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十三中高級中學

寧鄉十三中高級中學

寧鄉十三中於2003年整體搬遷到寧鄉縣城,是一所省示範性高中,新的校園占地156畝,建有文化教學樓3棟,學生公寓6棟,藝術教學樓、綜合辦公大樓、生活服務大樓各1棟。樓外綠草如茵,綠樹成蔭;樓間遊廊巧接,詩詞飾柱;樓內設備齊全,寬敞潔淨。 學校秉承“和諧、誠樸、求實、創新”的校訓,堅持“讓每個學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讓每個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的治校理念,以“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核心追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標準建設“質量型學校”。學校堅持“德育為首”的原則,實施德育序列化教育。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活動為載體,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寧鄉十三中前身為歐氏可大完小。歐氏可大完小是大成橋公社(十一區)歐氏宗族辦的一所族校,位於大成橋公社歐家大沖袁家組,時任校長賀薰陶。學校主要吸納歐氏子弟前來讀書,所授不過《論語》、《四書》、《五經》等傳統國學,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54年。1954年,歐氏可大完小搬至賀石橋公社碧塘大隊三陽塘,仍租用宗族祠堂辦學。1955年7月,寧鄉縣教育局正式接收歐氏可大完小,改名為“煤炭壩完全國小”,委派先進青年彭邵康同志為校長,潘滌維同志為教導主任,學制6年,有高小4個班,初小4個班,學生共有300多人,是當時的一所重點完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鄉十三中
  • 地理位置:寧鄉縣城北郊
  • 占地面積:156畝
  • 建築面積:約50000萬平方米
  • 綠化覆蓋率:達到42%
地理環境,辦學初期,新的寧鄉十三中,

地理環境

新的寧鄉十三中硬體設施先進一流,領先於省內同級高中,占地156畝,建築面積約500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集運動區、教學區、生活服務區、休閒區於一體,主建築綜合樓面積為8070平方米,裝備有現代化的實驗室、設備室、微機室、校園網路、電子監控室以及圖書室等;三棟教學樓為園林式建築,可容納學生3600人,總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先進的教學設施配套齊全;生活服務大樓同時容納4000人就餐;學生宿舍五棟,為公寓式管理。運動區有400米標準田徑場,容納3000人的看台,一條80m長的室內跑道,並有數十個籃、排球、桌球等運動場地。

辦學初期

辦學初期,環境艱苦,條件簡陋,活動場地僅一個院內操場,兩個籃球架。教師的辦公生活條件更甚。但是,學校有一支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如劉昪平、賀伏齡、楊銳鑫、蘇啟湘等老師,他們都是通過了1954年縣人民政府對教師隊伍的層層篩選而聘用的,他們學識淵博,育人意識強。在當初百廢俱興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教育也面臨著重重困難,校長彭邵康銳意進取,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倡德智藝體並重,加強了教學的管理,制訂了教學計畫,精心組織備課,開展教研教改,建立考試的評價體系,教學秩序日趨正常,因而當時學風純正,教學質量有所提升,高小4個班,升入國中的人數比率達到近80%。同時,學校注重文體活動的開展,風氣相當濃厚,積極回響“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到民眾中去”的方針,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歌曲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到煤炭壩的各個礦區、鄉村進行巡迴演出,得到了社會民眾的高度評價,並且組織教職工與礦區職工、周邊社員民眾進行各種體育比賽,豐富了師生的業餘活動,又融洽了當地關係,更提高了煤炭壩完小的知名度,一段時間,到學校來取經參觀的兄弟單位絡繹不絕。
自政府接收以後一直到1956年,學校領導在抓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管理同時,還特別重視對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學,都要給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好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學校還貫徹教育為政府鬥爭、生產力鬥爭服務的方針,認真學習無產階級教育思想,克服教學上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傾向,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學生思想純正,良好的道德風尚逐漸形成,沒有發生過一起非正常事件,並且一批學生畢業後,即被當地政府吸納成為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骨幹。

新的寧鄉十三中

硬體設施先進一流,領先於省內同級高中,占地156畝,建築面積約500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集運動區、教學區、生活服務區、休閒區於一體,主建築綜合樓面積為8070平方米,裝備有現代化的實驗室、設備室、微機室、校園網路、電子監控室以及圖書室等;三棟教學樓為園林式建築,可容納學生3600人,總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先進的教學設施配套齊全;生活服務大樓同時容納4000人就餐;學生宿舍五棟,為公寓式管理。運動區有400米標準田徑場,容納3000人的看台,一條80m長的室內跑道,並有數十個籃、排球、桌球等運動場地。
加大了學校管理力度,提高了學校管理水平。學校明確了情感管理,目標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管理制度化、民主化、規範化,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家長滿意,科學嚴謹的管理成為十三中又一道風景。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繼續沿用層次管理,重心下移的民主高效原則,推行用人全員聘任制,分配結構工資制,管理崗位責任制,採購監審制,調動了全員工作積極性,保證了學校良性發展。
教學管理上,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形成以教務處、教科室為首的教學監督管理體系,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環節督察,重視年級組、備課組、教研組、包乾組的建設,充分調動了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行了青年教師素質再提高的五個一工程,盡力達到“一年合格、二年勝任、三年骨幹、五年能手、七年拔尖”的目標。
德育管理上,堅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科學育人”的理念,狠抓學生德育建設,通過德育網路化、程式化,人人參與,形成了人人抓德育、德育人人抓的可喜局面,構建了養成教育為主線,以“兩星評比”為重點的德育模式。2003年,舉辦了首屆“校園之星”,成功的模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兄弟學校多次來校參觀學習。
藝術特色長盛不衰。學校加強了對藝術教育的管理力度和科學研究,加大了對藝術教育的投入,落實“小班(組)制教學”的形式,引進師生雙向選擇機制,制定聯考上線指標分配方案,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學生實行不出去、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聘請省內權威教授來校講學,從而更純化了學風;學校還增設了音樂教室、練功房、購置了數十萬元的教學設備,保證了藝術教育的資源使用,加大對藝術教師的培訓,先後選送2位老師深造,成為“市級骨幹教師”。[4]
科學的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學校先後得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師資培訓先進單位、全國城運會優秀節目單位等榮譽稱號,2003、2004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超縣標,位居寧鄉縣前列。這些不爭事實,博得了社會媒體關注,《三湘都市報》、《湖南日報》、《東方新報》、《中外教育》、《中國信息報》等對學校爭相深入報導。
2004年8月,由於教育局人事大調整,寧鄉縣教研室主任余谷進委任為學校校長兼黨總書記,姜學文、陳俊昕、向榮委任為分管教學、教育、後勤的副校長,新一屆班子上任,意識超前,大刀闊斧,管理科學。首先,在全縣範圍內公開招聘了近30名骨幹教師,充實了師資力量。其次,啟動了學校安居工程,修建了70套標準的外籍教師公寓,為招賢納才打下良好基礎。再次,通過努力,從2005年下半年始,與寧鄉一中、四中面向全縣擇優招生,並且正通過市示範高中的驗收,力爭三年內以藝術教育為特色迎接“省示範學校”的檢查驗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