,必須清好田間一套溝,達到溝溝相通。具體要求:每40-50米開挖一條橫溝,深25-30厘米,寬20-25厘米,田頭及低洼地塊,每25米開挖一道溝,橫溝撒土兩邊不少於5米,積土厚不得超過2厘米,兩邊土量均勻,清溝必須兩邊出土敲碎撒勻。條田頂頭必須在播後雨前開溝,防止路面鹽土於積田頭,影響出苗,播種結束後再行清溝築埂,所有田頭溝埂必須方直上線。缺苗要求浸種,並確保品種一致,到頭到邊。
  5. 合理運籌肥料。根據寧麥15的特徵特性,其全生育期共需施肥為純N每平方公頃270-285千克、五氧化二磷每平方公頃105千克。其中基肥純N占總量的50%,五氧化二磷占總量的60%。拔節孕穗肥純N占總量的40%,五氧化二磷占40%,分2次施用(倒3葉末和劍葉露尖各1次),於倒4葉期施磷酸銨每平方公頃750-1125千克。抽穗後,結合防病治蟲,選用適宜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微肥進行根外追肥,以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6. 雜草防除。硬草採用播後苗前化除,用48%氟樂靈每平方公頃1200毫升+25%綠麥隆每平方公頃3千克進行土壤封閉,並視墒情,適當加大用水量,以提高封閉效果。對防效差的條田要及時采敢莖葉處理,用6.9%驃馬每平方公頃1200-1350毫升,於麥苗三葉期至分櫱期噴霧,但應避開寒流(施用越早,防效越好)。對豬殃殃等闊葉雜草重的田塊,用10%麥喜每平方公頃150-180毫升;對巢菜嚴重的條田,用巨星每平方公頃22.5-30.0克於麥苗三葉期至分櫱期噴霧,化除時必須注意不重不漏,霧化良好,嚴禁施藥機械有滴、漏現象,嚴禁在田間調節和試噴,以防止濃度過高。
  7. 病蟲害防治。提早預防小麥白粉病,積極防治小麥赤霉病。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初期提早防治1-2遍,結合小麥赤霉病防治的同時,加三唑酮防病保綠,提高后期光合能力;積極預防小麥赤霉病損失,於卉穗期用第一次藥,1周后用第二次藥。加強對粘蟲、麥蚜蟲、小麥紋枯病的調査,達標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