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記憶與想像

寧波:記憶與想像

《寧波:記憶與想像》講述了一系列對寧波的記憶和想像江南塔中的“長老”天寧寺塔、子城裡的永豐庫遺址、浙東讀書人的聖地白雲莊……它們好比是城市的“識別碼”,決定了人們對寧波形象的第一認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寧波:記憶與想像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頁數:324頁
  • 開本:16
  • 作者:顧瑋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寧波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寧波文化的散文集。書中收錄文章三十餘篇,圍繞寧波的文化遺存、歷史人物、風俗語言等開展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視角獨特,視野廣闊,分析深入,是如今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積澱,本書的價值在於以今人的視角看古人,同時想像著古人如何看今人,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與文史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顧瑋,筆名柯以,1973年7月生,1995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現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主任記者。10多年來一直從事專副刊采編,至今發表文章100餘萬字,有數十篇作品在全國、省、市獲獎。寧波市作協會員、寧波市新四軍研究會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篇章:尋古
月湖人家
古村流韻
點石成金
“江南兵馬俑”,各就各位
碑碣: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
在床櫥桌椅中“收藏寧波”
觸摸“明清”:在天元看仿古家具的誕生
麻絲墩:農器中的“秦瓦漢磚”
古塔:雄鎮四明千年秀
海上書籍之路的“起航碼頭”
老街區:走過昨天,走向明天
鄞地多少“大宅門”,人文淵源好傳統
阿拉年俗里的色香味
聽那些穿透歷史的聲音
紀念中國電影百年,以寧波的名義
500年後,再續雪舟與寧波之緣
風生水起兮,中國大運河之最南
跟著《文選》“六”看寧波
古今讀書意,聞“香”識甬城
東方有“神舟”,“海絲”通天下
第二篇章:問今
寧波閒話,咋話的嘞?
“文學版”寧波什麼樣?
寧波是什麼顏色的?
寧波的口頭傳統,你還記得的有多少?
甬城傳神之眼何處覓?
寧波忍將“中國鋼琴之鄉”拱手讓人?
寧波走書,要演“借東風”?
“海上長城”今安在?
到底該由誰來拯救你,古民宅?
女紅,一道傳統文化的選擇題?
e時代,家書成為收藏品?
600年燕話何去何從?
工業遺產如何化為特殊的“文化風景”?
“寧波幫”壯麗篇章誰來賦?
站在百年門檻上的越劇,向左走向右走?
我們陷入了淺閱讀的包圍?
第三篇章:懷人
天一閣主人“藏”守500年
大哉先生,吾鄉巨哲
依然不廢我弦歌
氣韻相通文脈在,雲水相望終相聚
浙東“班馬”魂猶在
張氏兄弟“放眼看世界”
1 00年前的筆墨“表情”
寧波書生有馮氏
雷婆頭峰上的那塊“石頭”
家在地北,余在天南
你是那永不褪色的紅“楓”
四明山上的紅色戀曲
滿面南風指四明
大馮的“在”與“不在”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彈指一“揮”間
我們身處何“地”(代後記)

後記

我們身處何“地”?
東經120°55’至122°16’,北緯28°51’至30°33’,這是寧波;熙來攘往的天一廣場、和義大道,響亮的雅戈爾、方太商標,這也是寧波:天一閣、上林湖、奉化布龍、梁祝傳說,朱舜水、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它們或他們,也應該是人們懷想寧波的理由。
寧波,一個1192歲的“內涵豐富”的城市;一個20多年來一直被稱作“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早在清雍正時,天一閣就被標識在當時的寧波府城圖上,此後,仿佛一枚著名“標籤”,它被貼上在歷代的地圖上,也被貼上在歷代寧波人的心頭。江南塔中的“長老”天寧寺塔、子城裡的永豐庫遺址、浙東讀書人的聖地白雲莊……它們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好比是城市的“識別碼”,決定了人們對寧波形象的第一認識。這是文化遺產的“支撐力”。
琳琅滿目的石頭建築為地處僻遠的寧海許家山村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慈谿天元的仿古家具漂洋過海進入100多個國家的家庭……非物質類的文化遺產如寧波走書、金銀彩繡等,在有識之士眼中同樣代表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它們直接或間接地為寧波增添了“含金量”。這是文化遺產的“貢獻力”。
寧波擁有一大批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化遺產,在漫長歲月中,寧波藉助港口輸出瓷器和技術,輸出書籍和思想。絲路的每一次延伸,都傳遞著不凡的“寧波創造”。這是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我們身處何地?如果經常能在文化遺產中尋找答案,也許能觸摸到更深的城市核心。
談論“文化記憶與城市想像”,如今成了熱門話題。對於一座城市的印象,我們所極力理解並欣然接受的難道不是城市歷史與文學想像的混合物?由於職業關注的緣故,這些年來,我不斷地從一處又一處文化遺產或一個又一個的古今人物身上揣摩、建立我的“寧波文本”。那些用力甚勤的查找、傾聽、還原,就像“啪”地拉開了一盞燈,地上泛起手稿般發黃的光暈,不免讓人微微屏住了呼吸。噫——恰原來是那番光景!
十八載,一本書。這些文字是朝著一個方向生長的——寧波,還是寧波。
第一篇章“尋古”,藉助寧波本地研究者的智慧,傳遞最主流、最新鮮的研究成果,讓城市的過去,在細枝末節中活靈活現;第二篇章“問今”,對當代寧波城市文化建設提出了16個“問號”,且把它們視作對城市“傳承力”的拷問吧;第三篇章“懷人”,挑選的是我自己喜歡的古今人物,實際上,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難以磨滅且魅力長存的,是促使我們親和、凝聚、誠信、正直、寬厚、包容、勤勉、奮發的文化精神與文化品性,承載這些的是人。他們身上體現著寧波的“精氣神”。 這些文字是從刊登於《寧波日報》上的數百篇文章中挑選出來的。每一篇的背後,都有報社領導和同仁的支持,其中,何業琦、丁安、周建平、莊豪等老師為我提供了部分圖片,在此一併致謝。還要感謝很多接受我採訪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觀點判斷、素材積累,對我的文章大有貢獻,讓我在梳爬寧波歷史文化時找到了捷徑。此外,讀者的肯定和鼓勵、批評和建議,讓我興奮之餘更開拓了思維。
記憶與想像,因人而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由此產生。即便對於我來說,這座城市尚有無數的留白。再過若干年,它又會變成怎樣?我很好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