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民眾文化志

寧海縣民眾文化志

《寧海縣民眾文化志》是寧海縣文化館《群文志》編寫組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海縣民眾文化志
  • 作者:寧海縣文化館《群文志》編寫組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徐祉瑞、馮允千、李愛萍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上限為1923年(根據歷史情況向前浮動),下限為1988年。 二、本志採用章、節、目三層,各章按不同歷史時期橫排縱寫。 三、本志採用白話文、記述體,力求行文樸實、簡潔,敘而不議,寓褒貶於記述之中。

作品目錄

  • 封面
  • 寧海縣民眾文化志
  • 《寧海民眾文化志》總目
  • 題詞
  • 圖片
  • 一九七七年建造的寧海縣文化館館舍。圖為一九八六年元宵燈會夜景
  • 一九八九年,經省文化廳考核,評定,寧海縣文化館被授予“一級文化館”稱號
  • 五十年代初期寧海部分民眾文化工作者
  • 一九九○年寧海縣部分民眾文化工作者
  • 一九八六年九月,省文化廳廳長孫家賢同志(左一)到寧海縣文化館視察。
  • 一九九○年八月,寧波市文化局局長董永芳同志(左三)在寧海縣文化館檢查工作
  • 一九五六年十月,文化館“社會主義巡迴演出隊”,演出合唱《山歌不唱心不開》
  • 一兒五四年,文化館組織巡迴輔導隊,下為演出的《親家母》
  • 一九五四年一月,為宣傳總路線、總任務城關地區首次組織民間文藝會串。
  • 一九七八年參加浙江省業餘文藝會演中,獲獎的男聲小組唱《新航程》
  • 一九七八年參加浙江省業餘文藝會演的山歌大聯唱《總任務架起通大橋》
  • 在一九七九年一月的“元宵民間文藝大會串”中的大湖馬燈隊
  • 在一九八六年春節“民間文藝大會串”中的梅林陳村農民舞龍隊
  • 一九八二年南喬村獅子隊在寧波地區《四明之春》會淡中獲優秀演出獎
  • 一九八八年文化館創作的群舞《軍花》在寧波市《國防懷》會演中獲演出一等獎、優秀創作獎
  • 文化館辦的繁藝戲訓班演出的《八仙鬧海》
  • 一九八九年繁藝戲訓班被寧波市文化局評為民間職業“一級劇團”
  • 一九八五年長街鎮造起了全縣第一幢占地500平方的文化活動樓
  • 圖為長街鎮萬冊圖書館
  • 一九八八年由寧海縣文化館創作、排練的戲劇小品《垂釣》,先後在市、省會演中獲獎,並參加省電視台“笑的晚會”
  • 一九八六年八月,寧海縣文化館召開文企聯誼會,與有關人士共商振興寧海群文事業大計
  • 文化館“多業助文”一大經濟實體—樂樂乾洗店的開業情景
  • 一兒八五年,文化館建造了大型宣傳櫥窗,特辟《寧海鄉鎮企業在前進》專欄,頗有社會影響
  • 一九八九年寧海縣文化館被評為全省藝術檔案工作先進單位,圖為檔案室一角
  • 部分由省、市頒發的藝檔工作獎狀、證書
  • 八十年代來,寧海群文理論研究蔚成風氣。這是與三門、象山聯辦的《三門灣群文理論研討會》
  • 寧海縣文化館群文學會會員小組被寧波市評為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九年先進集體
  • 寧海縣民眾文化機構分布圖
  • 凡例
  • 目錄
  • 概述
  • 第一章 建國前的民眾文化
  • 第一節 藝文歷史簡述
  • 1.文化歷史簡況
  • 2.民間藝術活動簡況
  • 第二節 社會文化機構的建立
  • 1.民眾教育館
  • 2.運動場
  • 3.新聞事業
  •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進步文化活動
  • 1.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 2.民間抗日演出團體
  •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文化
  • 1.游擊區的文化活動
  • 2.國統區的文藝組織
  • 第五節 海游地區的進步文化
  • 1.“亭旁暴動”前後的革命宣傳活動
  • 2.抗戰時期的救國文化活動
  • 附:寧海縣立民眾教育館歷任館長一覽表
  • 第二章 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1949年7月-1956年12月)
  • 第一節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年7月—1952年)
  • 1.接收舊機構、建立人民文化館
  • 2.建立農村劇團、開展宣傳演出
  • 3.建立收音站、開展幻燈收音工作
  • 4.籌建美協、音協、劇改組織,開展民眾藝術活動
  • 5.積極推廣民眾教育,大力開展掃盲活動
  • 6.成立台州專區文管會寧股分會,開展文物普查徵集工作
  • 7.配合物資交流會,把政治宣傳和生產宣傳結合起來
  • 第二節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年—1956年)
  • 1.加強文化館建設,發展梅林、長街兩區文化站
  • 2.整頓鞏固農村劇團,重點發展俱樂部
  • 3.運用一切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展開總路線宣傳
  • 4.挖掘民間文藝、舉行音樂舞蹈會演
  • 5.配合中心工作,開展文藝創作活動
  • 第三章 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1957年-1966年)
  • 第一節 合作化高潮時期(1957年-1960年)
  • 1.兩縣合併時的文化館、站組織調整情況
  • 2.普及文化網,俱樂部在徘徊中前進
  • 3.組織社會主義巡迴宣傳隊
  • 4.創作躍進、詩畫上牆
  • 5.開展歌詠活動,繼續發掘民間藝術
  • 6.展覽活動和美術刨作
  • 第二節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1年-1966年)
  • 1.館站力量的調整
  • 2.整頓農村劇團
  • 3.以俱樂部為中心,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 4.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
  • 5.舉辦階級教育展覽
  • 6.舉辦曲藝培訓普及故事活動
  • 7.舉辦潘天壽畫展
  • 8.提高民眾創作水平
  • 第四章 民眾文化事業遭受嚴重破壞和摧殘時期(1966.5—1967.10)
  • 第一節 民眾文化組織機構
  • 1.館、站被砸爛
  • 2.基層俱樂部被衝擊
  • 3.文物圖書遭洗劫
  • 4.館黨支部的建立
  • 第二節 “文革”時期的文化活動
  • 1.組織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
  • 2.普及“革命樣板戲”
  • 3.民眾文藝創作活動的開展
  • 4.著手恢復農村俱樂部試點工作
  • 5.收集出土文物
  • 第五章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6)
  • 第一節 群文機構恢復
  • 1.新館舍落成及文化設施更新
  • 2.機構及人事變動情況
  • 3.整頓、恢復農村俱樂部
  • 4.美術攝影創作的新起步
  • 5.戲劇、文學創作的初步繁榮
  • 第二節 群文事業大發展
  • 1.機構的正規化和幹部的專業化建設
  • 2.“廠隊合一”的興起和戲曲事業的繁榮
  • 3.普及鄉(公社)文化站發展農村文化設施
  • 4.試辦文化中心 發展文化網
  • 5.成立縣民研小組,開展全面民間文藝普查
  • 6.舉辦各類培訓班,培養文藝人才
  • 7.文藝創作的蓬勃發展
  • 8.美術攝影新生面
  • 9.舞蹈活動異軍突起
  • 10.民眾音樂進一步繁榮
  • 11.堅持以文補文,促進自身建設
  • 12.群文理論研究及藝術檔案的建立
  • 附表:1.寧海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更迭表
  • 後記
  • 《寧海縣民眾文化志》編寫組
  • 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