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馬岙村

寧海馬岙村

浙江省寧海縣深甽鎮馬岙鄉馬岙村地處浙江寧海縣的西北邊,五代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五峰俞氏的支派遷入居住。。本來馬岙(也叫馬坡)有馬姓人居住,後因俞氏族人是官宦人家,家境殷實,氣勢浩大,馬姓人外遷,而村名至今仍名“馬岙”,主姓為俞氏。

馬岙毗鄰新昌縣,解放前屬雙峰,蔣坑兩鄉。

1956年合併為馬岙鄉。

1958年屬深甽公社,1959年12月劃屬奉化縣。

1961年12月復歸寧海縣,同年以現轄區馬岙公社。

1983年改馬岙鄉。

1992年併入深甽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寧海縣的西北邊,毗鄰新昌縣
  • 著名景點: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
村落簡介,祠堂家廟,村落特產,

村落簡介

馬岙是一個充滿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尚屬“養在深閨人末識”的“村姑”,很有旅遊開發價值。
馬岙是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有上坂、和澤、橋棚、中央澤、里澤坑等區域組成,村中所有大小道路都是用溪灘卵石子鋪成,沒有泥土路。
寧海馬岙村
古戲台黃道街
馬岙老祖宗給後人遺存的寶物,屬古建築中的傑作就有3處古戲台,其中,俞氏宗祠內的古戲台與寧波市區慶安會館內的戲台在外形、結構上極為相似。
該古戲台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順治五年(1648)俞抒素領導“白頭翁”反清起義,馬岙為清初搞清義軍“白頭翁”暴動根據地。後宗祠被清兵燒毀。
康熙九年(1680)在原址上重建。宣統二年(1910)毀於火災。民國元年(1911)俞氏族人推舉俞民承為經理籌款重建村落;並於同年復建戲台。
2006年5月,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馬岙村
在馬岙俞氏宗祠後邊有條石板街,當地人稱之為“黃道街”。用長條大石塊橫鋪而成,仔細觀看,路面石塊有淡黃淡紅淡青,顏色各異,街寬約3米,長約40米。相傳馬岙俞氏20世祖俞極宗為時任南宋殿前將軍,因年事已高,便向朝庭辭官告老還鄉時。皇帝允其在鄉造府第,立聖牌。俞極宗將軍念及黃恩浩蕩,就把宅前的石板路命為“黃道街”。這在中國農村極為少見。
馬岙宗祠戲台與寧波市區慶安會館內的戲台相似,結構上都包含了主台、後台、看樓、藻井等主結構。
但馬岙宗祠戲台藻井卻仿佛匠心獨具,頂部藻井俗稱為“雞籠頂”式。有羅旋雞籠頂為同心圓攢心頂和八角攢心頂,均屬半球薄殼體構造,為國內所罕見。
藻井的構造方法與寧波保國寺和慶安會館一樣,都不用一枚鐵釘,全用千百狹長的細工雕刻板接榫,拼搭,極為巧妙、牢固,一段緊咬一段,互相銜接承托的穹窿形圓頂,玲瓏奇妙,變化無窮。其建築工藝成為江南古戲台中的一絕。
戲台藻井不但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攏音和擴音的實用功能,在沒有其他擴音設備時,它照樣能使舞台藝術達到更加完美。仿佛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讓人們領悟到這沉重舒長、低細綿密、清濁圓潤的聲韻。

祠堂家廟

 馬岙鄉的3座古祠堂中,在建築結構上特顯雕功之精美的屬“唐刺史俞公家廟”。
寧海馬岙村
該廟始建於400多年前,後有兩次遭火焚毀,現留存的為民國初年重建宗祠。
大殿正好面對戲台後方的五峰山,正中供奉著俞氏六世祖和九世祖兩尊牌位。正堂上方懸掛著多塊匾額,其中“飛騎上尉”和“雲騎三尉”兩塊匾額均為早年所存的原物,還有一塊刻有“聖旨榮封”直篤牌匾,據說,那時只有皇帝親封才允掛此匾。
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是大宗祠、義祠、小祠堂、黃道街等。徜徉在馬岙村里,巷道里偶爾顯露的古蹟仍能讓人依稀感受到古代宗族社會獨特的生活氛圍。其中“義祠”反映了馬岙人的骨氣。建築規模最大的當屬“大宗祠”,堂名“永思堂”, 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族人時常對宗祠加以修繕,至今華麗精美的層疊斗拱,透露著厚重的古樸氣息,依然散發出古老的風味。
馬岙俞氏宗祠氣勢恢弘,檐下斗拱相疊,梁坊間雕刻彩繪美輪美奐,花板錯落有致,梁坊上通體彩繪以回紋分割戲曲人物故事,畫風流暢樸實,技藝高超,雕刻、彩繪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建築設計成就,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寧海馬岙村
寧海馬岙是一塊沒有被開發的旅遊處女地,俞氏古建築鮮為人知,該村落既保持了古代俞氏村鎮的風貌,又有一種野性的真實和粗獷之美,無一點人工雕琢之痕,遊人到此,當地的村民會自豪地向你講述俞氏祖輩從前在此生活、勞動的場景;聽完他們的講述後,頓使人眼前仿佛重現出俞氏祖先抗清暴動的壯列場景。

村落特產

村里文化豐富,有自己的戲班子,每年都能編排好幾台戲曲,外地戲班子也經常來串演。藥鋪、當鋪、雜貨鋪、作坊一應俱全。打麻糍和打年糕是馬岙的古老特色,山中特產“婆鱉”是馬岙的特有的品種,形似鱉,質如肉,是古代貢品。特產筍乾、柴子豆腐也是上等佳品,山芋粉、山芋冬粉口感一等,更有名茶——望海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