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鴻彬
- 出生日期:1936年
- 畢業院校:北京電視大學中文系
- 籍貫:北京
人物簡介,主要著述,教學風格,教育感言,
人物簡介
寧鴻彬,北京人。
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視大學中文系。歷任北京市孫河中學、楊閘中學、三里屯中學、垂楊柳第二中學、第八十中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在教學中,運用“卡片輔助教學法”,注意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主要著述
《怎樣提高閱讀能力》北京工業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國中文言文詳解》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高中文言文詳解》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面向未來改革語文教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怎樣閱讀分析文章》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寧鴻彬文選》灕江出版社1996年版,《大家都來探索教學藝術》《中學語文》1998年第10期,《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國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錄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學風格
1.善於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規律,創造出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方法寧鴻彬在教學實踐中,深感“不懂得傳道有方、授業適時的教師,縱有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也難以讓學生達到解惑的境界”。他從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著作中汲取營養,從觀摩老師的教學中學習經驗、方法,廣采博取,兼容並蓄,進而在實踐中創造了-套結合自身教學特點,適合學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學理論的教學方法,諸如:為使學生扎紮實實地掌握知識,他總結出“懂-記一用”三環一體的教學方法,針對青少年“記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現象,根據“機械識記要以意義識記為基礎,意義識記要以機械識記加以鞏固”的理論,創造了“語文基礎知識卡片設計教學法”。又適用遺忘曲線的原理,“利用教學卡片設計了連續複習和間斷複習的教學環節,大大減少了學生對知識的遺忘率,並使得新舊知識在學生頭腦印跡中相輔相成、互促互補地完成了較紮實的積累”。
2.善於把握教學規律,變革現狀,提高教學 為了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狀,寧鴻彬從語文教學的特點出發,採用突出重點、分清主次、有詳有略地進行精要教學。對所講的基礎知識,從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理解與把握的強化訓練,而在訓練過程中又悉心觀察,適時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良好習慣,以建立他們的學習常規。在強化訓練過程中,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把握語文知識結構規律與基本技能實踐的規律上,任學生的學習逐步從必然走向自由,學習效率大為提高,例如認1978年起,寧鴻彬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冊統編教材,而且教學質量完全合乎標準。
3.建立了以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結構 寧鴻彬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文章要由學生自己讀懂;疑問要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要由學生自己分析解決;知識要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要由學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師只在“指導”上下功夫。在打開學生各個學習實踐環節的“思路”上作文章。在這樣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提出了“通讀一質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實踐”五步閱讀教學程式教學法。五步之中,包孕著四個相關的環節:一是認真讀書,提出問題;二是分析研究,解決問題;三是歸納總結,掌握知識;四是加強練習,運用知識。通過三年的教學實踐。寧鴻彬的學生在獨立閱讀中,“善於思考、敢於質疑、精於分析,能通過自己的發現獲取規律性知識,又能在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等方面,表現了令人驚異的出色提高”。
4.教學工作富有超前、創新的意識 寧鴻彬的第三輪教改實驗,就是建立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為核心的全新教學機制為提高目標,開始從教材、教法、作業、考試和課外活動五大方面入手的更高層次的整體改革。
教育感言
1.教學藝術並不神秘。有人認為,研究教學藝術是少數教學理論工作者、專家、學者和高水品教師的事。其實不然。哪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成功的時候?在一次次成功中,無不迸發出教學藝術的火花。哪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過自己精心的創造?哪拍是點點滴滴的創造,那就是教學藝術的體現。問題是不少人沒有留意,一次又一次的把它們輕易放過了。
2.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周密性、創造性等,均可通過創造性思維來培養,惟獨思維的深刻性難以解決。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逐步懂得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需要從世界觀上加以解決。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上好講讀課,則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要上好講讀課,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通過巧妙的教學措施,使學生在講讀課上自始至終處於積極狀態之中;否則,教師的一切努力,講讀課上的所有活動,其效果都將大大降低,甚至變為無效勞動。
4.為了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知識,應按照認識規律,在教學中注意從感性認識入手,再提高到理性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入手,就是在講解基礎知識時,不脫離其所在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從語言所在的較廣闊的環境中,對所學到的知識有生動形象的直觀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就是使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要從道理上獲得具有科學性的理解。
5.就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而言,老師給予否定,學生未必心悅誠服,若是他們自覺地做出自我否定,則深刻、透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