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壩、御蓄、陸地面積不斷向東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棲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屬太平縣第八都,先後立莊(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邊民被迫內遷。道光十八年(1838)築金清閘,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們獲魚鹽之利,紛紛向境地遷徙,迅速圍海造田,光緒二十二年(1894),海塗圍墾已修築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縣下設鄉鎮,鄉鎮為自治單位,下轄莊。
民國初年縣分東南西北中5大鄉,14個自治區。屬地為太平縣東區大鄉,鎮海自治區,3年太平縣改稱溫嶺縣,18年(1929)實行村里制,改莊為村里(集鎮為里,鄉為村),19年(1930)2月縣改村里為鄉鎮,6月間成立區公所,以序數命名,屬地為第二區雨傘鄉, 24年(1935)7月編保為二區雨傘鄉7保,29年(1940)7月,鄉合併,岱石與寧海合併為濱海鄉,屬新河區,保甲制度不變。
新中國成立,1949年冬廢除保甲制,實行鄉村制,仍為濱海鄉,1950年全縣鄉鎮調整,濱海鄉分為雨傘、鎮海、新街、橫徑四鄉,屬地為雨傘鄉。1951年(土地改革時期),屬地為雨傘鄉第1村。1956年(合作化時期)雨傘鄉分設繁榮社、聯友社和光輝社三個,屬地為光輝社,轄現寧海、海新、聯海、四塘、靖海、東林6個村。1961年(體制下放)光輝社分設為寧海、聯海、四塘、靖海、東林5個大隊,屬地為寧海大隊。文革期間,國際環境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人們祈求和平心理迫切,於是改名為和平大隊,1981年根據縣內生產大隊名稱不重名的規定,和平大隊更名為寧海大隊,1983年(改制後)為寧海村。1988年寧海村分設為寧海、海新二村。1994年2月18日,國家民政部批准溫嶺撤縣設市,溫嶺縣更名為溫嶺市。2001年10月18日經省政府批准,新街鎮、鎮海鄉、橫河鎮合併設立濱海鎮,屬地為溫嶺市濱海鎮寧海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