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皮影雕刻技藝

寧縣皮影雕刻技藝,中國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寧縣皮影雕刻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皮影雕刻技藝,寧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認證時間:2008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甘肅省慶陽市寧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寧縣皮影主要分布在瓦斜鄉,據史料記載,我國的皮影始於漢代,至唐時較興盛,而此時皮影演出的箱具多從陝西購回,寧縣在秦代已設州立縣,故為唐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有利地形,便於盛唐各類藝術大量的傳播和滲透,民間各類皮影演出催生孕育了皮影雕刻藝術的發展和壯大。

歷史淵源

寧縣瓦斜的皮影雕刻萌生在清光緒年間,1949年前以給人上門雕刻皮影戲箱為主,1980年前以雕刻“革命樣板戲”為主,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古典戲曲的上演,冷落的皮影戲劇又重放異彩,雕刻業逐而紅火,隨著地、縣舉辦展覽和有關部門的收藏,古老的藝術獲得了新生。

基本內容

1、泡製牛皮:用於皮影雕刻的牛皮,一般以新宰殺的青壯年牛皮為上乘,年齡在四至六歲的公牛皮為最佳。對新宰殺的牛皮,經過浸泡,剷除殘肉及正面毛層,四邊訂釘繃緊涼曬後,用利刀刮除內外浮皮,只留內層真皮,經過處理的牛皮看上去透明均勻,薄厚適中,再經過一次浸泡和繃拉,涼幹才可用於雕刻。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皮影雕刻者大多購買經過加工的成品牛皮為原料進行雕刻。
2、圖譜設計:皮影雕刻圖譜的設計是一件較複雜的過程,雕刻者要根據求購者的要求,進行圖案設計。寧縣皮影雕刻圖案多數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有生、旦、淨、醜、末各種戲劇人物造型,同時雕刻戲劇配件如:花、草、樹木、山石、桌、椅、凳、牛、馬、虎各種動物等等。寧縣皮影圖案除劇情所需小件圖案外,還有大型皮影圖案,如杜氏皮影留傳至今的高1。5米,寬2。5米的“帥帳圖”、“花果山”、“龍王轎子”等皮影圖案,在圖案設計上大膽創新,場面宏大,富有震撼力。例如:杜氏皮影在90年代創作的“福壽圖”、“觀春秋”等圖案,我們在研究時稱其為創新的“皮影畫”,具有創新精神。皮影大師楊自學設計的“水兵圖”系列,各種龍王水兵家族80多種,造型各具特色,陳列後場面宏大,氣勢奪人,觀者無不拍手稱奇。杜氏正宗傳人杜臘梅設計的現代元素題材如“奧運福娃”、“星座圖”等融入現代元素,富有時代氣息。
3、刺圖:刺圖也可稱為過樣子。將選用的圖案,用縫補衣裳的細針針尖在皮質上拉划過樣。刺圖一般都為雕刻師傅過樣,只有過樣精細,造型準確,才能雕刻精準。
4、雕刻:雕刻是皮影製作過程中最主要,最精細的部分。常用的雕刻工具有三種,一是墊板,一般選用材質較硬的核桃木或梨木、挪動方便的方塊木料,作為雕刻墊板;二是大小不同的雕刻尖刀,最初雕刻者大多為自製雕刀,後多為購買的成型刀具;三是大小不等的鑿刀,鑿刀主要是用於雕鑿各種花紋所用的工具,用於雕刻戲劇人物頭帽邊沿,身段衣著等各種鏤空花卉圖案,這種工具製作難度較大,要求精細,所以各個雕刻大師視自己的雕刻工具為“寶物”,隨身攜帶,以免丟失。寧縣皮影在雕刻刀法上多數以拉刀,推刀,迴轉,破刀,打鑿的刀法為主,也有明刀和暗刀之分,尤其在刻制像人物頭髮,特別細密線條時(雕刻藝人稱其為“拔絲”),要求凝神屏氣,刀法精準,均細流暢,密而不亂,繁而不雜。
5、著色:也稱上顏色,是皮影雕刻成型後的裝飾工序。寧縣皮影著色的最大特色是顏色對比強烈,諸如,大紅、大綠,大黑,雕刻藝人所用的顏料以土顏色為主,色為透明色,一般以平塗為主,先大後小,先著色細微部分,後著色大面積,在一些過渡色中,注重色彩的相互柔和。
6、出水:皮影著色後,皮質上不同程度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不利於皮影的保存也達不到一定的硬度。對皮影稍有研究的人知道,皮影在表演時,影人要挺直,才能造影逼真,因此影人清除水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雕刻藝人傳統的老辦法是用加熱的磚塊,中間放新刻制的皮影進行對壓,除去水分,現多用電熨斗熨平,除去水分。用電熨斗,一定要把握好熱度,不能使熨斗過燙,防止影件變形。
7、上光:雕刻的皮影出水後,為防止顏色脫落和受潮變形,過去用桐油上光保護,現在多用清漆塗刷,以保持光亮,使其增強觀賞性。
8、裝訂:上光後,壓平整理好的影件,用絲線連結重要部位,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人物連結一定要選好連結點,便於皮影在表演過程中,靈活、多變,易於操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