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版
寧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楊志領 主編 陳廣鈞 副主編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4年 4000冊 1240千字 942頁 彩圖 16碼 59.00元
ISBN7-5068-0320-8
本志於1982年10月始修,蒐集文字資料1000多萬字、圖片500餘幅,1994年正式出版。志書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斷至1985年底,僅有大事記下延至1990年。除序、總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全志共設35編,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中國共產黨、黨派團體、政權·政協、軍事、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計畫統計、農業、林業、水利、飼養業、工業、煤炭、鄉鎮企業、交通、郵電、城市建設、商業、糧食、工商物價管理、財稅、金融、文化、教育、科技、醫藥衛生、體育、文物、民情風俗、人物。編下設章、節、目,共191章、490節。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漢高祖七年(前200) ,因邑置寧山之南,故名寧陽。1985年,全縣轄8個鎮、12個鄉,有618個行政村。全境面積1125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中部隆起。東部為沂蒙山區邊緣,屬黃河流域;西部為河谷沖積地和山前沖積地,屬淮河流域。境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人口72.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6019人,分屬回族、滿族、苗族、藏族、壯族、水族、朝鮮族7個民族。
寧陽礦產資源以煤為主,另有鐵、金、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雲母、鋁土、蛭石、石膏、花崗石、石灰石、硫磺、陶土、耐火土等16種。境內生物資源豐富,尤以蟋蟀揚名,當地民眾以此創收致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另有地瓜、穀子、高梁和小雜糧。經濟作物有花生、大豆、棉花、黃姜、大麻、蔬菜、瓜果,尤以大棗、黃瓜著稱。寧陽大棗歷史悠久,以個大色艷、皮薄肉厚、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著稱,1986年被國家衛生部評定為國家保健棗,行銷3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7個國家和地區。林地面積1.54萬公頃,農田林網4萬公頃,桐糧間作2.89萬公頃。林木覆蓋率達20.8%。樹種主要有松、柏、桐、楊、柳、榆、槐、椿、桑、棗、梨、柿、蘋果、花椒等。
1985年,糧食總產量34124.5萬千克。全縣鄉鎮企業從業人員8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的26.4%;企業總產值1.4億元,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35.6%。縣屬工業企業65家,職工1.12萬人,固定資產9763.6萬元,產值11257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3.99%。主要產品42種,其中涕滅威原藥和5%涕滅威顆粒劑系全國獨家產品,年產量5000噸,屬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1985年,全縣通車裡程326.7千米。19個鄉鎮通瀝青公路,占全縣鄉鎮的95%,410個行政村通公路,占全縣行政村的67%,寧陽連續4年被省、市命名為好路縣。全縣有郵路44條,總長1789千米,投遞點798個。文化管理機構設定齊全,有文化局、檔案局、廣播電視管理站、文化館、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新華書店,另有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史志辦公室、文史組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有幼稚園598處、國小572處、中學119處、師範學校1處。
1985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451元,幹部、職工人均收入978元。1980年至1985年,個人儲蓄存款年均餘額2560.8萬元。
轟動全國考古界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源於寧陽。大汶口文化最早在境內發現的堡頭遺址,遺存豐富。寧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境內人傑地靈,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寧陽人夏侯勝、夏侯建創“大夏侯學”、“小夏侯學”。東漢時期的劉楨是“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南北朝羊敦、羊鴉、羊烈、羊侃,或是武將或為文臣。明清之際,畫家寧?齡首推第一。
新編《寧陽縣誌》側重經濟建設,同時反映百科的發展。為突出時代特點和地方特點,將飼養業、鄉鎮企業分別列編,將農田林網、大棗栽培作重點記述。
寧陽縣在泰安至曲阜、東平湖、梁山的旅遊熱線上。境內有妙趣橫生的八大景觀;有使汶水揚波成瀑的?城壩;有勝似於小崑崙的靈山;有千畝梨園、萬頃棗林,浩瀚如海,蔚為壯觀;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方仙道士、鴻儒高僧留下的眾多文人古蹟。全縣有重要文化遺址143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20處、商周遺址42處、春秋和漢代城址8處、漢代遺址37處、隋到宋元古瓷窯址36處,均系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志書對寧陽在旅遊、考察方面的優勢作了翔實記述。
2007版
寧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紀興本 主編 張延春 杜秀芝 副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7年1月 5000冊 1400千字 894頁 398.00元
ISBN 978-7-80192-986-0
該志為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寧陽縣誌》(1994年出版)的續志。 上限1985年,下限2002年。部分章節內容適當上溯下延,大事記延至2003年底。全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志為主,隨文插入圖片,力求圖文並茂。
寧陽縣位於
魯中偏西, 地處魯西南平原和魯中山區交接地帶,地理坐標為北緯35°40′~35°57′,東經116°36′~117°18′。東西最大橫距63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1公里,總面積1124.6平方公里。2002年,全縣轄3鄉9鎮,567個行政村(居委會) 。總人口80.67萬人,其中男性41.23萬人,女性39.4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51∶10 0,人口密度為717人/平方公里。除漢族外,共有少數民族19個、7041人,占總人口的0.87%。
寧陽縣資源豐富。全縣土地總面積11.246萬公頃。其中農用地9.04萬公頃,建設用地1.62萬公頃,未利用地0.58萬公頃。水資源總量3.1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總量為1.53億立方米。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27種礦產,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14種, 除地下水外,礦產總儲量13.37億噸,人均1670噸。煤炭是境內優勢礦產資源,
地質儲量約3.58億噸。鐵、鋁土、 鉀長石、沙等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植物資源300多種,動物資源200多種,其中鳥類126種。近年來,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多年少見的白鷺、水鴨子、
山雞等重遷棲居。
寧陽縣在歷史上以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十分落後。新中國建立後,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雖曾多次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但都沒有阻擋住寧陽人民前進的步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5年以來,全縣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推進了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8億元,比1985年增長10.9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058元,比1985年增長9.7倍,年均增長1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6億元,比1985年增長11.3倍,年均增長1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49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4億元。全縣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由1985年的53.5:32.9:13.6, 逐步調整為2002年的27:40:33。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985年後,全縣農村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科技投入,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2002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2.6億元,比1985年增加19.6億元, 年均遞增5.9%(按可比價格計算)。曾4次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稱號。全縣農機總動力55.75萬千瓦,比1985年增加35.98萬千瓦。素有“寧陽種子種天下,寧陽大棗譽四方,寧陽
蟋蟀霸五洲”之盛名的三大特產,20世紀80年代後得到有效開發,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寧陽種子特別是蔬菜良種,除西藏外,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均有引種,並出口歐洲及東南亞地區。1998年至2002年已連續舉辦五屆種子技術交易會和蟋蟀友誼大賽,適時舉辦大棗產品推介會,推動了種子、大棗、蟋蟀經濟的發展。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984年起,全縣工業企業經營體制從一、二輪承包經營到承包目標責任書的簽訂,再到授權經營、試行企業“老總”年薪制,探索出了一條國有資產管理運營和保值增值的新路子。企業產權制度從推行股份合作制,到實行租賃、破產、兼併、拍賣出售,再到實行公司制,推行“雙置換”改革,闖出了企業改革的一系列新經驗。特別是“雙置換”改革,曾被市委、市政府作為“寧陽模式”在全市推行。隨著省級“五大企業集團”的建立和“工業立縣”戰略的實施,全縣企業生產規模和經濟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高,工業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2002年10月,山東華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境內首家上市企業。是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373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2家,重點規模以上企業15家,形成了以化工、 輕紡、
煤炭、建材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產品達到343種,比1985年增加250種。地方煤礦原煤產量120萬噸, 比1985年增長1倍,為全國百個百萬噸產煤縣之一。化學農藥產量6567噸,比1985年增長8.4倍,其中
三聚氰胺產量居全國第一,為國家銀牌產品;涕滅威生產裝置亞洲第一,50%甲基1605乳油生產能力全國第一,胺基酸脂農藥系列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享有盛譽。化學肥料7.15萬噸,比1985年增長3.6倍。水泥產量40.9萬噸,比1985年增長9倍。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6.72億元,比1985年增長23.3倍,年均增長17.9%。但伴隨著經濟成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遭受致命性重創。農藥、水泥、煤礦、采砂等產業本身就是高污染行業,短短15年的時間,群集的這類企業幾乎給當地環境帶來了無法復原的硬傷,比如磁窯鎮、華豐鎮、大汶河流域等都成了環境毀壞的重災區,上世紀90年代,居民可直接飲用村井的生水,大汶河流經之地水草豐茂,牛羊成群,垂柳蔭蔭,河床內更是魚蝦成群,自然形成的岩石小山也是附近村民牧羊的好去處。而今,井水發臭或乾枯,早已被生活垃圾填滿,由於河床被過度開採,乾季只有雜草,汛期沒有人敢在河中沐浴,因為到處都是深坑、污泥,河內原始的生態鏈也早已不復存在,到處都是被挖了大半的山頭,有些小山頭早被夷平。更嚴重的,近10年來,當地癌症並發率極高,喉癌、食道癌、胃癌每年每村都會發現病患。
重要基礎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公路網路縱橫交錯,乾支相連,城鄉貫通。2002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49公里,有480個行政村通柏油路,占總數的85%。完成貨物周轉量9615萬噸/公里。電信事業變化巨大。1985年,全縣僅有固定電話750部, 2002年裝機總量達到12.1萬部;行動電話從無到有,發展到5.98萬部。電力事業發展迅速。1988年全縣村村通電,1995年實現戶戶通電。2002年8月,寧陽縣被國家計委、國家電力公司授予“全國第一批農網建設與改造先進縣”稱號。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全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1月,實現了小康縣的預期目標。 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8元,是1985年的6.6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7029元,是1985年的7.85倍。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縣企業職工參保3.2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參保1.54萬人,農村居民參保17萬人,保險基金滾動總額為3074萬元。
1985年以來的18年,寧陽人民實現了自貧窮邁向富裕,由落後逐步崛起,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實現了生活水平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全縣綜合整體實力還不夠強,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規模偏小,大項目、好項目、高科技項目偏少,拉動力較弱;經濟結構不夠合理,企業自主創新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城鄉與縣域單位之間不平衡;全縣人均耕地僅1.27畝,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等諸多問題。因此,要走符合寧陽實際的強縣富民之路,必須時刻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毫不動搖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首,工業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農村經濟和城鎮載體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繁榮社會各項事業,讓人民民眾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主動適應形勢的變化,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積極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必須堅持真抓實幹,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用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的“笨”功夫運作幹事創業的“巧”辦法;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治標又治本,實現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