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黃雞

寧都黃雞

寧都黃雞,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寧都黃雞原名為“寧都三黃雞”,系特優質型黃羽肉雞,是江西省著名的優良地方肉用雞種,寶貴的家禽品種資源,列入了1999年出版的《江西省畜禽品種志》。寧都黃雞全部實行林間牧養的無公害化生產,“三黃”(喙、羽、脛)、“五紅”(冠、髯、臉、眼圈、耳葉)等特徵,個體矮小、肉質鮮嫩。其蛋白質、總胺基酸及單位面積雞纖維數量等指標均優於國內多個肉雞品種。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寧都黃雞”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都黃雞
  • 產地名稱: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
  • 品質特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36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3月2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外在特徵,營養價值,質量控制,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寧都黃雞是中國地方優質土雞品種資源,列入《江西省地方畜禽品種志》。寧都黃雞在有林蔭的山地、果園、竹林放牧飼養,飲水多用山泉水及地下水,這種環境生長的商品雞,外觀靚麗、肉質優良、身體健壯,是無公害的肉食產品。寧都黃雞經過當地長期的自然繁育和人工選育培育,加上長期以來生態條件的世代衍生、自然選擇形成了寧都黃雞具有“三黃”、“五紅”、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的外貌特徵,以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品質特徵,其最有價值的特點是其突出的早熟性能和優異的肉質性狀。
寧都黃雞寧都黃雞

外在特徵

寧都黃雞具有“三黃”(羽黃、脛黃、喙黃)、“五紅”(冠紅、髯紅、臉紅、耳葉紅、眼圈紅)、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的外貌特徵,寧都黃雞具有突出的早熟性,適應性和抗逆力強,食性廣雜,集群性好,外觀靚麗,肉質優良,身體健壯,是無公害的肉食產品。商品雞110—120日齡出欄體重公雞1.5—1.75千克,母雞1.2—1.3千克,料肉比3.8—3.9:1,其生產指標:
①繁殖性能:開產日齡135—140天,500日齡產蛋110—130枚,平均蛋重42—45克/枚,種蛋受精率85%—90%,受精蛋孵化率85%—90%,種蛋合格率90%—95%。
②肉用性能:體態指數公母平均值1.585%,屠宰率公母平均值85%—90%。
③風味特徵: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營養價值

據測定,寧都黃雞肌肉蛋白質含量為25.54%,總胺基酸含量達21987毫克/100克,亞麻酸含量1.11毫克/100克,七種決定鮮味和甜鮮味的胺基酸含量達10179毫克/100克,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利的亞麻酸含量達1.11%,肌苷酸含量為43.3毫克/克,牛磺酸含量為0.65毫克/克,肌纖維直徑為25.84微米,肌肉失水率14.79%,不飽和脂肪酸含量66.81%,這些指標與全國各個著名地方優質肉用雞品種相比,均居於領先水平,而對人體有害的芥子酸含量僅為0.75毫克/100克,遠低於全國多個著名地方品種雞。

質量控制

①寧都黃雞生產必須符合《寧都黃雞肉雞生產技術規程》(Q/XMZX001—2005)標準。
②產品屠宰檢疫必須按照農業部《畜禽屠宰衛生檢疫規範》(NY467—2001)做好宰前檢疫、宰後檢驗及檢疫檢驗後處理。
③肉雞產品衛生指標必須符合國家質檢局《鮮雞肉衛生標準》GB2724—1981和《凍雞肉衛生標準》(GB2710—1981)。④產品生產、銷售必須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寧都縣屬贛南中低山丘陵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全縣有丘陵140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4.73%;山地178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44.13%。境內北部多山,中部丘陵起伏。西、北、東三面高,中間低,自北向南依次下降。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有67萬畝耕地,403萬畝山地,30萬畝果園,為放牧飼養的寧都黃雞提供了豐富的場地資源。寧都縣地質屬華南板塊,區內沉積作用、岩漿活動頻繁,山地大多為中酸性岩漿出露我,分布範圍廣,占全縣版圖面積的四分之三,蘊藏豐富的稀土資源。岩漿岩中含豐富的礦物種類,主要有鈦鐵礦、磷灰石等,稀土礦物主要有獨居石、鋯石等,寧都岩漿岩中稀土元素豐度變化在260—380ppm之間,高於世界上含稀土最豐富的華南地區花崗岩類229ppm稀土元素的平均值。縣內稀土屬於釔富銪型輕稀土,氧華銪(Eu2O3)含量在0.67—1.2%之間,較贛南其他縣氧化銪含量高出一倍。

水文情況

寧都縣境內常年性河流眾多,系贛江河上游,集水面積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3條,水量豐富,主要有梅江河和琴江河兩大河流,梅江河流域面積達2931平方千米,琴江河流域面積461平方千米,水庫星羅棋布,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質優良,無色、無臭、無味。水利設施、天然水系和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寧都黃雞生產及特色品質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條件

寧都縣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加上特殊的地形條件,形成“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無酷熱,冬無嚴寒,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7—19.5℃,年平均雨量1500—1700毫米,50%的雨量集中在4—6月份,無霜期280天以上,縣域多年平均日照數達到1938.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太陽輻射的年平均總量為112189.9卡/平方厘米,特別適宜於寧都黃雞生長。
寧都黃雞寧都黃雞

歷史淵源

寧都黃雞從南北朝的南宋開始,已有1500餘年的飼養歷史。寧都縣整理出版的最早的志書——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編纂的《寧都直隸州記·土產記·羽類》中第256、257頁中記載:“雞:徐鉉(宋會稽人。字鼎臣,仕南唐,官至吏部尚書。)日:雞者,稽也,能稽時也,故家住所必畜。州治及瑞(金)、石(城)產者,色不外紅、白、黃、黑,重也不過四五斤,母雞更小。……貧民養雞以為利者,鄉村正復不少。”其大意是:雞能報曉,所以是家家必養的家禽之一,當時寧都(瑞金、石城為寧都州屬地)都盛產,顏色有紅雞、白雞、黃雞、黑雞,體重最大為四到五斤,母雞則更小。老百姓多以養雞賺錢以備日用開支,尤以農村為盛。由此可見,寧都黃雞有很悠久的飼養歷史。
另外《寧都直隸州志》(風俗記)中又有記載(p234頁):州俗向敦淳樸,款客無逾五簋,值宴會則倍其數,復以兩而殺,故有六、八、十器之語,(諺云:一年四季,六、八、十器。魚丸,肉丸、斬雞,灌肺,炒肉,墨魚、堆滿為是。魚骨而煎,炆肉色豉。海參,腳魚,主人加意。)其大意是:寧都州的風俗向來崇尚淳厚樸素,招待客人不會超過五碗菜,碰上宴席就加倍,再按規格以兩碗兩碗省去。所以有六、八、十碗的說法。(俗話說:一年四季,六八十碗,魚丸、肉丸、斬雞(白斬雞)、灌肺,墨魚,堆滿一桌。魚骨湯麵,紅燒肉,如果加上海參,甲魚,就是最能體現主人的盛情了。)由此可見,白斬雞(寧都黃雞)是古時寧都鄉俗中的主菜之一。
寧都黃雞是中國肉質性狀優良的地方肉雞品種之一,為保護和利用這一寶貴的優質地方品種資源,從1997年開始,寧都縣與江西省農業大學合作對寧都黃雞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系統選育。
2002年4月,寧都黃雞作為一個家禽品種通過了江西省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品種審定,並獲正式命名和畜禽品種證書,定名為“寧都黃雞”,同年7月,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寧都黃雞品種標準》,2005年8月“寧都黃雞”證明商標註冊成功。

生產情況

2008年,寧都黃雞原種場種雞規模達1.5萬套,有黃陂、會同二個寧都黃雞保種基地,規摸6萬套,社會力量興辦擴繁場93個、飼養規模達36.5萬餘套,形成了由原種場提供優質種苗→擴繁場提供種蛋→孵化廠生產商品苗雞的良種繁育體系。有黃雞生態養殖小區28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2個,商品黃雞年出籠10萬羽以上專業戶7戶,1萬羽以上專業戶達300多戶,2000羽以上專業戶達800餘戶,通過專業化、產業化生產,帶動農戶1000餘戶,全縣從事寧都黃雞養殖及相關產業的人員超過萬人。黃雞出籠3130萬羽,產值達4.6億元。生產規模3450萬羽,年產量51750噸。
寧都黃雞寧都黃雞

產品榮譽

2002年,寧都黃雞獲“畜禽新品種證書”。
2008年,寧都黃雞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09年,“寧都黃雞”列入了江西省農業廳公布的江西省首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09年07月,“寧都黃雞”商標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寧都黃雞”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2年,寧都黃雞獲中國馳名商標。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寧都黃雞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梅江鎮、長勝鎮、對坊鄉、黃石鎮、田頭鄉、賴村鎮、青塘鎮、竹笮鄉、固村鎮、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石上鎮、安福鄉、黃陂鎮、小布鎮、釣峰鄉、洛口鎮等共19個行政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0′20″—116°17′15″,北緯26°05′18″—27°08′13″。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寧都黃雞適宜飼養於寧都縣境內,位於東經115°40′20″至116°17′15″,北緯26°05′18″至27°08′13″之間,地域範圍包括梅江鎮、長勝鎮、對坊鄉、黃石鎮、田頭鄉、賴村鎮、青塘鎮、竹笮鄉、固村鎮、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石上鎮、安福鄉、黃陂鎮、小布鎮、釣峰鄉、洛口鎮等共19個行政鄉鎮,總面積為3130.36平方千米,在有林蔭的山地、果園、竹林間,採用山地大棚散養技術放牧飼養,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和自由動物空間,可以啄食到青草、菎蟲、腐敗植質和砂土,從而補充各種礦物質,多用山泉水及地下水作飲水,雞群極少發生疫病,商品雞幾乎是天然條件下生產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符合《寧都黃雞飼養環境標準》(Q/XMZX003—2005)。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品種選擇必須符合《寧都黃雞選種標準》(Q/XMZX004—2005)要求:
2.1種雞來源:擴繁場種雞必須來自寧都黃雞原種場,原種場種雞應來自核心群後裔,要求種雞群健康無病,貌、體型、生產性能等均符合寧都黃雞品種要求。
2.2種雞的外貌選擇
①雛雞選擇:體格健壯,活潑好動,眼有神,卵黃吸收良好,膚色和絨色符合《寧都黃雞品種標準》要求,體重在平均體重以上。
②中雛選擇:在6—8周齡進行。留用羽毛豐滿、生長迅速、體重和外貌符合《寧都黃雞品種標準》的中雛;淘汰生長緩慢、外貌和生理有缺陷的個體。
③成雞選擇:在開產前(15—16周齡)進行。選留外貌特徵符合寧都黃雞品種要求、體格健壯、生長發育良好的成雞,並要求:母系:胸寬而深,喙粗短而微彎曲,眼有神,冠、肉髯和臉紅潤,脛細短,腹部觸摸柔軟,兩恥骨間距大,富有彈性。父系:軀體勻稱、高大,冠大直立紅潤,頭高昂,眼有神,雄性特徵明顯。
3、生產過程管理:寧都黃雞的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寧都黃雞肉雞生產技術規程》(Q/XMZX001—2005)行。為保證寧都黃雞的品質特色,應重點加強以下幾個環節的飼養管理:
3.1飼養環境
①生產場地:無公害肉雞的生產場地應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方,其環境中空氣、用水、土壤等的質量應符合NY/T391—2000標準的規定。
②環境條件:無公害肉雞的生產必須根據雞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其欄舍環境條件進行控制。
Ⅰ溫度:環境溫度對雞的活動、飲食、生理與代謝均有影響。飼養環境的適宜溫度要求如下:第一周33—35℃,第二周32—33℃,第三周30—32℃,第四周28—30℃,第五至第八周26—28℃,第九周后為20—25℃,產蛋期為20℃左右。
Ⅱ濕度:養雞欄舍相對濕度要求:雛雞約為60%,育成雞為55—60%,種雞為50—55%。
Ⅲ光照:第一周24小時光照,第二至第四周12小時光照,以後依自然光照。種雞產蛋期光照時間為16小時,當自然光照不足時,採用早晚兩頭補足人工光照。
Ⅳ通風:通風影響雞舍溫度、濕度及空氣中有害氣體(如氨氣、硫化氫)的濃度等。通風方法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通風在不同的季節要求不同,冬季通風量不宜過大,夏季必須加大通風量。
3.2生產資料
①種雞與商品雞苗
Ⅰ種雞:應來自規範生產的、無烈性傳染病和人獸共患病、無污染的合法經營的種雞場,要求雞群健康無疫,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等均符合《寧都黃雞品種標準》要求。
Ⅱ商品雞苗:應來自於生產性能好、健康、無污染、管理良好的種雞群所產的種蛋及經嚴格消毒、科學孵出的健康雞苗。
②飼料與飼料添加
Ⅰ飼料應來源於無公害區域的草場、農區、無公害飼料種植地和無公害食品加工產品的副產品;其質量應達到各自質量標準和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91)要求。
Ⅱ飼料添加劑應嚴格執行農業部《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所列入的品種;飼料藥物添加劑的使用嚴格按農業部《允許用做飼料藥物添加劑的獸藥品種及使用》的要求執行。
③動物保健品選擇使用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獸藥,禁止使用國家明文規定停止使用或有爭議的藥物品種,並嚴格按藥物使用說明控制用量和保證停藥期。
3.3生產技術
①飼養技術
Ⅰ育雛、育成雞的飼養管理育雛前的準備:育雛前應清理欄舍,將舍內的地面、牆壁、頂棚、水槽(飲水器)、料槽等清掃、沖洗乾淨,選用廣譜、高效、低毒的消毒劑進行嚴格消毒,牆壁可用10%的生石灰水刷白消毒,地面可用3%—5%燒鹼水消毒,育雛舍按每立方米空間用30毫升福馬林加熱熏蒸1—2小時;並準備好所需的用具、設備、飼料、藥品等。雛雞的飲水與開食:雛雞進入育雛舍休息1小時開飲,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維生素C1克,水溫以16—20℃為宜,5天后改用清潔冷水,飲水器每天至少清洗和消毒一次。飲水2小時後即可開食,可用玉米粉或全價料拌濕(含水30%)均勻撒在開食盤或墊紙上,少餵多餐,自由採食。分群:2—3周齡後開始分群,將強弱分開飼養。對種用後備雞在9周齡後,必須根據雞群的體重與品種標準的要求,適當進行限制飼喂,對作商品雞飼養的雞群可全程自由採食。飼養方式:採用山地大棚地面散養方式,地面平養選擇刨花或稻殼作墊料,墊料要求一定要乾燥、無霉變、不應有病原菌和真菌類微生物群落。飲水管理:採用自由飲水。確保飲水器不漏水,防止墊料和飼料霉變。飲水器要求每天清洗、消毒,消毒劑建議選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規定的百毒殺、漂白粉和鹵素類消毒劑,水中可以添加葡萄糖、電解質和多維類添加劑。餵料管理:自由採食和定期飼餵均可。飼料中可以拌入多種維生素類添加劑。強調上市前7天,飼餵不含任何藥物及藥物添加劑的飼料,一定要嚴格執行停藥期。每次添料根據需要確定,儘量保持飼料新鮮,防止飼料發生霉變,隨時清除散落的飼料和餵料系統中的墊料。飼料存放在乾燥的地方,存放時間不能過長,不應飼餵發霉、變質和生蟲的飼料。防止鳥和鼠害:控制鳥和鼠進入雞舍,飼養場院內和雞舍經常投放誘餌滅鼠和滅蠅。雞舍內誘餌注意投放在雞群不易接觸的地方,防疫和病禽治療:使用適應寧都黃雞的免疫程式進行免疫。病情較輕的,可以治療的肉雞應隔離飼養,所用藥物應符合NY5035的要求。廢棄物處理:使用墊料的飼養場,採取肉雞出欄後一次性清理墊料,飼養過程中墊料過濕要及時清出,清出的墊料和糞便在固定地點進行高溫堆肥處理,堆肥池應為混凝土結構,並有房頂,糞便經堆積發酵後應作農業用肥。
Ⅱ種雞的飼養管理雞舍的準備:同育雛育成雞飼養方式和飼養密度:可採用平養和籠養;地面平養每立方米5—6隻,網上平養每立方米7—10隻。日常管理:參照育成雞管理,冬季氣溫低於10℃時注意防寒保溫,夏季氣溫超過30℃時注意防暑降溫;注意通風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定期涮洗水槽和料槽。光照原則上只能延長不能減少,但不宜超過17小時。
Ⅲ動物保護技術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必須更衣、換鞋、消毒。保持舍內環境衛生清潔,選擇高效、低毒、廣譜的消毒劑,嚴格對雞舍、場地和飲水進行消毒。搞好疾病綜合防治工作,制定並實行合理的預防免疫程式,杜絕人獸共患病和烈性傳染病的發生。
Ⅳ環境污染控制技術採用科學配料,套用高效飼料添加劑(如酶製劑、微生態劑、中草藥製劑等)和高新技術(如膨化、制粒、熱噴等),改變飼料品質、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排泄物中的磷、氮等對環境的污染。控制飼料中微量元素和藥物的添加量,減少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在肉雞組織的殘留和對環境的污染。套用獸用防臭劑和微生物發酵等技術,採用乾清糞工藝、自然堆腐或高溫堆肥處理糞便,採用沉澱、固液分離、曝氣、生物膜以及消毒和光合細菌設施處理污水,降低糞的污染,使雞場廢水排放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88)所規定的要求。做好環境自淨工作,利用飼養場地的地形地熱,採取植物種草立體生產模式等措施,就地吸收、消納、降低污染、淨化環境。
4、產品出欄、屠宰後處理的規定:
4.1出欄:商品雞110—120日齡出欄體重公雞1.5—1.75千克,母雞1.2—1.3千克,料肉比3.8—3.9:1。
4.2檢疫屠宰:產地檢疫按照《畜禽產地檢疫規範》(GB16549—1996)規定執行,產品屠宰必須按照農業部《畜禽屠宰衛生檢疫規範》(NY467—2001)規定執行,做好宰前檢疫、宰後檢驗及檢疫檢驗後處理
5、生產記錄要求: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包括進雛日期、進雛數量、雛雞來源,飼養員每日的生產記錄包括:日期、肉雞日齡、死亡數、死亡原因、存欄數、溫度、濕度、免疫記錄、消毒記錄、用藥記錄、餵料量、雞群健康狀況,出售日期,數量和購買單位。記錄應保存兩年以上。
6、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按需求對部位肉進行分割包裝,也可以整個包裝,包裝材料為環保袋,標誌和標籤符合國GB7718和GB191規定。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寧都黃雞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清楚標示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生產日期並註明檢疫檢驗人員姓名代號、保質期、貯存方法等。運輸車輛和容器使用前後徹底清洗、消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