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麥14,該品種長芒,白殼,穗近長方形,籽粒紅皮,半硬-粉質。幼苗直立,葉色較淡。株型中等偏鬆散,株高83厘米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生育期211天左右,與對照相仿。分櫱及成穗數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較高。畝有效穗33萬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抗性接種鑑定:中感赤霉病、白粉病,感紋枯病,高感梭條花葉病,高抗穗發芽。品質分析三年平均結果:粗蛋白含量14.3%,濕麵筋含量31.1%,穩定時間2.6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麥14
- 審定編號:蘇審麥200601
- 品種名稱:寧麥14(區試代號:寧0088)
- 選育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適應範圍,產量表現,栽培要點,技術規程,
品種來源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寧麥9號經系統選育,於2001年育成。
適應範圍
適宜江蘇省淮南麥區種植。
產量表現
2003-2005年度參加江蘇省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67.54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13.69%,兩年較對照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5-200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47公斤,較對照揚麥11號增產2.17%。
栽培要點
1、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
2、合理密植:適期播種每畝基本苗以15萬左右為宜。
3、肥水運籌:高產水平下每畝施純氮18公斤左右,其中基苗肥占60-70%,並施足磷、鉀肥。拔節孕穗肥占總氮量的30-40%。田間溝系配套,防止明澇暗漬。
4、病蟲草害防治:及時化學防除雜草,根據病蟲測報及時做好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及蚜蟲等病蟲的防治。
5、及時收穫:成熟後(蠟熟末期)應抓緊收穫,以確保豐產豐收。
技術規程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蘇南地區小麥寧麥14繁種的產量和產量結構、肥料使用準則、農藥使用準則、繁種技術要點和田間去雜去劣的時期及方法等。
本標準適用於蘇南地區小麥寧麥14繁種生產。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下列檔案中的條款通
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 4285-1989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 8321(所有部分)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4404.1-2008 糧食作物種子 禾穀類
DB32/T 504 江蘇省地方標準 無公害農產品 肥料要求
3術語和定義
寧麥14(原名寧0088)為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11天左右。長芒、白殼,穗型近似長方形。紅粒,粉質至半角質。幼苗半直立,株型較緊湊。株高2125px左右,耐肥抗倒性較好,分櫱及成穗數較多,每穗粒數中等,千粒重較高。經人工接種和田間自然鑑定,寧麥14高抗穗發芽,中抗赤霉病和梭條花葉病,中感白粉病和葉鏽病。寧麥 14在兩年區域試驗的22個試驗點中有 21個點增產,1個點減產,說明其適應性廣。2005~2006年度參加江蘇省淮南片生產試驗,6個試點均比對照增產,平均產量453.5kg/667㎡,比對照揚麥11號增產2.17%。適宜在江蘇淮河以南地區種植。
4 產量及產量結構
4.1 產量水平
產量450kg/667㎡以上。
4.2 產量結構
每667㎡有效穗28~30萬,每穗粒數35~38粒,千粒重42~45g。
5 肥料使用準則
應符合DB32/T 504的規定。
6 農藥使用準則
應符合GB4285-1989、GB8321(所有部分)的規定。
7繁種技術要點
7.1 繁種田選擇
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與其他小麥品種隔離超過2m的田塊作為繁種田。
7.2 種子
寧麥14原種的種子質量符合GB4404.1-2008。
7.3 播種
7.3.1 最適播種期 10月25日至11月5日。
7.3.2 播種量
寧麥14宜適度密植,基本苗14~15萬/667㎡,具體用量按以下公式計算:
播種量 (kg/畝) | = | 基本苗數(萬) |
每公斤種子粒數×發芽率(%)×出苗率(%) |
7.3.3 播種方式 板茬少免耕機條播,一次性完成旋耕、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行距625px,播深2~75px;秸稈還田,先用反旋滅茬機滅茬,再用條播機播種;當土壤含水量較高(土壤含含水量達田間持水量80%以上)時,可採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分院改造的機械進行播種,改條播為均勻撒播,可實現先條播後滅茬淺旋蓋籽,實現土壤含水量較高條件下的免少耕機構均勻條播。
7.4 開溝
7.4.1外三溝 外三溝在前作收穫前人工清理開挖,溝溝相通,逐級加深。隔水溝深2500px以上,導滲溝深3000px以上,排水溝深3750px以上。
7.4.2內三溝 內三溝於播種後進行機械開溝或人工開挖。每2~3m開挖一條豎溝,溝深20~750px。距田兩端橫埂2~3m,各挖一條橫溝,溝深30~1000px,田塊長超過100m的應加挖腰溝,溝深30~1000px。四周出水溝,溝深40~50cm。內外溝配套相通,確保灌得進,排得出,降得下。
7.5 水分管理
播種期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間持水量60%,播種後灌水,確保齊苗。冬春注意清溝理墒,保持溝系暢通,達到排水順暢,雨止田乾。
7.6 施肥
7.6.1肥料用量
7.6.1.1氮肥 每667㎡宜施純氮15~18kg
7.6.1.2磷肥 每667㎡宜施P2O57~8kg
7.6.1.3鉀肥 每667㎡宜施K2O7~8kg
7.6.1.4氮磷鉀比例 N:P2O5:K2O=1:0.5:0.5
7.6.2 運籌比例
氮肥的施肥比例以基肥:追肥為5:5,追肥中壯櫱肥比例占40%,拔節肥占60%;磷、鉀肥基追比為5:5。
7.6.2.1 基肥
機條播或撒播田每畝施秸稈150 kg,複合肥(氮、磷、鉀含量均為15%)40-50kg。
7.6.2.2 壯櫱肥
越冬始期(12月25日左右)宜施尿素7~8kg/667㎡,捉黃塘、促平衡。
7.6.2.3 拔節肥
在小麥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葉齡餘數3.0時,宜施45%複合肥(氮、磷、鉀含量均為15%)15kg/667㎡+尿素5kg/667㎡。
7.7 凍害補救與倒伏防禦
7.7.1 凍害補救
小麥受凍後應根據凍害嚴重度增施恢復肥。小麥拔節前受凍,可施用壯櫱肥,促使其恢復生長;拔節後發生凍害應及時補施恢復肥,減輕凍害損失。恢復肥追施數量應根據小麥主莖幼穗凍死率而定:主莖幼穗凍死率90~100%的田塊宜施尿素10kg/667㎡;主莖幼穗凍死率70%左右的田塊宜施尿素8kg/667㎡;主莖幼穗凍死率50%以下的田塊宜施尿素5kg/667㎡;主莖幼穗凍死率在10%以下的田塊,不需增施恢復肥。
7.7.2倒伏防禦
建立合適群體,群體較大田塊拔節初期(2月底或3月初)可用矮苗壯60g/667㎡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5~40g/667㎡進行葉面噴霧。
7.8 去雜去劣
7.8.1 雜株類型
小麥種子田雜株包括變異株、分離株及混雜的非本品種的株。
7.8.2 去雜時期及方法
繁種田去雜在苗期、抽穗期、臘熟期三個時期。去雜工作在小麥拔節後便可進行。此時主要是從生育進程的不同上去雜。一般不易去雜,只能去除極少部分超前發育 (相對整塊大田 )的雜株。去雜工作重點是在抽穗後進行,此時雜株表現較明顯,首先從株高上看雜株,將明顯高出一頭的去掉。其次是看穗型、穗色,將株高相近的異型穗株 (穗型、穗色 )去除,此種雜株不易看出,要認真對待。去雜工作要在蠟熟期結束,以防成熟早的雜株其籽粒落地 。
7.9病蟲草害防治
7.9.1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農藥使用應執行GB 4285—1989和GB/T 8321的規定。
7.9.2農業防治
精選種子,剔除病粒和草種。
7.9.3 藥劑防治
主要防治對象:麥田雜草、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和粘蟲。噴藥時要注意噴勻,陰雨天、風大和有露水時不宜噴施。
7.9.3.1 麥田雜草
以日本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50~60ml加水30kg或25%異丙隆250~300g加水50kg噴霧防治。以豬殃殃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30~40ml或20% 2甲4氯150~20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以禾本科雜草與闊葉草混生的麥田,每667㎡用75%苯磺隆(巨星)1g和25%異丙隆250~300g加水50kg噴霧防治。
7.9.3.2 病害防治
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到5%時,每667㎡用5%井岡黴素150~200ml加水60kg噴霧防治。小麥白粉病病葉率3%~5%時,每667㎡用25%三唑酮(粉銹寧)20~30g加水20~30kg噴霧防治。小麥抽穗揚花期,每667㎡用50%多菌靈75~100g加水30kg噴霧防治赤霉病。
7.9.3.2 蟲害防治
小麥蚜蟲,苗期當蚜株率達40~50%,平均每株有蚜4-5頭;穗期當有蚜穗率達15~20%,平均每株有蚜10頭以上時,每667㎡用10%吡蟲啉50g加水50kg噴霧防治。麥田粘蟲每667㎡達8000~10000頭時,每667㎡用90%敵百蟲100g加水50kg噴霧防治。
7.10 收穫技術
小麥臘熟末期及時收割,收穫前要先將收割機徹底清倉後再進行統一收割,收穫後需及時晾曬,在水份達13%以下時,進行精選、分裝之後便可入庫。種子要與其他品種分離放置。種子清選完後便封庫進行熏蒸,防蟲蛀。
————————————————
《蘇南地區小麥寧麥14繁種技術規程》江蘇省地方標準編制說明
一、目的意義及立項理由
寧麥14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新育成的高產多抗優質中筋小麥品種,2006年9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2006年度參加江蘇省淮南片生產試驗,6個試點均 比對照增產,平均產量453.5 kg/667㎡,比對照揚麥11號增產2.17%。目前,寧麥14蘇南地區大面積推廣,用種量逐年增加,為了規範該品種的繁種技術,提高其產品質量和效益,有必要制訂該品種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繁種技術規程。
二、任務來源
根據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蘇質監發{2009}132號)精神,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立項批准,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承擔制定《蘇南地區小麥寧麥14繁種技術規程》地方標準。
三、編制過程
接到標準制定任務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門和研究部門人員及時整理近年來有關寧麥14繁種資料,並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形成了本標準的初稿。初稿形成後,邀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小麥栽培專家對該標準初稿進行了審閱,經過修改完善,形成了符合規範的標準。
四、標準制訂的依據
本標準依據GB/T-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同時依據近年來寧麥14在蘇南地區的大面積繁種資料,並對這些試驗資料進行匯總、科學分析而得出結果。
五、與現有標準的區別
小麥品種繁種技術規程國內報導較少,該標準涵括了蘇南麥區當前小麥生產先進技術,其技術體系科學、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