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里

寧里

寧里位於福建省莆田涵江莊邊鎮鳳際村,是中共閩中特委的機關駐地,是黨組織和游擊隊的重要活動基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里
  • 位於:福建省莆田涵江莊邊鎮鳳際村
  • 屬於:中共閩中特委的機關駐地等
  • 相關: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村落分散等
地區概括,地區歷史,

地區概括

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擊根據地遭到國民黨軍的瘋狂“清剿”,為了擺脫困境,閩中特委決定游擊隊暫時撤出,轉移到常太北面廣業區的白沙、莊邊一帶老基點村隱蔽,但因這些地方太出名,距常太又較近,非久居之地,為此,劉突軍等決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三不管地方去開闢一塊新區。
閩中特委舊址閩中特委舊址

地區歷史

寧里地處莆田永泰交界處,這一帶山高嶺峻,不但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而且村落分散,人煙稀少,是國民黨軍警從不光顧之地,而且這裡的民眾十分歡迎紅軍到來,對閩中黨和紅軍來說確是一塊很好的根據地。這裡東北方向經後溪可與以羅漢里為中心的福永邊游擊根據地相連線;西南方向經莊邊、白沙可直達以常太為中心的莆仙邊游擊根據地,便於游擊隊開展活動。1936年9月,方子明按閩中特委指示在這裡開闢新的地下據點,並把活動區域從寧里逐漸擴展到永泰的涼傘山、寨下、旗插安以及距永泰縣城只有15華里的可湖、鳳落等村,為開闢莆永邊游擊根據地打下紮實的民眾基礎。10月底,游擊隊從山溪轉移到寧里、旗插安隱蔽休整。閩中特委決定把這裡建成穩固的游擊根據地,於是派出工作組,深入各村做民眾工作,組織農會,發展黨員,建立支部,使游擊隊在寧里牢牢紮下了根。
1936年11月,紅軍游擊隊奔襲福清官口鎮之後,又迅速撤回寧里休整過年。1937年2月,特委書記王於潔和委員黃孝敏、余長鉞、潘濤等因叛徒出賣被捕,6月在福州南門雞角同英勇就義。同年3月,中共閩中工委成立,劉突軍任工委書記,黃國璋、蘇華為委員,以接替特委領導。6月中旬,黃國璋從香港回到寧里工委機關,向劉突軍、蘇華匯報去香港向中共南臨委匯報和請示工作的情況。隨後,閩中工委召開擴大會議,黃國璋傳達了南臨委關於閩中工農游擊隊統一改編為抗日義勇軍以及同國民党進行合作抗日談判等指示精神。會議決定閩中工農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救國義勇軍第7路軍第l縱隊,吳德標任司令員,劉突軍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鐵成為副司令員。會議表示歡迎廈門市工委把晉南工委劃歸閩中工委領導的建議,並決定李剛為閩中工委委員。從此以後,閩中工委領導的地區逐漸擴大到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這次會議對於閩中工委貫徹執行“聯蔣抗日”方針具有重要意義。閩中工委根據新形勢,決定游擊隊繼續隱蔽在寧里、旗插安一帶集中整訓,為奔赴前線抗日作準備,並敦促國民黨地方當局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9月上旬,閩中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和談達成協定後,閩中抗日義勇軍從莆田、仙遊、福清、永泰邊境開往莊邊赤石(今尚書橋)進行整訓,10月15日閩中抗日義勇軍奉命下山接受點編,部隊番號改為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師獨立大隊,劉突軍任大隊長,楊采衡任副大隊長。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泉州事變”,劉突軍慘遭殺害,所在獨立大隊被繳械。後經多方交涉,國民黨當局交還被繳的全部武器,把獨立大隊編入新四軍開赴皖南前線抗日。黃國璋繼續任閩中工委書記,與方子明、蘇華、林汝楠、饒雲山、楊鳳來、張坤等地下革命同志分批留下,領導閩中地下游擊隊堅持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閩中工委(閩南特委)機關仍設在寧里,直到1941年特委機關遷往永泰鳳洛。閩中黨領導遊擊隊在寧里開荒種地,建窯燒炭,舉辦過好幾期縣、區幹部學習班,培訓黨員幹部,鞏固和發展組織。
1938年8月,閩中工委在寧里舉辦10多人的訓練班,參加訓練班的人員來自莆田、仙遊、福清、長樂等地,其中婦女占大部分。
1939年2月20日,莆田中心縣委在寧里舉辦黨員幹部訓練班,培訓支書及一部分區委,為期兩星期。50多名學員以草棚為課堂,住山洞、睡草墊,生活雖很艱苦,但學習的熱情卻很高漲。
1940年2月起,中共閩南特委在寧里舉辦“區級乾訓班”和“軍訓班”,採用“輪流徵調幹部入學”的辦法訓練幹部。2至4月,訓練班先後訓練了長樂、莆田、仙遊、永泰的青年幹部。同年秋,開始訓練泉州地區的幹部。泉州中心縣委的青年幹部分兩批出發,林仕帶、史愛珠、蘇小泰等先到寧里,繼又由李剛親自前往泉州帶許集美、朱倫炎、陳造成、林春粟等到特委參加學習,但後因頑軍發動“清剿”,省委又要調主持人李剛參加省委武夷幹校第四期訓練班學習,特委學習班只好停辦,學員們按特委指示返原地繼續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