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及成因機制

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及成因機制

《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及成因機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李徐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及成因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徐生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寧(南京)鎮(鎮江)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問題歷來爭議很大,有近源和遠源兩類觀點,但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工作來驗證;由於物源問題沒有解決,對下蜀黃土的成因機制也就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明確解決下蜀黃土的風塵起源問題對於認識地質時期尤其是冰期長江中下游及其鄰區大氣環流的格局和強度,以及風蝕源區的環境變化過程與特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項目針對上述科學問題展開研究,擬通過詳細的沉積地貌學調查與分析、系統的元素及同位素等物源示蹤指標的綜合對比、結合對下蜀黃土分布區現代大氣降塵(如泥雨降塵事件)過程與特徵的觀測分析,探討下蜀黃土的物質來源以及粉塵輸移路徑和沉降機制,深入揭示下蜀黃土與北方沙漠-黃土沉積系統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物源聯繫,闡明下蜀黃土的成因機制。在此基礎上探討晚第四紀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氣環流格局和強度,追溯風蝕源區的氣候環境特徵。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這一科學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基礎的沉積地貌調查,系統的地球化學示蹤指標的對比研究,結合對下蜀黃土分布區(南京地區)的現代大氣(塵暴)降塵過程的系統觀測與降塵特徵實驗分析,研究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以期形成對下蜀黃土成因機制的正確認識,在此基礎上探討晚第四紀冰期長江中下游及鄰區大氣環流格局和強度,追溯風蝕源區的氣候環境特徵。研究結果表明:(1)與單一的“遠源論”和“近源論”觀點不同,我們認為寧鎮地區下蜀黃土的風塵來源較為複雜,遠源和近源均參與了下蜀黃土的粉塵物質供應;其物源區是一個廣泛而開放的空間範圍,西北遠源粉塵的直接搬運、黃土高原黃土的二次揚塵輸送以及近源的風蝕粉塵物質均參與其了物源組成,從而為下蜀黃土堆積提供眾多的、複雜的顆粒物質;(2)遠源粉塵直接來自北方沙漠-黃土分布區,在早更新世末期以來的冰期和間冰期都有持續供應,這樣的粉塵釋放、遠源輸送和沉降過程在現代氣候條件下依然以“塵暴活動+寒潮冷鋒南侵+乾濕降塵”的模式在進行;(3)近源物質則來自於蘇北平原西部的河湖相沉積物,主要是在晚第四紀冰期全球氣候轉型和區域性青藏高原強烈隆升雙重背景影響下江淮地區乾旱化加劇、冬季風作用增強的氣候條件下發生的;(4)位於寧鎮地區冬季風下風方向的安徽宣城-寧國一帶晚第四紀風成紅土堆積的物源組成比寧鎮下蜀黃土更為複雜,推測與有更近源的長江和水陽江沖積物參與其物源供應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